节日作文

5U文学网 > 作文 > 节日作文 > 中国历史知识900题,趣味历史常识100题

中国历史知识900题,趣味历史常识100题

| admin

关于历史的选择题

初一历史第一册选择题专题练习2008年01月09日 星期三 08:14 P.M.1.下列的人类远古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3.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是

A.食物 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 D.劳动

4.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是

A.半坡聚落 B.大汶口原始居民 C.河姆渡聚落 D.山顶洞人

5、妇女在母系氏族公社里受到尊敬,是因为她们:

A 善于打猎和捕鱼 B 性情温和 C 是生活和生产的组织者 D 心地善良

6、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7.传说中的哪位部落联盟首领在位时,我国的原始社会走向了尽头:A.尧B舜C禹D启

8.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于( )

A.公元21世纪 B.公元16世纪 C.公元前21世纪 D.公元前16世纪

9、下列各项制度,哪一项不符合西周情况(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等级制

10.战国时期,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争不断 B.分封制度的瓦解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1、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的人是( )

12、"春秋五霸"中,以"尊王攘夷"谋略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13、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时期: A、形成 B、发展 C、鼎盛 D、瓦解

14、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是在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15、战国时,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主张的是:

A、老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16、对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学说是:

A 儒家学说 B 墨家学说 C 道家学说 D 法家学说

1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8.相传把全国划分为“九州”的人是( ) A.启 B.禹 C.尧 D.舜

19、西晋的建立者是: A 司马昭 B 司马迁 C 司马炎 D 司马懿

20.约公元前1300年,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 A.商汤 B.盘庚 C.商纣 D.夏桀

21.西周的建立者是()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幽王 D.周平王

22.以下关于夏商西周国家,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所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军队②刑法③兴办教育④礼仪教化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3.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A.秦穆公 B.晋文公 C.齐桓公 D.楚庄王

24.下列典故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 )A.老马识途B退避三舍C卧薪尝胆D尊王攘夷

25.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

A.尊王攘夷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纸上谈兵

26、下列历史事件或典故与成语“朝秦暮楚”有关的是( )

A.围魏救赵 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 D.“合纵”“连横”

27.问鼎中原的诸侯国是( ) A.齐国 B.楚国 C.晋国 D.秦国

28.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指的是( )

29.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A.黄河流域B.岷江流域C.淮河流域D.辽河流域

30.主张“无为而治”的学派是( )

31、被后代称作殷的朝代是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32、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统一度量衡 B奖励军功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33、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34、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35、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们今天的文字来源于

A金文 B小篆 C甲骨文 D陶器上的符号

36、都江堰的作用最准确的说法是 :A防洪排水 B防洪蓄水C防洪灌溉 D蓄水防旱

37、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 )产生的 :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

38、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

39、我国奴隶制文明时代开始于:A、黄帝时期B、禹时期C、启时期D、汤时期

40、下列各项制度哪一项不符合西周情况: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等级制

41、春秋时期同晋国争霸中原的诸侯国是:A、齐 B、吴 C、楚 D、秦

42、我国奴隶文明时代开始于: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禹时期 D、汤时期

43、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 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C、竹帛书出现于春秋时 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44、商朝时,国王盘庚将都城迁到: A、阳城 B、亳 C、殷 D、镐京

45、公元前356年开始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国君是:

A、秦穆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齐桓公

46、军事格言“知彼知之者,百战不殆”是谁说的:A、墨子 B、孙武C、孙膑D、荀子

47、战国时期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属于: A儒家 B法家 C纵横家 D道家

48. 下列诸侯国中,既是“春秋五霸”,又属“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A.齐国 B.晋国 C.吴国 D.越国

49、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铁器的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私田的增多 D、水利的兴修

5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尧舜禹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51、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52、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A 巨鹿之战B 长平之战C 楚汉之争D 城濮之战

53、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不同的是

A 汉高祖 B光武帝 C周文王 D汉武帝

54、 秦统一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5、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是 ( )

