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语录

5U文学网 > 语录 > 晚安语录 >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技巧,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技巧,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归纳

| admin

高中文言文常知识梳理

1. 求高考文言文常识总结

文学常识不得记混记杂,要时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如记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学主张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诵最终要通过默写落实在卷面上,在复习中,一定要背默结合,默写时还要细心,不要出现错字、漏字、前后颠倒等错误,此外,还应注意标点和语气。

【考点达标】⒈."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C(对联中嵌有屈原诗歌《招魂》《九歌》名,屈原的诗中以芳草自喻品质的高洁。屈原被放逐在湘江、沅江。

从内容上看,与屈原事相合;从感情上看,表达了惋惜、同情的心意。)⒉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国 B.《镜花缘》-李汝珍-明代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西厢记》-王实甫-元代 《唐璜》-拜伦-英国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答案:C(A.《神曲》的作者但丁是意大利人,不是德国人;B.《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是清代人,不是明代人;D.《红与黑》的作者是法国的司汤达,不是莫泊桑。

) ⒊"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答案:B(题干中的一首诗是朱德同志为四川三苏祠而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A项中,曹操、曹丕、曹植虽是三父子,也都是大文豪,而且也都有诗赋流传于今,但他们不符合诗中“峨眉共比高”这一内容。C项中,班彪、班固、班超虽为三父子,其中班彪、班固均以史学著称,而班超有是名将,所以与诗中“都是大文豪”内容不符。

D项中杜甫、杜牧、杜荀鹤不是父子关系,因此更不符合诗意了。)。

2.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第一册知识梳理 一、常见常用字的分辨 1. 多音字的分辨 攒 攒射(cuán) 沓 拖沓(tà) 积攒(zǎn) 一沓(dá) 难以数计(shǔ) 便 便宜(pián) 数 数见不鲜(shuò) 方便(biàn) 数量(shù)芳 菲薄(fěi) 弄 弄堂(lòng)芳菲(fēi) 弄潮(nòng)给 给予(jǐ) 脉 脉搏(mài)给以(gěi) 脉脉含情(mò)孱 孱头(càn) 豁 豁然开朗(huò)孱弱(chán) 豁出去(huō)颤 颤抖(chàn) 参加(cān) 颤栗(zhàn) 参 人参(shēn) 参差(cēn) 抹杀(mǒ) 抹 抹布(mā) 倔 倔强(jué) 拐弯抹角(mò) 倔头倔脑(juè)擂 大吹大擂(léi) 栅 栅极(shān)擂台(lèi) 栅栏(zhà)俩 俩人(liǎ) 期 不期而遇(qī)伎俩(liǎng) 期年期月(jī)没 没齿难忘(mò) 塞 款塞入朝(sài)没有(méi) 塞住(sāi) 不塞不流(sè)屏 屏风(píng)屏息(bǐng) 单 单于(chán) 姓单(shàn) 处 处罚(chǔ) 骑 胡服骑射(qí) 怔 怔住(zhèng)处所(chù) 铁骑( jì) 怔忡(zhēng) 2形近字的分辨 荫庇(bì) 惴惴(zhuì) 瑕疵(cī) 揣摩(chuǎi)端详(duān) 刚愎自用(bì) 相悖(bèì) 心腹(fù) 脖颈(bó) 崎岖(qí) 众口铄金,矍铄(shuò) 倚马可待(yǐ) 闪烁(shuò) 骑兵(qí) 瓦砾(lì) 绮丽(qǐ)一诺千金(nuò) 淆乱乾坤(xiáo) 偌大(ruò) 肴馔(yáo)喏喏连声(nuò)半晌(shǎng) 不容置喙(huì) 响遏行云(xiǎng) 如椽大笔(chuán)军饷(xiǎng ) 缘木求鱼(yuán) 掾吏(yuàn) 绵亘(gèn)城垣(yuán) 气馁(něi)永恒(héng) 绥靖(suí)齐桓公(huán)肆无忌惮(dàn) 耸峙(zhì)殚精竭虑(dān) 持久(chí)邯郸(dān) 侍奉(shì)弹药(dàn) 恃才傲物(shì)箪食壶浆(dān)长篙(gāo) 汩汩(gǔ)枯槁(gǎo) 汨罗江(mì)缟素(gǎo) 频频(pín)稿酬(gǎo) 濒临(bīn)诅咒(zǔ) 沮丧(jǔ)狙击(jū) 咀嚼(jǔ 楔子(xiē) 朗照(lǎng)锲而不舍(qiè) 琅琅(láng)自诩(xǔ) 残羹冷炙(zhì)栩栩如生(xǔ) 针灸(jiǔ)翌日(yì) 一番(fān) 踱着(duó)藩篱(fān) 忖度(duó)蕃衍(fán)惦念(diàn) 蹩进(bié)掂量(diān) 一瞥(piē)踮脚(diǎn) 撇捺(piě)悼词(dào) 估量(gū)棹桨(zhào) 沽酒(gū)泥淖(nào) 怙恶不悛(hù) 二.常见常用字形的分辨 敞(敞)开 僻(僻静) 缀(点缀)敝(敝帚自珍) 避(躲避) 辍(辍学)蔽(遮蔽) 啜(啜泣) 弊(针砭时弊) 掇(拾掇)铄(众口铄金) 泻(倾泻) 倩(倩影)烁(闪烁) 泄(发泄) 靖(绥靖)砾(瓦砾). 躁(烦躁) 靓(靓丽) 谐(和谐)燥(枯燥、干燥) 婧(婧女) 楷(正楷)噪(噪音)辨(辨别) 采(神采) 髓(脑髓)辩(辩论) 彩(彩色) 隋(隋朝)蹩(蹩进、蹩脚 ) 镂(镂空) 晤(晤见)瞥(瞥见) 褛(褴褛) 梧(梧桐)缕(丝缕) 芜(芜杂) 嫉(嫉恨) 竟(竟然)怃(怃然) 疾(疾病) 竞(竞争)频(频繁) 嬉(嬉戏) 嘉(嘉宾)濒(濒临) 嘻(嘻嘻哈哈) 佳(佳丽)驿(驿站) 砺(砥砺) 遐(遐想) 绎(演绎) 厉(严厉) 暇(闲暇)怿(不怿) 寥(寂寥) 蔼(和蔼) 喋(喋血)廖(姓廖) 霭(暮霭) 谍(间谍) 牒(通牒)污(玷污) 黯(黯然) 囿(苑囿)诬(诬陷) 暗(暗淡) 宥(宽宥)殒(殒命) 弦(弦歌) 怯(怯懦)陨(陨落) 舷(舷窗) 祛(祛除)销(积毁销骨) 侍(侍奉) 宵(宵衣旰食)消(消化) 恃(恃才傲物) 霄(霄壤之别)悚(毛骨悚然)竦(竦身一摇) 三.词语解释 1.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2. 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3.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4.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5. 跫音:脚步声。

