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作文

5U文学网 > 作文 > 节日作文 > 人的文学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下列哪位作家在五四时期以问题小说

人的文学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下列哪位作家在五四时期以问题小说

| admin

五四时期提倡有进步意义的平民文学主张的作家是

五四时期提倡有进步意义的平民文学主张的作家是周作人。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周櫆寿,又名周奎绶,后改名周作人,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全国性抗战时期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抗战结束后被捕入狱,1949年释放,晚年主要从事翻译工作。著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知堂文集》《知堂回想录》等,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路吉阿诺斯对话集》等。

《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周作人。

周作人继《人的文学》之后,又发表了进一步探讨文学建设的《思想革命》、《平民文学》(1919年初)。

在《思想革命》中,周作人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因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浸淫积淀,已经使荒谬的思想和晦涩的文言达到了"融合为一"、彼此难离难弃的程度。这正如"信奉君师主义的人,穿上洋装,挂上维新的招牌,难道就能实行民主政治?"

出于对思想变革的深刻理解,周作人没有像胡适那样对文学革命充满信心,认为形式的改变就真的能够清洗封建卫道士的头脑。招牌虽变货色依旧的事,在某些方面说明了先驱者的乐观仅仅是停留在理想的理论状态中。因而,周作人决绝地指出,仅仅改变文字不涉及思想,是绝对不能实现"文学革命的完全胜利"。

这样,周作人把新文学中蕴涵的思想革命作为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命题提了出来。

《人的文学》的作者是谁

《人的文学》作者是夏志清,不过“人的文学”的口号是周作人最早提出的。

人的文学,求名词解释啊!!!!!!!!!!!!急!!!!!!!!!!!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提出的文学主张。最早是在1918年12月的《新青年》杂志第五卷第六号的《人的文学》一文中出现。

他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猛烈地批判了封建的“非人的文学”,宣扬了人道主义思想,指出人应有灵肉一致的生活,应得到自由发展,揭示了文学与人的关系,使文学创作把普通人作为描写和表现的中心,并为人生服务。

扩展资料:

“人的文学”强调“时代”的观念, “时代不能分中外。”对于古代文化,认为不能因袭古人,要“认定我们的时代,不能与相反的意见通融让步”,“认定他们的时代,给他们一个正直的评价,相应的位置。”反对把古人“排头骂倒”。

对于外国的文化,认为不能强调地理上和历史上的不同,而“只须抱定时代这一概念”,大胆引进。 “人的文学”为文学革命推波助澜,在文学革命中成为纲领性的理论观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人的文学》的作者是谁?

作者:周作人

人的文学

周作人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新旧这名称,本来很不妥当,其实“太阳底下何尝有新的东西?”思想道理,只有是非,并无新旧。要说是新,也单是新发见的新,不是新发明的新。“新大陆”是在十五世纪中,被哥仑布发见,但这地面是古来早已存在。电是在十八世纪中,被弗兰克林发见,但这物事也是古来早已存在。无非以前的人,不能知道,遇见哥仑布与弗兰克林才把他看出罢了。真理的发见,也是如此。真理永远存在,并无时间的限制,只因我们自己愚昧,闻道太迟,离发见的时候尚近,所以称他新。其实他原是极古的东西,正如新大陆同电一般,早在这宇宙之内,倘若将他当作新鲜果子、时式衣裳一样看待,那便大错了。譬如现在说“人的文学”,这一句话,岂不也像时髦。却不知世上生了人,便同时生了人道。无奈世人无知,偏不肯体人类的意志,走这正路,却迷入兽道鬼道里去,旁皇了多年,才得出来。正如人在白昼时候,闭著眼乱闯,末后睁开眼睛,才晓得世上有这样好阳光;其实太阳照临,早已如此,已有了许多年代了。

欧洲关于这“人”的真理的发见,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纪,于是出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两个结果。第二次成了法国大革命,第三次大约便是欧战以后将来的未知事件了。女人与小儿的发见,却迟至十九世纪,才有萌芽。古来女人的位置,不过是男子的器具与奴隶。中古时代,教会里还曾讨论女子有无灵魂,算不算得一个人呢。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又不认他是一个未长成的人,却当他作具体而微的成人,因此又不知演了多少家庭的与教育的悲剧。自从茀罗培尔(Froebel)与戈特文(Godwin)夫人以后,才有光明出现。到了现在,造成儿童学与女子问题这两大研究,可望长出极好的结果来。中国讲到这类问题,却须从头做起,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女人小儿更不必说了。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从新要发见“人”,去“辟人荒”,也是可笑的事。但老了再学,总比不学该胜一筹罢。我们希望从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便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说人的文学,须得先将这个人字,略加说明。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颅方趾”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

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正。

这两个要点,换一句话说,便是人的灵肉二重的生活。古人的思想,以为人性有灵肉二元,同时并存,永相冲突。肉的一面,是兽性的遗传;灵的一面,是神性的发端。人生的目的,便偏重在发展这神性;其手段,便在灭了体质以救灵魂。所以古来宗教,大都厉行禁欲主义,有种种苦行,抵制人类的本能。一方面却别有不顾灵魂的快乐派,只愿“死便埋我”。其实两者都是趋于极端,不能说是人的正当生活。到了近世,才有人看出这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英国十八世纪诗人勃莱克(Blake)在《天国与地狱的结婚》一篇中,说得最好:

(一)人并无与灵魂分离的身体。因这所谓身体者,原止是五官所能见的一部分的灵魂。

(二)力是唯一的生命,是从身体发生的。理就是力的外面的界。

(三)力是永久的悦乐。

21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