A、为了北伐匈奴B、为了显示皇威C、用来抵御匈奴 D、为了统一全国

56、西汉的大一统出现于那个皇帝时期? A.汉高祖 B.汉文帝C.汉景帝 D.汉武帝

57、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 )。

A 公元前138年 B 公元前127年 C 公元前119年 D 公元前60年

58、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59、秦统一六国的决定性战役是:A、桂陵之战B、马陵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

6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61、推翻秦朝建立西汉的是: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62、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修筑长城 B地方设县C使用圆形方孔钱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6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树立秦的形象B.加强思想控制C.限制人们的言论D.禁止儒学传播

64.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局动荡不安C.人民生活痛苦 D.生产力严重破坏

65、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口号举行起义的是: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67、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A、萧何 B、韩信 D、董仲舒

68、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接受了( )的建议。A董仲郐 B刘濞 C晁错 D主父偃

69、公元前119年,带兵打败匈奴的是:A 窦固 B 窦宪 C 卫青、霍去病 D 蒙恬

70、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原因有:

①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②巩固西汉政权;③吞并匈奴;④确保北部边郡的安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71、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是( )。 A 卫青 B 霍去病 C 张骞 D 王昭君

72、“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在:A 东汉元帝时B 东汉明帝时C 西汉文帝时D 西汉武帝时

73.西汉时,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皇帝是:A 汉文帝B 汉景帝C汉元帝D 汉武帝

74、我国最早的造纸术开始于: ( )A、秦朝 B、西汉初 C、东汉初 D、三国时

75、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著是: ( )

A、《伤寒杂病论》B、《神农本草经》C、《黄帝内经》 D、《本草纲目》

7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 《汉书》B 《史记》C《论衡》D 《神灭论》

77、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东汉初年D.东汉末年

78、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宗教,它兴起于: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79、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书写和绘画用的纸出现在:

A 东汉后期 B 西汉后期 C 西汉早期 D 秦朝前期

80、制成全身麻醉剂——“麻沸散”的医学家是:A 扁鹊B 张仲景C 华佗 D李时珍

81、东汉末年,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的主要目的是:

A 振兴汉室 B 效忠朝廷 C 笼络民心 D 挟天子以令诸侯

8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83、公元208年,促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战役是: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84、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A 曹操 B 孙权 C 曹丕 D 刘备

85.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的重要战役(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86.魏国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87.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 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

88、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 骄傲轻敌 B 军心涣散 C 准备不充分 D 士兵不习水战

89、三国时,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A 澳门B 台湾C 日本D 印度

90、下列著作中,属于郦道元的著作是是:( )

91、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两大原因是①北方人口大量南下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④南方没有战乱(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2、下列的著名战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93.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

94、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

95.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

A.东汉末年 B.三国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9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D南朝统治者施仁政

97、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不正确地有:

A 苻坚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率军攻晋 B 发生在公元383年

C东晋打败前秦 D 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98、5世纪初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 前秦 B 北魏 C 西晋 D 北周

99、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B 加速北方民族大融合C 巩固北魏统治D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100、推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背景是:

A 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B大臣们的支持C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各族人民的起义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竞赛题

1、春秋时代,以★★★的出现为标志,表明社会生产力获得显著的发展。文化空前发展,诞生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天文历法、数学及医学等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新成就。

A:春秋五霸

B:反战性质的弭兵运动

C:铁器、牛耕

答:C:铁器、牛耕

2、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地位没有受到严重冲击过,在五四之后,虽然很多人很多次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似乎效果也不怎么理想。关于孔子的生平,最可信的当然是《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孔子的思想,最能直接体现的恐怕也便是《论语》。我们讨论传统文化,从孔子和《论语》开始是比较恰当的,虽然我个人认为《周易》是比较早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们的思想传统。

A:在《论语》编辑成册以前

B:在五四之前

C:在文革期间

答:B:在五四之前

3、据《史记》记载: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起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A:周游列国

B:从事教育

C:在地方参政

答:B:从事教育

4、孔子“三十而立”,开始收徒讲学,如颜路、曾点、子路、子贡、颜渊等。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普及。