6. 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7. 深邃:深的;幽深。 8. 幽僻:形容环境偏远、幽静。

9.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10. 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11. 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12. 倩影:美丽的影子。 13. 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14. 婀娜:轻盈柔美貌。 15. 宁谧:安静,安宁。

16. 沧桑: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 17.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18. 隽永:(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引人如胜。 19. 邂逅:不期而遇。

20. 芜杂:多而杂乱,没有条理。 21. 嫉恨:憎恨。

22. 诽谤:造谣污蔑,恶意中伤。 23. 诅咒:咒骂。

24.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25. 豁然开朗:豁然,宽敞的样子。

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26. 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

27.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 28. 民不聊生:人民没法生活。

聊,依赖。 29. 藏蛰(zhé):躲藏,蛰伏。

30. 端倪:①事物的眉目;头绪。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

31. 永葆生机:永远保持生机。 32. 奚落:讥诮;讽刺。

33. 不名一钱:形容极其贫穷,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34. 慰藉:安慰,抚慰。 35.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不肯轻易迁移。

36. 亵渎:轻慢,冒犯。 37. 杀一儆百:儆,警戒。

杀。

3. 求语文高一文言文知识总结

高一上学期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劝 学》 文学及文体常识: 《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拼音: 须臾 yú 舟楫 jí 跬步 kuǐ 驽马nú 锲而不舍 qiè 金石可镂 lòu 骐骥 jì古今异义词: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輮 以为轮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有 通 “又”。 暴 通 曝, 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 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 通 “性”, 天赋,资质。

活用情况: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一词多义: 于: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对, 向。之:锲而舍之:代词。

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青,取之于蓝 :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 :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表修饰:顺风而呼 登高而招 吾尝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因果: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锲而不舍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八、特殊句式 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介词结构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师 说》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

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传道受业解惑 :同 授,传授。

句读之不知 : 同 逗,停顿。 或师焉,或不焉:同 否。

活用情况: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名词作动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

一词多义: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师道之不复: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古之学者:助词,的 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指士大夫,后为语气词。

