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作文

5U文学网 > 作文 > 节日作文 > 语言呈现名词解释文学理论,语文学名词解释语言学概论

语言呈现名词解释文学理论,语文学名词解释语言学概论

| admin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一、名词解释

文本: “文本”(text ,又称本文),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典型环境: 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审美意象: 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二.简答题

1.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①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语系统。文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的不同:文学言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必须加以说明。

第一,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

第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与表现功能。普通言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中的词语,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实际上巳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第三,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陌生化”。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指的是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后达到的效果,它针对的是“自动化”语言,即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注意的言语。比如用“弹指间”来表示时间过得快,一开始显得很生动形象,但在被大量重复使用后,人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有新鲜感。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言语的“自动化”现象,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了文学言语的一大特色。

②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首先,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又有客观的根据,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次,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作者与读者达成的一种默契。读者可以允许作者去虚构,去假定。因此,虚拟性和假定性就成了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但文学形象的假定性,还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要“合情合理”。

再次,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文学与科学认识对象的基本方式都是概括,但二者的概括方式是不同的。科学概括虽然也从对个别事物的调查研究人手,但在概括过程中要不断地摒弃个别,使科学概括最后在抽象的、一般的领域中运行。而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则始终不摒弃个别,而且还要强化它、突出它、丰富它,使个别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与此同时,这个“个别”又与“一般”相联系、相结合,个别与一般同步进行,最终达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境地。

最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就具有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一方面,文学形象必须具备一些确定的因素。另一方面还有一些需读者想象的因素,这又是不确定的。

③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又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历史内容层。有的形象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内容。第二,哲学意味层。文学的哲学意味早已被亚里士多德发现。哲学是人对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最高一级的思考与概括,它属于形而上的层次,是抽象的;“意味”则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感知因素,它属于形而下的层次,是具象的。二者通过形象引发的联想在深层意蕴中的有机结合,便是我们所说的哲学意味。第三,审美意蕴层。有些文本仅有审美意蕴也可称为佳作。一般来说,文本首先呈现的是审美意蕴层面,其次才是历史意蕴层或哲学意味层,从而使文本的意蕴显得层层深入。

2.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①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黑格尔认为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特征的基本属性:一是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二是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总之,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使之变为传世之作。

文学典型“特征性”的内涵:第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第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富于艺术魅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它可称为文学作品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或者说是文学作品的总体审美效果。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③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英国小说理论家福斯特把小说人物分成两种,一是扁平人物,另一是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是“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而被创造出来”,并非“真实人物”,近似一种“概念”。小说家构思的情节支配着人物的行动。有些小说甚至摆明到以“仁慈”、“勇敢”为角色取名。圆形人物则有复杂多面的个性及真实的思想感情,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做出不同的反应。在写作中,作者构思的情节,往往为配合人物而改变,甚至会发展出作者原先根本料想不到的阶段。

3.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而且制约、决定着人物性格的发展。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它的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还起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总之,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它一般包含着更为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的方式之一,所以,它常常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

4.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①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意象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它们创造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尼采曾呼吁,诗人应当成为伟大的“艺术哲学家”,用他们的作品,给人们以“形而上学的慰藉”。 

②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现代主义的必然趋势是象征性,现代主义文学的主流形态是意象艺术。 象征往往是审美意象最基本的表现手段。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某“意义”的载体。

③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④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艺术思维被简单地理解为形象思维,即从具象到具象,始终离不开具象的思维,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意象创造的思维特征,便是由抽象思维直接参与的。意象本质上是以表达哲理为目的的“表意之象”,所以它的创作思维过程是从抽象到具象的,从“客观对应物”到“人心营构之象”。 

⑤审美意象的鉴赏性特征是求解性与多义性

由于在创造象征意象时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意象鉴赏思维的特点变成了审美“求解”的过程。但是好的象征意象,又往往使人始终也难得出最为确切的结论,好像有无数“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作家有意隐藏自己的立意,以求神秘含蓄。其二是作家选择的象征物,对于作家来说虽是他为思想创造的“对应物”,但是读者并不了解作者的思路,而只能凭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去“猜想”,这样,不同的读者便会“猜”出不同的意义来,有的甚至南辕北辙。这便是审美意象显得歧义丛生的原因。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是什么?

文学理论是指诠释文学与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或哲学)。各种文学理论派别会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理解文学文本,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式来看待文学。

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文学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其中包括它与其他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一切艺术所共有的普遍性,也包括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

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学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所起的社会作用,其中包括它与其他社会现象共有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所独具的功能和作用;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文学本身的不同形态(抒情的、叙事的、戏剧的)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和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文学种类、体裁;研究文学的创作过程及其规律,其中包括方法、风格和流派等等。

文学理论不是关于文学的固定不变的法则,而是文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它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前进。

历史

文学理论的实践在 20 世纪成为一种职业,但它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早期例子)、古印度(巴拉塔穆尼的Natya Shastra)、古罗马(Longinus的On the Sublime)。

所述的审美的理论哲学家从古代哲学18 和 19 世纪对当前文学研究有重要影响。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息息相关。

然而,“文学理论”仅日期大约20世纪50年代时,现代意义上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索绪尔开始强烈影响英语语言文学批评。

的新批评和不同的欧洲影响的形式主义(特别是俄国形式主义)曾形容他们的一些更抽象的努力,“理论”为好。但直到英语学术界开始感受到结构主义的广泛影响,“文学理论”才被认为是一个统一的领域。

在英美学术界,文学理论在 1960 年代后期(其影响开始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大学向外传播)到 1980 年代(由当时几乎到处都以某种形式教授它)。在这段时间里,文学理论被视为学术前沿,大多数大学文学系都试图教授和研究理论并将其纳入课程。

由于其人气翻红及其关键文本的语言困难的,理论也经常被批评为赶时髦或新潮蒙昧主义(和周期的许多学术讽刺小说,如由戴维·洛奇,功能理论显着)。一些理论和反理论的学者将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关于理论学术价值的争论称为“理论战争”。

到 1990 年代初期,尽管文学理论的文本被纳入几乎所有文学的研究,“理论”作为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本身的受欢迎程度正在略有下降(以及纯粹的“理论家”的职位空缺)。到 2010 年,关于在文学研究中使用理论的争论已经平息,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现在趋于温和和不那么活跃。

然而,像马克鲍尔莱因这样的一些学者继续争辩说,能力较差的理论家已经放弃了经过验证的认识论方法,导致学习、研究和评估的持续失误。一些学者在他们的工作中确实大量引用了理论,而另一些学者则只是顺便提及或根本不提及;但它是文学研究中公认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文学理论》课程名词解释

要总结这些概念,先要理清这三个词的意思。

1.首先,先弄明白什么是文学。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文字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其中诸子原创文学网站的内容最为全面,包括从儿童文学到诗歌、散文、小说、杂文、歌词、剧本、学术等一切形式和内容!

所以,文学研究就是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调查、探讨。

2.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推敲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3.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219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