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5U文学网 > 作文 > 观后感 > 孤岛文学属于沦陷区文学吗,孤岛文学属于沦陷区文学吗为什么

孤岛文学属于沦陷区文学吗,孤岛文学属于沦陷区文学吗为什么

| admin

40年代战争时期的文学

40年代文学主要有四种形态: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孤岛文学。

国统区文学整体呈现出开放的现实主义特色,并集中于两个领域:首先是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其次是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从作家的创作内容看,里面笼罩着当时所特有的氛围:紧张、愤激、嘲谑和痛苦,希望、期待、焦躁与不安。具体有四种形态:小说、戏剧、诗歌、杂文。文章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而且通过许多途径迅速及时地反映出人民的爱憎,喊出人民的心声。

解放区文学的总特点是审美意识与主题意蕴的现实化,人物形象的类型化,问题形式的大众化,创作的基调为明朗、素朴。大多是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总体文学内涵彰显了革命战争年代崇高的革命意识,并通过与文学叙事的有机结合参与了现代中国革命与民族国家的建构。值得一提的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鲜活清新的写出解放区的新气象和新人形象,很具有参考价值和思考意义。

沦陷区的作家于"言"与"不言'两方面都处于不自由的状态,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进行艰苦的挣扎,坚守着文学的阵地。从注重人生斗争、飞扬的一面转向注重人生的和谐与安稳,从用“斩钉截铁”的“强烈的对照”写“极端的人”转而用“参差的对照”写“不彻底的人物”;从追求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的悲壮转向追求苍凉的人生与审美境界。这样的从时代中心主题向“日常工活”与“永久的人性”的转向,所形成是更靠近社会现实的"反英雄、反浪漫"的倾向,具有浓郁的抒情特征。

最后,范围很小的上海“孤岛”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孤岛文学”中戏剧运动最活跃,包括由“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的“上海剧艺社”在内的各种专业和业余的剧团,最多时达120个之多。这些剧团常组织联合演出,除了配合抗日的剧目,也上演较有艺术水准的翻译剧和历史剧。这时一些比较优秀的剧作,如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以及他改编的一些外国剧作,都代表了“孤岛文学”时期戏剧创作艺术的水准。

孤岛文学名词解释权威

孤岛文学名词解释

孤岛文学名词解释:

指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日军进入租界止,存在于上海租界的文学。由于四面都是沦陷区,故称"孤岛"。

期间产生了大量出版刊物,反映了作家对抗战时期战斗和生活的记录。孤岛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杂文和戏剧。

杂文以唐弢为代表,带有强烈的"鲁迅风";戏剧以《夜上海》为代表,反映现实、民族等主题。另外还有报告文学等流行文学样式以及黄裳、柯灵等代表作家。

扩展资料:

孤岛文学 主要文体: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边鼓集》《横眉集》代表了当时的水平。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

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花溅泪》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明末遗恨)《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李健吾的《王德明》(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等。

三是群众报告性文学发展较快,成果主要反映在由梅益、林淡秋等主编的《上海一日》里。

孤岛文学 代表作者:

1、唐弢

唐弢(1913年-1992年1月4日),原名唐端毅,1913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村)。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所著杂文思想、艺术均深受鲁迅影响,针砭时弊,议论激烈,有时也含抒情,意味隽永,社会性、知识性、文艺性兼顾。代表作品 《推背集》、《海天集》。

2、柯灵

柯灵(1909年2月15日—2000年6月19日),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原籍浙江省绍兴市斗门镇,生于广州,1932年6月参加革命。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第二届民进中央理事,民进中央常委,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代表作品 《柯灵电影剧本选集》。

3、王任叔

王任叔(1901—1972),乳名朝伦,浙江省奉化县大堰村人。1922年5月始发表散文、诗作、小说,由郑振铎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10月任《四明日报》编辑,主编副刊《文学》。翌年任县立初级中学教务主任,主编剡社月刊《新奉化》。

新中国成立后任新中国驻印度尼西亚首任大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终年七十一岁。代表作品 《生活·思索与学习》、《横眉集》、《边鼓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孤岛文学

名词解释:"孤岛文学"

吼吼!我们的期末考试题啊!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名词解释:”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边鼓集》《横眉集》代表了当时的水平。