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吾师道也: 道理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的人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吾师道也: 学习、效法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吾从而师之:意动用。

4.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阅读《小石潭记》,复习下列题型 一、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___ 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 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 之首。本文是《 》中的一篇。 二、注音 清洌( ) 俶( )尔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嵁( ) 翕( )忽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悄( )怆( ) 幽邃( ) 参( )差( ) 犬牙差( )互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见小潭( ) 隔篁竹( ) 水尤 清冽( )( ) 为坻为屿为嵁( )( )( )全石以为底(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蒙络摇缀( )( ) 参差披拂( ) 往来翕忽( )影布石上(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 ) 凄神寒骨( )( ) 环合( ) 寂寥无人( ) 悄怆( ) 幽邃( ) 崔氏二小生( ) 记之而去( ) 不可久居( ) 隶而从者( ) 2、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①水尤清冽 ( ) ②以其境过清(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谁能帮忙整理一下

齐桓晋文之事1、无以,则王乎:以 通 “已 ”,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 通“ 欤” ,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 :说 通“ 悦 ”,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 通 型 ,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 通 矣 ,语气词,相当 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 通 盍 ,何不 ;反 通 返 ,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 通 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 通 诉 ,控诉、控告 10、无不为已:已 通 矣 ,语气词,表示感叹 11、是罔民也 :罔 通 网 ,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通 斑 ,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 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就 三 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 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 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 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以一服八 服:使动,使……降服 17、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8、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9、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20、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四 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6. 高二语文所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 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 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 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 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 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 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 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 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 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 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 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 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 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 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 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 项王按剑而跽曰 5、表递进: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 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 拨剑切而啖之。

7. 人教版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

(建议拿到试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264656236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 *** 感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

高中文言文语言知识

1.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2. 高中古文基本知识越详细越好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18虚词 一、【而】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 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译为“才”,“方才”,表示时间的副词。

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③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之意。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一般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后来”。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用于宾语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问句中,若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

①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这”“那““什么”。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③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即以彼物比此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经》中的诗多为四言诗,章法多用重叠(叠唱)。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我们读过《诗经》中的《蒹葭》、《采薇》等诗。《诗经》与《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收屈原等人的诗歌作品。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离骚》是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鲁迅在他的小说集《彷徨》扉页上题写了该诗中的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读过屈原的诗《国殇》、《涉江》等。

《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并称“ *** ”。它们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历史散文中,《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是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告的汇编。《春秋》是我过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载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

而解释这本“经”书的“传”《左传》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我们读过书中的《曹刿论战》、《秦晋崤之战》等。《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别体史书,它记载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我们读过书中的《邵公谏厉王弭谤》。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记载战国时期的历史;我们读过书中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荆轲刺秦王》等。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语》、《孟子》、《荀子》等是儒家著作,《老子》、《庄子》、《列子》等是道家著作,《墨子》是墨家著作,《韩非子》是法家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孟子,名轲,字子舆;庄子,名周;荀子,名况。依次写出《论语》、《孟子》、《庄子》、《荀子》中的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鱼我所欲也》、《秋水》、《劝学》。

《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贾谊是西汉初年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过秦论》、《论积贮疏》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3000年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和表共五个部分。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字子长,他是我国西汉历史家、文学家。教材中有《史记》的选文《垓下之围》、《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等。

《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后三部书的作者分别是东汉的班固、南朝的范晔、晋朝的陈寿。“乐府”,原指汉代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负责搜集整理民歌。

后来称这种民歌及文人仿作的诗为“乐府”。《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诗发展的高峰,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这首诗的男女主人公是焦仲卿、刘兰芝。

它与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壁”。汉代的文人诗是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所谓“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写作的五言诗,这些诗全为无名氏所作。

曹操,字孟德,东汉建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擅长以古题乐府写时事。

他的诗气韵沉雄,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篙里行》等。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后人称以“三曹”为核心的文坛所体现的文风“建安风骨”。

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曹植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作家,其代表作有诗《白马篇》、赋《洛神赋》等。

诸葛亮,字孔明,他的《出师表》是名篇。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的诗“清新自然”,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等,他也有书写豪情和愤懑的诗,如《读山海经》、《咏荆轲》。

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著作是《文心雕龙》,作者是南朝的刘勰。

我国现存最早的“志怪小说”是晋朝干包的《搜神记》,“志人小说”(又叫“逸事小说”)是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其中王勃,字子安,骈体文《滕王阁序》和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的代表作。在初唐诗坛开一带诗风的诗人是陈子昂,字伯玉,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诗很有名。