A:学在官府

B:因材施教

C:苏湖教法

答:A:学在官府

5、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他学习《史记》的体制,著成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共100篇,叙述了自汉高祖6年至王莽地皇4年230年的断代历史。从文学价值上讲,它不及《史记》,但其中也不乏许多成功的传记作品,如《霍光传》、《苏武传》等。一般来说班固不象司马迁那样于行文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而只是单纯地评述事实与人物的言行,但也能明确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张禹传》,只通过张禹自己的言行和生活表现他虚伪狡诈、贪财图位的丑恶形象。《苏武传》是可与《史记》名篇媲美的一篇,它通过许多具体生动的描写,突出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词藻,尚典雅。这与《史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A:《汉书》

B:《外戚传》

C:《朱买臣传》

答:A:《汉书》

6、多年以来,中国重要的史书★★★告诉人们,东汉时期蔡伦开始造纸。由于★★★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记录非常明确,而且★★★在当时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所以在没有其它历史文献为证的情况下,后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目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纸似乎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纸。这些古纸主要用麻织物和很细的丝织物制作,用于书写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

A:《史记》

B:《后汉书》

C:《通典》

答:B:《后汉书》

7、玄宗在位三十年后,改元天宝。经过开元时代的长期升平,玄宗开始纵情声色,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唐朝的国运开始由盛而衰。而★★★是唐之国势由巅峰滑落的转折点。

A:“安史之乱”

B:“三藩之乱”

C:“藩镇割据”

答:A:“安史之乱”

8、杨贵妃 (719~756)唐代蒲州永乐人(陜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后安史之乱,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杨贵妃与★★★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A: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

B:杨贵妃与西施、杜十娘、貂婵

C:杨贵妃与西施、杜十娘、李师师

答:A: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

9、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没有发生战争。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A:六百多年

B:六十多年

C:三百多年

答:B:六十多年

10、被形容过着酒池肉林的奢侈生活,实行“炮烙之刑”的峻法暴政的是★★★

A. 夏桀

B. 商纣王

C. 秦始皇

D. 隋炀帝

答:B. 商纣王

11、我国奴隶制的瓦解时期是★★★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汉

答:B. 春秋

12、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

A. 墨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答:D. 韩非子

13、中医沿用的四诊法来自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答:A. 扁鹊

14、不是发生在楚汉之争的成语为★★★

A. 十里埋伏、四面楚歌

B.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C.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D.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答:B.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15、促使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隋亡之鉴

B. 从谏如流

C. 善于用人

D. 励精图治

答:A. 隋亡之鉴

16、元朝最大的港口是★★★

B. 泉州

C. 明州

D. 厦门

答:B. 泉州

17、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谋士是★★★

A. 李善长

B. 刘基

C. 朱升

D. 胡惟庸

答:C. 朱升

18、丝绸之路指汉代从中国到西方的交通大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这条道路虽然主要是★★★,但中国和亚欧各国的政治往来、文化交流也都依赖这条通道。通过它,中亚和南亚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袄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先后传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纺织、造纸以及一些工艺技术(如制作金银器、绘画等)也传到西方。

A:私路

B:小路

C:商路

答:C:商路

19、★★★是西汉文帝,景帝两代40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盛世”。主要表现在:为了“休养生息”,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从自身做起,提倡俭约;改革刑法,废除终生劳役、连坐、酷刑;废止诽谤妖言之罪等等。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文帝盛世

答:A:文景之治

20、★★★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A:百花齐放

B:百家争鸣

C:诸子百家

答:B:百家争鸣

21、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首先改“王”为“皇帝”。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皇帝自称“★★★”,印章称“玺”。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相互监督。

A:寡人

B:哀家

C:朕

答:C:朕

22、王莽当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新”朝的统治,打出《周礼》的旗号,宣布实行改制。公元9年,王莽宣布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仿照古代★★★,规定一家男口不满8口而田过一半(900亩),多余的土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无田的人,一夫一妇可以受田百亩。同时,他还把私家奴婢改称“私属”,也不许买卖。王莽要推行的所谓“井田圣法”,不仅没有解决社会土地问题,相反又把农民禁锢在“王田”里当牛做马;不仅没有解放奴婢,而且把占有奴婢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实质上是复古倒退的改革。

