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语录

5U文学网 > 语录 > 晚安语录 > 范仲淹什么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什么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什么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什么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 admin

范仲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吗

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并且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逝世后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诗《江上渔者》《鹤联句》《登表海楼》《河朔吟》《游庐山》《春日游湖》。

词《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散文《岳阳楼记》《与唐处士书》《答手诏条陈十事》《与韩琦书》《灵乌赋》。

书法《道服赞》《师鲁帖》《远行帖》《边事帖》。

范仲淹,简介少字?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1]),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其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3]。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是著名文学家,他的谥号是什么?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

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文正”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是北宋时代的著名的什么家。(3个)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将领,世称“范文正公”。先世彬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迁至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读书执教并在商丘落户,仲淹读书“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仁宗时,担任右司谏。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

范仲淹的什么善行使自己家族八百年长盛不衰?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众所周知,朝廷的更迭换代是十分的快的,那么一个人如果想名垂千世,也是十分的困难的,毕竟历史上的名人数不胜数,灿若繁星。然而范仲淹却使自己的家族八百年长盛不衰,首先我们知道范仲淹从小时便划粥割齑,他十分的具有大爱,一生刻苦努力,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并且言传身教,将自己的好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后代。

第一,范仲淹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子孙后代传递了读书的重要性,他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教导自己的后人要好好读书,因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精神富足。哪怕是在困难的处境之中,只要精神富有,那么物质上的困难也可以迎刃而解。第二,则是范仲淹对于百姓都十分的关心,他在做官以后身体力行的到各地去访查民间疾苦,并且推出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比如他免费开放学堂,让寒门子弟免费求学,当地的百姓都十分的感激他。

最后则是范仲淹对奢靡之气的抵制,因为他小时候所经历都十分的困苦,但是当他长大做官以后,他也没有将自己的资产挥霍。哪怕是他的儿子范纯礼结婚想要奢侈,他也严厉地批评了自己的儿子。他在生活中则是非常的行善,通过自己家庭里的钱财用来救济百姓,自己的儿子哪怕是要轮着穿衣服才能出门,他也乐在其中。

综上所述,范仲淹通过一条又一条的善行影响着自己的子孙后辈,也让自己的子孙后辈受益颇深,最终使自己的家族八百年长盛不衰。范仲淹的言行举止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范氏子孙。也让他的子孙在为以他为豪的同时向他努力学习,成为更好的后人。

范仲淹是北宋的什么家

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时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历迁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新政受挫后,贬出京城,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扶疾上任,逝世于途中,时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一生政绩卓著,晓畅军事,文学成就突出。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于世。

扩展资料:

范仲淹一生命运多舛、历尽坎坷,在北宋波诡云谲的政治倾轧中,浮浮沉沉,飘忽西东,先后与许多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最为神奇的当属商丘、陕西。

范仲淹一生最重要的节点、最重大的事件发生在这里,这里也因为范仲淹曾经的来来去去,成为历代士人留连向往的地方。

一、商丘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应天府书院求学。范仲淹夜以继日刻苦攻读,五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上一觉,困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饿了就喝点稀粥充饥,很快就大通儒家经典,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了。

一次,宋真宗皇帝路过商丘,大家都争相趋前观望,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坐咏经书如旧。一位同学怪他错过了观望真龙天子的良机,他却回答说:“日后再见,也未必晚”。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不仅觐见了真宗皇帝,还品尝了皇上钦赐的美味佳肴。

11年后,即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的生母谢氏病故,范仲淹离开大理寺丞任所,到商丘服丧闲居。

当地留守官晏殊风闻仲淹通晓经学长于《易》经,力邀他到应天府书院协理教务。范仲淹慨然领命,并搬到学校去住。作息时他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刻表,不分昼夜训导诸生攻读经书。

每当让诸生作文,他必先作上一篇,以掌握命题的难度和着笔的重点。在他的主持下,应天府书院的学风焕然一新,四方前来就读和专意向范仲淹问业的人,不绝于途,络绎而至。

二、陕西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丧完毕,回京师升任 秘书阁校理。性格耿直、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他,屡屡直言奏疏,十年内三次被贬黜京城。直到范仲淹52岁(1041年),一次重大的变故才改变了他的命运。

这一年西部的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并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

范仲淹临危受命,赶赴延州,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他变按军阶低高先后出阵的机械临阵体制,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

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主动筑城防御,先在延安北部筑城,后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很快就稳定了宋夏战局。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范仲淹密令长子纯佑和蕃将赵明,率兵偷入西夏军防地,只用了十天,便筑起范仲淹《渔家傲》词反复吟咏的著名孤城——大顺城。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急于稳定政局的仁宗皇帝,采纳了范仲淹等人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任用他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强力推行“庆历新政”。

然而好景不长,仅一年多的时间,宋仁宗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下诏废弃了一切改革措施,外放范仲淹作陕西豳州(今陕西彬县一带)知州。范仲淹等人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就付之了流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22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