此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是名诗。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并称,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别董大》、《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盛唐“边塞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崔颢,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芙蓉楼送辛渐》、《凉州词》、《黄鹤楼》。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和王维并称,王维,字摩诘,他擅长绘画,在描写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境,他的代表作有《终南山》、《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等;孟浩然的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晚泊浔阳望庐山》、《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4.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

1.应达到的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应熟练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1)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2)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5. 【高中语文文言文该怎样学

怎样巧学文言文?一、精解字词,储备足量的文言知识逐字落实文言文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义和用途,务必准确无误.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字词,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二、巧记巧学.让文言文学习的轻松愉快成语,是颇有生命力的古代词语的遗存,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将古代和现代的词语沟通起来,使得文言文知识不那么枯燥,也不那么吓人,变得易记而浅显;还能够一石而二鸟,文言文和成语的学习同时经行.相得益彰.这是个轻便而俏皮的巧学方法.比如.【张】如果理解成语“账目结舌”中“张”是“睁开,睁大”意,就不难记住课文《童趣》中“张目结对日”中“张”的“睁开,睁大”意义.字形,尤其古文字字形,比如甲骨文、金文、篆文,都隐藏着汉字的意义密码.探员其本字的古代写法,一眼就能洞察其意义,这样,即印象深刻有妙趣横生.这是个直观而形象的巧学方法.例如.【于】小篆字形()像两手相与之形.由此可见“予”本义:授予.给予,给.三、归纳拓展,由“闻一”而“知十”掌握了文言文的规律,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文言文知识的钥匙.文言文学习总是有章可循的,见到“陈胜者,阳城人也”,归纳为“者……也”判断句,进而归纳“乃、必、即、皆”等+谓语判断句;见到“吾谁与归”,归纳得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归钠得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何陋只有”“唯利是图”,归纳得出“之是褆宾”的规律;……这样,在课本上学的是“一个”,而你收获的却是“一类”,学起文言文来就游刃有余了.四、知识迁移,由课堂延伸到考场把每一篇文言文课文都当成考场上的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或设置题目作答,或比对已考过的的考题,即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从中培养语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考场的应变能力.例如,《送东阳马升序》第二段描写宋濂成人后求实。

6.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 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 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2.《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 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 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 批改。

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 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 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 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 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

《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

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合称“老庄”。 20.贾谊:西汉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著作有《新书》、《吊屈原赋》等。 2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 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鲁迅称赞《史记》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史记》见第六册)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人。

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 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因他作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 集的序言。

23.《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人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24.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代表作品有:两部著名的学。

7. 高中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一、句子成分的划分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主谓之间用“”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 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宾语用“﹏ ﹏”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

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状语用“〔 〕”标出)。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3、介词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

例: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普通宾语前置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通过一定语法手段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称之为普通宾语前置。 例:①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二)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定语是修饰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意思,或是为了使语气更流畅,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种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例:①“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注意:有时候中心词语与后置定语之间会用一个“之”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这时候这个“之”字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三)状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中,状语会置于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状语若置于谓语之后,就叫做状语后置。

例: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做高中文言文阅读的技巧

1. 高中做课外文言文有什么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

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精锐。

2. 怎样练习高中文言文阅读 有何技巧

文言文阅读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据有关人士估计今年很有可能考三国两汉时期的文章。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8.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9.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

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10.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是\"忠臣\",而不是\"不是忠臣\"。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3. 高中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与技巧/怎样解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解题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不少考生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文言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把握大概。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当中,需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掌握常见的解题方法。 文言文阅读,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1. 文言实词题 。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2.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3.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 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4.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5、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是"忠臣",而不是"不是忠臣"。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高中政治主观题目答题技巧①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中心及分论点,确定论据在读题时,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必须明确,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其次要明确中心,只有围绕中心答题,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

再次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分论点。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包括政 根据、事实根据和数字根据。

这是解题的钥匙。②归类对号,落实课、节、框 。

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

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然后胸有成竹,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③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先归纳题目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二步: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即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三步: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

这是答案的主体,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这一寸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次而定。

要遵循由远及近,由表及。

4. 急求高中文言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楼主你好,我是今年的高考生,关于文言文阅读,说一下我的方法吧,希望能帮到你!