A:保甲制

B:井田制

C:圈地制

答:B:井田制

23、东汉★★★,是东汉桓、灵时的两次打击士人和太学生的事件,影响深远。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虚设。他们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敢豪夺;同时又把持官吏选拔大权,滥用亲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的仕途。当时民间流传着嘲讽官吏选拔制度的打油诗:“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在外戚宦官把持下选拔出来的官吏都是何等昏庸的人物。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荡,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渺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知识分子对时政提出议论和尖锐的批评,贬抑篡权窃国的外戚宦官,褒扬不畏权势忧国忧民的清官廉吏,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清议”,这种清议发展到后来,便酿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

A:党锢之祸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答:A:党锢之祸

24、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这就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

A:大运河

B:天宝河

C:邗沟

答:C:邗沟

25、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从627年到649年共计23年。贞观之治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封建统治比较稳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融洽,社会升平的局面的艳称。他曾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民众好比水,人君好比船。”很注意倾听不同意见,鼓励群臣犯颜直谏,并留心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当官,不计身份,不别亲疏,推行“任人唯贤”的政策。

A:李渊

B:李世民

C:杨广

答:B:李世民

26、“★★★”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明朝初年的赋税制度十分繁杂。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解除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A:以工带赈

B:徭役税

C:一条鞭法

答:C:一条鞭法

27、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山东牟平人。嘉靖中,任都指挥佥事,在山东备倭。他曾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表达自己消除倭患的决心和志向。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从★★★调到浙江抗倭,他看到卫所官军毫无作战能力,而人民却英勇抗战,于是召募义乌等地的农民和矿工3000人加以训练,组成戚家军。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戚继光注意到倭寇的倭刀、长枪、重矢等武器的特点,创造了新的阵法鸳鸯阵,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戚家军名闻天下。

A:福建

B:山东

C:河南

答:B:山东

28、1661年四月二十一日,郑成功亲自率领将士2.5万人,分乘战船350多艘,由金门出发,攻入澎湖。四月三十日黎明,在台南的鹿耳门登陆。鹿耳门地势十分险要,外围有几十里的浅沙滩。★★★殖民者在这里沿水边设置许多炮台。郑成功不顾地形险峻和敌人的严密防守,亲率船队迂回前进,直趋台湾北港。他的队伍在距赤嵌城北约5公里的地方,迅速登陆。台湾人民争先恐后前来迎接,提水担饭,协助运输。郑成功部队在台湾人民大力支持下,士气更为高涨。★★★海军司令官彼特尔倚仗着精良的火器负隅顽抗,妄想阻止郑成功的部队。郑成功部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勇猛直前,打得★★★殖民者弃械而逃。

A:英国

B:日本

C:荷兰

答:C:荷兰

29、清康熙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两国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共六款,明确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即斯塔诺夫山脉)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和流入黑龙江的河川,全属中国;以北一带土地及河流,全属俄国。中俄两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遏止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武装入侵,使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在条约签订后的★★★多年间,两国按照这一条约管理边界,使黑龙江流域在此期间没有发生重大的边界冲突。

A:150

B:50

C:300

答:A:150

30、1838年6月2日,力倡禁烟的鸿胪寺卿黄爵滋向道光皇帝上疏,提出一个“重治吸食”的严禁方案,主张吸鸦片的人,必须在1年内戒绝,过期不戒者,普通百姓则处以死刑,官吏则罪加一等,本人处死,其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湖广总督★★★、两江总督陶澍等支持黄爵滋的主张。

A:穆彰阿和琦善

B:邓廷桢

C:林则徐

答:C:林则徐

31、1841年5月下旬(清道光二十一年四月上旬),奕山与★★★侵略者订立屈辱的《广州和约》。广州人民目睹★★★的侵略暴行和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卖国,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保卫国土。三元里位于广州城北2.5公里,贴近泥城、四方炮台,是一个有几百户居民的村落。1841年5月27日,义律和陆军司令卧乌古纵容★★★侵略军,带着武器在这一带行凶作恶。他们到处奸淫虏掠,杀人放火,又抢粮食,又宰猪牛,甚至盗掘坟墓,从棺材里劫取殉葬品。当地人民深受其害。其中泥城、西村、三元里、萧冈一带村落受害最深。于是各乡绅民便利用旧有的社学形式自动组织起来,“集众公盟”,联合保卫身家田园,开展打击★★★军队骚扰的正义斗争。