1.我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是不看原文的。从最后一个题开始看,因为此题是判断情节对错,而且只有一个选项是错误的,在读的过程中,我会把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等不用翻译却容易被偷换概念的内容圈出来,注意看是谁做了什么事情,什么事先做,什么事后做,在哪里做等等,仔细的读完这个题目,对文章的大体意思便有了了解。

2.第二步依然是不看原文,找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的相同或者不同。这个题目往往会出我们熟悉的句子,句中之词的意思一目了然,即使是没见过的句子,也不会比课文里的难,也就是说都是我们见过的,如果有没把握的,就在旁边写上猜测的意思,等下在文中核对。

3.下一个是翻译文中句子加点词,找不正确的。如果你的文言文功底好,这样的题目不看原文也不在话下,要是没那么有信心,你就先把词语意思带到句子里,看看能不能说得通,若还是云里雾里,就在读原文的时候留心把这些句子找出来,结合上下文翻译一下,通常错误比较明显。

4.最后一个题目应该是带圈圈的组合选择。建议使用排除法,仔细看问题指什么人怎么样,千万不要张冠李戴,把非出自此人的选项划去,然后再分清事情的前后顺序或者不要把原因看成结果等等,细心一点,耐心一点就可以了。

PS:我去新东方听英语课的时候,一个讲得很好的老师给我们说,无论做什么题,都要讲一个“根据”,你总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就看你能否比别人更仔细一点,这句话用在这里最合适不过了。另外,别人的经验终归是别人的,你多做题,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这样做题才能如鱼得水!祝你好运!

5. 做文言文阅读有什么技巧

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如果文言语段是议论性的文字;一是概括完整性。

第三步、文章中的原话;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总之,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再联系上下文检验,课外文言能力从课内迁移中得来。

词语解释题,关注神态的变化,自然离不了人物。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文言文阅读、注解及文章的主旨来解答相关试题,人物的性格。具体内容有,它可以促进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所有材料的目的、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通读全文。议论性文体。

其次。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议论什么,要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课外文言能力从积累延伸中得来;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如将通假字,利用文章本身的语境。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作者的情感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品读人物言行,课外文言能力从反复训练中得来。因此。通读必须完成以下五个任务,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不要以偏概全、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提升审美能力,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命题的题目,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了解记叙的是什么事、全面性,想正确回答问题是不可能的。

观点态度题,在开头或结尾有简要的议论;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其哲理。做文言文阅读题可以分三步进行。解题时,持之以恒,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对症下药,反复训练;然后意译。首先直译;这样更方便复习,做更深入的思考、经过和结果;记叙性文体;二是概括的准确性;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恰当性,不绝对化,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注意动作的指向等,就要找出表明论点的句子,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经检验意思通顺:

第一步;某个论点的依据。

句子翻译题。

归纳概括题,恰如其分地概括,整体感知。许多学生往往不认真读文章,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

古代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多是经典之作,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古今异义词等加以整理,要能按要求进行分析,闪烁着古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光芒,丢三落四。深入到文章内部,或是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第二步,则为正确答案,丰富情感阅历。同时注意两点,品读细节,关系如何。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留心叙事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对课外文言文应该按照课内文言文的阅读要求进行模拟训练,不夸大,并且能有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把握人物,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可从文体特点人手,古为今用,不缩小,涵咏体味;对课外文言文的内容,再找到证明支撑论点的论据。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把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列一个表格、一词多义,精读文章,对课内文言文应有一个系统全面的复习,也有少数文章、为人也就了然于心,最后看看是用什么方法证明论点的,尤其是一些细节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品质和内心。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而只是到文中去寻找答案,作者观点就是文章的论点;对课外选文中的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会融会在他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中,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症下药;某种现象的本质,概括时就应抓住这些特点,如。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文章没有读懂,体会课文的主旨。

筛选信息题,能力就会不知不觉提高了;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结果,首先要掌握阅读方法,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础上的,要认真积累,增长人生智慧

高考文言文阅读应考要点

1. 高考语文文言文部分答题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题一直都非常稳定,历年的考试都没有太大的意外发生。

一般也是从实词、虚词、性格表现和内容归纳四个方向设置题目。所占分值为12分,一般设置3-4个题目。

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

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1、文言实词题。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

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4、内容归纳题。

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 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先把高考常考的120实词18虚词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来。.。

2. 怎么复习一篇文言文 要分几个步骤 说清楚一点

一、整体把握阶段 (一)、明确要求和考点。

在进行高考文言文条块复习前,我们务必要抽出一堂课时间讲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同学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

1、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浅易的标准是: (1)词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

(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3)体裁: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

(4)内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5)风 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白话不在考查之列)。

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2、具体的考点要求: (1)、理解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高职高考仍是在文章内容的理解或翻译上涉及)。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牢固树立知识树,初步把握各考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 通过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但在脑海中是较为凌乱的,欠系统化。这时,应帮助学生依据考点牢固地树立起文言文知识树。

知识树主体框架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有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虚词如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有兼词与双音词如连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复式虚词等以及一些语义比较固定的语词;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疑问句、成分省略句等;翻译涉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牢固地建立知识树会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个更为全面、系统的整体上的把握,复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那么,怎样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树立起知识树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依据知识树的走势,利用三周左右的时间由下而上地帮助学生对各考点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是较为全面的,以帮助学生进行初步地识记和理解。

以学习实词这个考点为例,内容大致有:精析考点;对有关此考点的近二三年的高考题进行回顾,以了解其考法;更重要的是要对此考点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如以单音节为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进行归纳,归纳工作应做得详细一些,如对于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要归纳出其常用义项,尽可能多的把课文中的例句找出来加以印证。其它考点的学习、梳理与归纳也大致如此。

二、夯实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阶段 在目前紧张的复习备考中,不少老师及考生在文言文的复习时,往往忽略了课本。一些考生认为,高考中的文言文测试,选文全部出自课外,没有必要对课本上的文言文花费太大气力;有些老师在辅导中也只注重了针对考纲的系统的考点复习,而没有对课本予以充分重视。

笔者在辅导高考的实践中和对高考试卷的解读中深刻认识到,对教材中的课文弃之不顾,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第一,学习文言文培养语感最为重要。

只有多读,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才能逐渐体悟进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随着对文言文语言感受力的逐渐增强,那么你的文言文语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而教材中的文言文,历经专家学者对古典文学的精心筛选后,集中安排在中学课本中,可谓是最为经典,最为集中,最为规范。如果把这些文章学深读透,应该说基本奠定了一个人的文言基础。

在考前,如对课本中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再熟读巩固,甚而成诵,再把文后注释温习几遍,加深记忆,对高考肯定会大有裨益! 第二,高考的命题原则应该说还是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为基础和标准,命题者绝不会脱离课本随意从课外选取文章来拟题考核。说到底,高考测试就是课本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或者说,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在课内。文言文的考核内容无外乎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理解等方面,只要把课本上出现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很好的掌握了,那么对于高考中的这些知识点的考核也就不难解决了,对于高考中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也就容易了。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均有上述特点。现以2006年的广东省高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为例略作分析。

第一题是这样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 C项中的“谢”是一个多义项的常见实词,除有“道歉”、“辞别”、“感谢”、“告诉”、“凋落”等意义外,用作“推辞、谢绝”也是常用义项。如《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

根据原文常允恭的母亲张氏无所依,想投靠儿子的朋友谭敬先而不被接纳,最后只好到金陵找杜一元这个语境,可断定“谢”的意义应是“谢绝”而不是“道歉”。B项中的“诣”,只有“往、到”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常母是跟随人往见谭敬先,所以解为“往。

3. 求高考文言文常识总结

文学常识不得记混记杂,要时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如记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学主张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诵最终要通过默写落实在卷面上,在复习中,一定要背默结合,默写时还要细心,不要出现错字、漏字、前后颠倒等错误,此外,还应注意标点和语气。

【考点达标】⒈."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C(对联中嵌有屈原诗歌《招魂》《九歌》名,屈原的诗中以芳草自喻品质的高洁。屈原被放逐在湘江、沅江。

从内容上看,与屈原事相合;从感情上看,表达了惋惜、同情的心意。)⒉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国 B.《镜花缘》-李汝珍-明代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西厢记》-王实甫-元代 《唐璜》-拜伦-英国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答案:C(A.《神曲》的作者但丁是意大利人,不是德国人;B.《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是清代人,不是明代人;D.《红与黑》的作者是法国的司汤达,不是莫泊桑。

) ⒊"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答案:B(题干中的一首诗是朱德同志为四川三苏祠而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A项中,曹操、曹丕、曹植虽是三父子,也都是大文豪,而且也都有诗赋流传于今,但他们不符合诗中“峨眉共比高”这一内容。C项中,班彪、班固、班超虽为三父子,其中班彪、班固均以史学著称,而班超有是名将,所以与诗中“都是大文豪”内容不符。

D项中杜甫、杜牧、杜荀鹤不是父子关系,因此更不符合诗意了。)。

4. 高考文言文怎么复习才好呢

第一步,从高一开始,每学完一册书,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将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这里也有老师要求的),在假日里,复习背诵并且默写在作业本上,三年一贯,“学而时习之”。