A:日本

B:英国

C:法国

答:B:英国

32、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他们见物就抢,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场浩劫,正如★★★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A: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B:列宁

C:法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

答:A: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33、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首的★★★,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在不动摇封建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即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但是,变法运动一开始就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抵制和反对,随着运动的开展,维新派与顽固派的矛盾和斗争迅速加剧。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派发动政变,慈禧重新“训政”,光绪帝被幽禁,谭嗣同等6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这6位志士为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新政全部被推翻,变法运动彻底失败。

A:公车上书四君子

B:维新派

C:保皇派

答:B:维新派

34、1900年4月6日,英、法、美、德四国驻华公使联合发出通牒,以出兵“平乱”胁迫清政府,限令在两个月内“剿除”义和团,不然就派出水陆各军代为“剿平”。为了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法等八国于5月28日一致决定,以“★★★”为名,派兵进入北京。西方列强还分别照会清政府,“不论中国政府的态度如何,各外国公使已决定调兵来北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慈禧太后竟下谕同意洋兵进京。

A、反恐怖

B、商业侨民

C、保护使馆

答:C、保护使馆

35、1.“礼不下庶人”是我国★★★教育的主要特征。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答:B、奴隶社会

36、★★★是迄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编年史,也是“五经”之一。

A、诗经

B、尚书

C、易

D、春秋

答:D、春秋

37、书院始于唐代,是官方★★★的机构。

A、教学

B、出版

C、教育行政管理

D、修书、藏书

答:D、修书、藏书

38、古时候,有个人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形象比喻来说明学习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劝导人们要进行广博地学习,要发扬“锲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和杂而不专。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他则提出了“重法爱民”、“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他认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严密的政治法令和赏罚措施。对人民,在没有给它利益之前就从它身上谋取利益,不如先给人民利益然后再从人民中索取利益更有利;不爱护它就重用它,不如先爱护它然后再重用它更为有效。这个人是:

A:荀子

B:孔子

C:韩非子

答:A:荀况

39、《战国策》,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因此书思想活跃,有许多纵横阴谋之术,不合于★★★的思想,故被★★★所排斥,未得在世广泛传播,后来便逐渐残缺不全。所以,历史上就存有两种文本的《战国策》,刘向所编为古本,曾巩所校补的为新本。

A:道家

B:儒家

C:佛家

答:B:儒家

40、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如何睁眼看世界,他写出了名著——★★★。他就是爱国主义者魏源。★★★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开始在中国介绍有关世界史地知识,当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A:《海国图志》

B:《清夜斋诗稿》

C:《四洲志》

答:A:海国图志

给你40个,努力学习!

历史!!列举

中国第一座博物馆

19世纪中叶,外国人开始在上海、天津、成都等地创办博物馆。1905年,张謇筹建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第一座博物馆。

张謇,清末状元,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热衷办厂、办校。1905年,他上书要求清政府建立博览馆,未被采纳,于是在家乡南通筹建南通博物苑。他购民房,迁荒冢,征集文物2900余件,先后建起北馆、中馆、南馆和园圃,形成了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当时的南通博物苑分为自然、历史、美术3部分,后又增加了教育部分。除展出文物外,还展出动物、植物、矿物、金石拓片、化石等。1938年,日军侵占南通,博物苑成为日军的马厩。解放后,南通市政府进行了修复,改名为南通博物馆。1984年又恢复原名———南通博物苑,并将张謇故居也归属博物苑。中国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说《搜神记》

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特别兴盛。这类小说大都记录怪异奇闻,有的记述鬼魅,有的描写佛法,有的记叙人迹稀少地区的山川特产,有的编录虚幻的神仙方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东晋干宝写作的《搜神记》,是这类作品中写作最早、成就最高的一部。