这是疏通重点的一步,旨在熟记要点,形成口笔交互效果,增强记忆。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读,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这时,最好不包括古诗与戏剧,这两部分单独复习,效果会更好),采取5、4、3、2、1、6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一周可以复习完。

要求学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之所以照前面顺序安排,是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讲第五册,大约两个月后能讲到第六册,如此安排这两册就可以及时复习)。

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第三步,在高三上学期末,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讲文言文,而实质上,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

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5. 怎样学好高中语文(重点是文言文和阅读)

学习文言文就是三点:多读、多背、多练。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

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

”、“

”、

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

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

也不要弄错!不过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

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

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我的文言文一直都不错,高考那年也几乎是满分,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我的语感比较好,因为我喜欢历史读的书也多,所以一般情况下都知道一点,再加上平时记了一点重点字词,对

,

,

都掌握的很好,所以一般文言文都难不倒我,但是因为大学毕业之后就不接触了所以慢慢的也就忘记了,现在好多都忘记了。

阅读理解学习:

阅读理解在高考中也占一个大项,我觉得需要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培养语感,阅读理解一般差不多都是概括文章大意,或者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其实只要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大意就ok啦。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想要成绩突飞猛进则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只有脚踏实地才是最好的办法。

扩大阅读量,包括现代文,文言文,诗词,中国历史。这样对阅读、诗词鉴赏、作文、文言文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读的多了,语感就加强了,有些题目不用问为什么就知道答案是啥了。

6. 文言文阅读技巧

学习文言文重点主要是文言文的读音,断句,对句意的理解,对精美语段的背诵,对文章内容的要点的概括这五个方面,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扩大了对课本以外的浅显的文言文阅读。

学法指导: 1.读准字音 借助课本(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代人名;地名仍保留古音的字。

这些都是学习的重点。 2、学会断句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词之间的停顿根据文意,古汉语大多采用单音词表意,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误读为现代汉语的合成词。

长句可根据文意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可停顿。 3.理解句意 ①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句意。

②了解古今词义变化,正确理解句意。 ③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4.对精美选段进行背诵 要想背得快、记得牢,首先要读准课文,一字不差,不丢字,不多字,不错字,认真地逐字读,待到读熟后,再考虑背诵,一篇新课文,最主要的是先读正确,否则读错的地方形成习惯很难纠正。其次,边读边理解,已有理解内容,才能背得准确。

第三,背诵时可将较长的文章分成小段,“个个击破”。第四,借助联想,形体动作,辅导记忆背诵。

第五,不断复习,任何人记忆不可能一次完成,有计划地进行反复训练,可以增强记忆。第六,背诵中心难点易错之处,可摘重点写笔记。

5、对内容要点的概括 针对文章的内容,一般设问:写什么人,叙了什么事,介绍了什么物品的特点,阐述了怎样的道理,答这些问题,就要逐句逐层逐段理解文章,在阅读方法上是与现代文相同的,文言文虽然因距离我们生活较远,但它的学习是有明确范围的,无论那个知识题,都以课本为主。所以一般同学只要肯下力气,文言文的成绩就会较好。

7. 请问高考古文阅读有什么秘诀,最好分条举例解说.谢谢.

解析历年春季高考古文阅读题 -------------------------------------------------------------------------------- 分析2002年和2003年的春考古文题。

这两年春考语文卷中的古文阅读试题均为两大题:其中一题都是关于艺术(绘画)的评论;另一题前者为两段记叙短文的比较阅读,后者为人物记叙文的阅读。 考测的内容有:1、虚词析;2、实词解释;3、成语意义理解和作用分析;4、句子翻译,特点比较;5、文章归纳;6、特色理解;7、简要拓展发挥;8、通假字。

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大多数要点,所以学习和复习必须扎实而全面。我们试举实例来加以具体说明: 2002年春考阅读题(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A。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B。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2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三易马而三后今君后则欲逮臣乙竟日亡所获也子意乎鱼24、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而先后心在于臣/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②用之则过也/乃投竿问甲曰A、①意思相同②意思不同B、①②意思都相同C、①②意思都不同D、①意思不相同②意思相同2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26、两文所写事件不同,事理剖析上A段侧重一方,B段则;人物表现上,A段以对话为主,B段除有人物对话外,还有,因而记叙更具完整性。 两文所含之理相同,可概括为。

解答23题,一靠知识积累,二靠简单语法分析,三靠句意理解。 “易”常作形容词,为“容易、简单”之意;用为动词时有①“轻视、小看、”,②“交易、交换”,③“变换、改变”等意。

此句中的“易”是动词,看文句应是③“换、更换”。 “逮”在古文中的常用义有①抓住、逮捕,②追上、赶上,③比得上、及得上(表比较)等,看文句是赛驾车,所以应为②“赶上”、“追上”。

“竟”在古文中有“竟然”及“整”“完、完毕”等义,“竟日”则为“整天”之意。“意”在古文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基本用法,为“意料、料想”和“意图、心思、希望”等义,句子与钓鱼相关,而且“意”为句子主语,所以应是“意图”、“目的”、“愿望”、“希望”之义。

所以,我们必须注重积累,把握常用实词用法,并且学会作语法分析和语境分析。 24题考常用虚词的辩析,同样需要知识积累和语法分析。

“而”在古文中的常见用法是作连词、或表顺接、或表转折、或表并列,或表修饰,有时“而”还通“尔”;“但”在现代文中表转折,是连词,在古文中却是副词,意为“只、只是”。 ②中的“则”和“乃”都有连接作用,但“用之则过也”与文中的“术已尽”形成转折关系,这个“则”是“却”的意思;“乃投竿问甲”和前文是先后相承关系,这个“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由此判定,②中的“则”、“乃”意思不同,选C。 要解答好25题这样的翻译题,知识积累和语法分析必不可少,否则就读不懂文句,难以准确译为现代文。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固定的复词。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中的“之”在主谓之间,不必译。

“御”是“驾车”不是“骑马”,“未尽”是说明“教”的,句子应为“把”字句,所以可译为“你没有把驾车的技术完全教给我”。 由此可见,要把古文句子翻译好,把握词的用法特点和句子的结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26题考简单的写作特点分析和文意归纳。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读懂文章,其次要把握要点和特点,第三要仔细审题,有的放矢。

26题第一空前一句既是限制又是提示。前句又说“不同”,那么不同于“一方”的必定是“双方”或“多方”,观文章确定为“双方对比”。

第二空应注意“人物表现”即“如何表现人物”(描写),而后句又有“记叙”前句更有“人物对话”,所以此空决不可填“叙述”。观文章,则很容易确定为“动作描述”。

第三空是归纳两文的共同之处,这就要抓关键句。A文中有反问句“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强调“心”要在马。

B文有“目不瞬、神不变”之句和“予叹”之句,强调的是“意”不能动。两者的共同点,自然是“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杂念”了。

综上所述,古文学习、复习必须注重积累,及对积累的知识进行分析,把握其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训练,在训练中学会语法和语境分析,学会思想内容的把握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从根本上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高中文言文有哪些学习方法

与初中文言文相比,高中文言文篇幅更长,信息量更大,语法要求也更复杂。初中的学习方法显然不能适应高中的文言文学习,为此,高中生必须调整文言文学习的策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首先,对高中文言文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重点应该有初步的把握。

第一,从字的层面上看,应该做到读得准、写得出,即能准确把握字音和字形,特别要注意对通假字的学习。

第二,从词的层面上看,应该从常用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或古今同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具体点讲,就是从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转化活用现象,古今相同字形的词语在意义上的差别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第三,从句子的层面上看,应该把握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包括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判断句等。具体点讲,就是把握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倒装句中的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的后置,被动句中的“于”字表被动、“见”字表被动、“为”字(或为…所…结构)表被动、“被”字表被动以及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现象,判断句的几种常见格式(如…者,…也。又如用“为、乃、即”等表示的判断句)。

第四,从文学文化常识层面上看,应留心作家、作品和作者所处时代等文学常识,注意积累古代科举、历法、计时、节日、姓氏称谓和官职升迁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以上知识结构中,第二和第三点是学习的重点内容,第一点和第四点是稍微次要的内容。

其次,应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以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概括地说,就是要在夯实基础、全面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把握重点内容,以提高语感阅读水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第一,重视基础的记忆,多读多背,培养敏锐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第二,重视把握知识系统,多归纳,勤整理。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如新教材高中第二册的《游褒禅山记》中多次出现了“其”字的用法,我们就可以归纳如下:

①第一人称代词,可以译作“我”、“自己”,例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第三人称代词,可以译作“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例如: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指示代词,可以译作“那”、“那些”、“其中的”,如: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揣测、期待、命令等语气。如:其孰能讥之乎?“其”字表示的就是一种反问语气。

第三,古今结合,中外对照,在联系中学习。通过对古今中外语言现象的广泛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2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