《搜神记》虽然写的多是神灵怪异的荒诞故事,但也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韩凭夫妇》、《干将莫邪》《三王墓》等篇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歌颂反抗者的不屈精神。《李寄斩蛇》记述少女李寄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为民除害的事迹。《搜神记》的内容庞杂,描写细致生动,对人物刻画也注意到鲜明的个性,初具小说的格局,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中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中国古代小说以“志怪”、“志人”分类,志怪着重记述神怪异闻,志人则主要记叙人物的言行事迹。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世说新语》全书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类。全书共收一千多则故事,记述简练,一般只有数行文字,短的只是三言两语。它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年间一些士大夫的言行轶事,对统治阶级的政事和日常生活也有所涉及。通过这些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况乃至精神世界。其中有不少批判黑暗现实、讽刺奢侈淫佚、赞扬智慧和善良的记述。

《世说新语》语言质朴精炼,有的就是民间口语,言简意深,耐人寻味。记载人物往往是一些零碎的片断,但传神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书中随处可见出色的比喻和形容、夸张和描绘。《世说新语》语言艺术上的成功,对后代笔记文学有很大影响。后世仿《世说》很多,有《续世说》、《今世说》等。书中还有不少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创作素材,如“祢衡击鼓骂曹”、“曹植七步成诗”等。

中国最大的小说集《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初官修的一部小说集,北宋李昉等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而成,因为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因此取名《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搜集了自汉至宋初的各种小说、笔记、野史等500多种,共500卷,另有目录10卷,全书按题材分92大类,150多小类,如“神仙”、“女仙”、“异僧”、“鬼”、“精怪”、“狐”等,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

《太平广记》引用的书籍,据旧刻本书前开列的引用书目有343种之多,但实际引用的书目共475种。这些书籍大都已散佚、残缺或经窜改,后人只有通过《太平广记》才可以窥见本来面目。由于《太平广记》保存那么多的古代小说,又采用分类编纂的方法,这给后来研究小说史的人带来很大的方便。鲁迅辑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就充分利用了此书。宋代以后的许多作家也常常从《太平广记》中选取题材,创作传奇和戏曲。

中国最早的诗文选集《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选录的是自先秦至梁七八百年间的130位作家的各体诗、文、辞赋等38类,共700余篇。选录的作品,已经注意到了文学作品与一般学术著作的区别,所以不选六经、诸子中的文章。这部诗文集大体上包括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初叶的重要文学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的发展轮廓,保存了重要的资料。

《昭明文选》历来受到封建时代文人学者的重视,甚至被当作科举者的必读书,有“《文选》烂,秀才半”的俗谚,在封建社会起到了文学教科书的作用。

世界上最长的叙事诗《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长篇英雄史诗,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叙事诗。它主要流传于藏族地区。在蒙古族、土族、纳西族以及不丹、尼泊尔等国家的某些地区也有流传。

《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同胞世代创造的艺术精品。全书约一百多部,一百多万行诗,比较重要的大约三十多部。这部史诗叙述格萨尔一生的丰功伟业。

据说他是天神之子,因妖魔鬼怪在人间作恶,残害百姓,他便下凡投身于一个贫苦人家。15岁时参加赛马比赛获胜,成为岭国之王。以后便开始了一系列降妖伏魔、抗击侵略的征战,最后闯进地府同阎王抗争,把在十八层地狱中受难的人们解救出来。完成大业后,便重归天国。全诗贯串为民除害、保护人民、反对侵略的思想;场面巨大,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语言优美,饱含诗意。

《格萨尔王传》以史诗般的气魄,以绮丽的幻想,通过对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塑造,曲折地反映了6—9世纪以及11世纪前后藏族地区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表达了藏族人民厌恶分裂动荡,渴望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望。它充分显示了史诗的特征和魅力,又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因而,它不仅是藏族人民喜爱的说唱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藏族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对研究藏族历史、地理、社会、文化、宗教、语言都有重大的文献价值。

《格萨尔王传》史诗的搜集工作已被国家列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许多重要的分部,例如《霍岭大战》、《降妖伏魔三部》等已出版。

中国最大的诗歌集《全唐诗》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一部汇集唐朝诗歌的集子。全书共900卷,目录12卷,共收唐、五代诗4.89万首,作者2200多人。在中国,还没有一部集子像《全唐诗》那样收辑这么多的诗歌和作者。

最早考虑编纂此书的人是清圣祖玄烨。1705年春天,玄烨在第五次南下巡视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江宁织造曹寅。曹寅邀请了彭定求、沈立曾、杨中讷等十人参加编书。次年十月,全书编辑完工。全书的编排体例是这样的:帝王后妃的作品编在最前面,其次是乐章、乐府,接着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诗人按时代先后排列,并附作者小传。最后是唐、五代的词。由于内容浩繁,编纂时间仓促,书中误收、漏收、重复,以及张冠李戴、次序混乱、考证粗疏等问题不少。尽管有这些欠缺,《全唐诗》还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

为使《全唐诗》更加完整、正确,1960年重新排印出版,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此后,又出版了《全唐诗外编》。

中国最早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属安徽省)的一桩婚姻悲剧。原为民间歌曲,可能经过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

故事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少妇,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这首叙事诗共340多句,1700多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中国最早的旅游地理文学《山海经》

人们常把谈“山海经”当作闲谈聊天的代名词。其实,《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古代有关民间传说和地理知识方面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经西汉刘秀(歆)校书,才形成现在的样子。

《山海经》共18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山经》以五方山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里的不少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都表现出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其中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为后人的神话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山海经》实际上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书。

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史记》

《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它全面记述了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一共130篇,52万余字。“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始末的文献记载,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它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则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史记》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久而久之,人们根据“太史公记”而省略成《史记》。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识广博,官拜太史令。司马迁10岁的时候,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他从20岁开始就游历了祖国各地,后又陪同汉武帝巡狩、封禅,游览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他又从民间语文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司马迁35岁那年,父亲去世,不久就继任太史令,42岁正式开始《史记》的写作。后来得罪了汉武帝,囚禁牢狱,身受腐刑,但他完成《史记》的愿望、意志却更为强烈和坚定。他在牢中怀着忧愤的心情继续写作,到了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史记》一书已基本完成。最早的纸币

我国最初的货币是原始社会末期使用的海贝。秦朝以前,已出现了金属货币和铸币。秦朝建立后,统一了币制,以黄金和方孔圆形的铜钱流通全国。最早的纸币则是北宋时期的“交子”。

宋代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地区则专用铁钱。当时,四川是盐、茶、丝绸的重要产地,货币流通很大,但铁钱非常笨重,大钱一千枚重二十五斤,买一匹罗需中钱二万枚,重二百六十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不便流通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因而宋真宗时(997——1022)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制发行了代替铁钱的纸币——“交子”。“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案,还有签押作为暗记。交子可以兑换现钱,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交子向交子铺兑换现钱时,须交一定数量的佣金。新旧交子三年兑换一次。后来,由于交子铺的富商挪用吞没现钱,交子的兑换不能保证,常引起争讼,官府遂禁止商人发行。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交子。

“交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的重大进步,在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南宋、元、明、清各朝也都发行和使用纸币,不过,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纸币的流通面并不广,尚不能完全代替金属货币。我国纸币的大量发行和使用,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最短命的封建统一朝代

秦统一中国之初,秦王赢政在自称“始皇帝”时说:我做皇帝,后代按世序计算,称为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还让人制了一方传国玉玺(xi喜,帝王的印),上面镌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意思是他当皇帝是受命于天,永远昌盛。秦始皇把整个国家视为自己的私产,做着传之于子孙万代的美梦。然而,秦王朝非但没有“既寿永昌”,而且只延续了十五年就灭亡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封建统一朝代。

在战国长期的战乱后,农民渴望求得休养生息,可是秦王朝给予农民的却是超过前代几十倍的租税和力役,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严法酷刑,使人民动辄便受重罚,而且一人获罪,亲族蒙难;一家出事,四邻遭殃。以至当时竟出现了“赭衣”(穿罪犯服装的)塞路,囹圄(监狱)成市”的恐怖景象,全国成为了一座大监狱!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对百姓更加暴虐,而且诛戮大臣,甚至把他的二十二个兄弟姐妹杀个净光,结果统治阶级内部也“人人自危,欲叛者众”。这时的秦王朝,如同布满了干柴,星星之火,便可燎原。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首先掀起的农民革命风暴,却越来越猛烈。刘邦和项羽率领的起义军逐渐壮大。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的起义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歼灭了秦军主力。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没有遇到大的抵抗,便打入关中,逼近秦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附近)。刚被立为秦王四十多天的子婴(秦二世的侄子,去掉帝号,称秦王)见大势巳去,乘着素车白马,来到咸阳城东的灞上,站在道旁,颈上系着一条白练,躬身捧着那块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向刘邦投降。至此,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秦始皇死后刚刚三年就灭亡了。最早的学位制

我国最早的学位制是清朝末年的“附生、贡生、举人、进士”四级学位制。

学位,是根据专业学术水平而授予的称号,是对某一学者在学术水平上的一个评价。我国现行的学位制,是世界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学士、硕士、博士的称呼,虽然自古就有,但与学位制并不沾边。因为在古代,博士是个官名;学士最初指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以后也成了官职的名称;而硕士只不过是对德高望重、博学广闻的人一种敬称而已。另外,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有秀才、举人、进士等级,但这些等级只是充作当官任职的阶梯,与学位制同样是风马牛不相及。

清末于戊戌变法后兴办了学校。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卒业(毕业),奖给附生;大学分科卒业,奖给进士。”这样,以奖励的形式,对不同程度、水平的知识分子授予相应的称号。可以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学位制。科举制度之始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

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官吏的办法。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进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于是名门望族子弟被选为上品作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小官,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随着封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加强,人数不断增多,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地位按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堵塞了他们进入仕途的道路。加上这种作法容易造成世家大族长期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的弊病,因而越来越不适应封建王朝的统治利益。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有才)、“清平干济”(有德)二科荐举人才。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

创置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外重大改革。它适应了庶族地主阶级兴起的历史趋势,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加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和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较,它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对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郡县制之始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地和内地设置了郡县,产生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

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均由国君任免。郡县制使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乡一套比较系统的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郡县制虽然形成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国分立,执行情况不尽相同。直到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健全了郡县制,进而在全国推广。

最早的医疗制度

我国不但医药学源远流长,而且早在周代就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医疗制度。

周代的医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对医生进行考核;“岁冬则稽其事,以制其食”,就是说,医生每年都要通过年终考核增减俸禄。

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

最早的土地制度

我国最早的土地制度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原始农业最初是火耕,后来发展为锄耕和犁耕。当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开始,由于生产力低下,公社成员必须互相协作才能耕种、收获,因而氏族成员一起在土地上劳动,产品归氏族成员平均分配。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工具得到改进,人们也积累了一些生产经验,生产力有了提高。公社的各个家族或家庭具备了独自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公社便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各个家族或家庭耕种,过了一年或几年再将土地收回,根据人口的变动等情况重新分配。这就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最早的国旗

国旗是代表国家的旗帜。古代的中国虽有多种多样的旗帜,却一直没有国旗。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帝国的旗帜。“龙”本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却被封建君主视为自己的化身;黄色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贵的颜色,后来又成了皇帝的专用之色。出于“朕即国家”的观念,清廷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允许以黄龙旗(三角形)作为国旗使用。八十年代后期,清政府正式决定以长方形的黄龙旗作为官方使用的国旗,而旅外华商只能以三角形的龙旗作为国旗使用。这是中国最早的正式国旗。黄龙旗的旗面为黄色,上绘飞龙戏珠的图案;龙为青色,珠为红色,龙头向左上方昂起。

最早的国歌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我国曾先后颁布过五次国歌。最早的国歌名为《巩金瓯》。

清朝之前,我国一直没有国歌。近代,因受西方国家的影响,1906年清政府曾于陆军部成立后,将新制订的军歌代替国歌。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dao道,覆盖),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暤(hao浩,明亮),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金瓯”指国土,“巩金瓯”是要巩固腐朽不堪、濒临崩溃的清帝国。国歌的内容更是为清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然而,这首国歌颁布还不到一年,随着武昌城头的枪声,清王朝便被辛亥革命推翻了。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1.最早的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7年,陈胜吴广起义。

2.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

22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