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 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花溅泪》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明末遗恨)《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李健吾的《王德明》(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等。

三是群众报告性文学发展较快,成果主要反映在由梅益、林淡秋等主编的《上海一日》里。 孤岛文学是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学组成部分。

名词解释: 1.湖畔诗派; 2.孤岛文学; 3.八大革命样板戏; 4.改革文学

1,湖畔诗派,于1922年4月组成于杭州西子湖畔的湖畔诗社,成员只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四人。他们利用春假来到杭州,一同游览了西湖的名山秀水,一起写诗,记录这次难忘的春游。结成了具有较大影响的湖畔诗派。湖畔诗人是以讴歌纯真的爱情和友谊,表现人性的爱与美为主题的。

2,在党的领导下,孤岛进步作家以报刊、戏剧舞台为阵地,发表文章和公开演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孤岛文学的作品有鲁迅的《鲁迅全集》、《大时代文艺丛书》;文艺刊物《世纪风》多刊登杂文;专业剧团有于伶等的上海剧艺社,演出现代剧和历史剧。

3,八大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4,改革文学,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 *** 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文学本体论”的名词解释!要权威

文学本体论 本体论原为哲学术语,是探讨存在、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

后运用于美学和文艺学。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

由于文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学,故对文学本体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无意识,认为和艺术不过是无意识欲望的转移、改装和升华。

因此,无意识、即以 *** 为中心的本能冲动,是文学创作的本源。俄国 *** 者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作为总体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因此文学性是文学的本质。

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之一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既不是观念体,也不是物质的实体,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领域,是个纯意向性的客体;它由语言现象层、语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四个互为条件、层层递进的层次构成。在我国,对文学本体论,尤其是现象学意义上文学本体论的研究,还开始不久。

目前文学理论界对文学本体论的看法,大致有三种:(1)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社会生活,可称之为反映论本体论; (2)从文学是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可称之为表现论本体论;(3)从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及作品自身,可看作是文本学或现象学的本体论 另外,尚有一些研究者把反映论本体论与表现论本体论的观点综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介乎于二者之间的看法。对文学本体论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构成我国文学基础理论发展的基本形态。

“文学本体论”的名词解释!要权威

文学本体论 本体论原为哲学术语,是探讨存在、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

后运用于美学和文艺学。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由于文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学,故对文学本体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无意识,认为和艺术不过是无意识欲望的转移、改装和升华。因此,无意识、即以 *** 为中心的本能冲动,是文学创作的本源。俄国 *** 者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作为总体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因此文学性是文学的本质。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之一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既不是观念体,也不是物质的实体,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领域,是个纯意向性的客体;它由语言现象层、语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四个互为条件、层层递进的层次构成。在我国,对文学本体论,尤其是现象学意义上文学本体论的研究,还开始不久。

目前文学理论界对文学本体论的看法,大致有三种:(1)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社会生活,可称之为反映论本体论;

(2)从文学是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可称之为表现论本体论;(3)从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及作品自身,可看作是文本学或现象学的本体论

另外,尚有一些研究者把反映论本体论与表现论本体论的观点综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介乎于二者之间的看法。对文学本体论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构成我国文学基础理论发展的基本形态。

沦陷文学的名词解释

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

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苏青的《结婚十年》等。

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什么是“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主要作品

在党的领导下,孤岛进步作家以报刊、戏剧舞台为阵地,发表文章和公开演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孤岛文学的作品有鲁迅的《鲁迅全集》、《大时代文艺丛书》;文艺刊物《世纪风》多刊登杂文;专业剧团有于玲等的上海剧艺社,演出现代剧各历史剧。

主要文体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边鼓集》《横眉集》代表了当时的水平。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 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花溅泪》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明末遗恨)《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李健吾的《王德明》(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等。 三是群众报告性文学发展较快,成果主要反映在由梅益、林淡秋等主编的《上海一日》里。 孤岛文学是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学组成部分。

概述40年代国统区、上海“孤岛”、解放区、沦陷区等的文学发展状况以及特点。

国统区文学是指国民党统治区之内的文学创作。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其创作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学特征。首先是从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期间,出现了大量以救亡宣传动员为中心的题材,文学创作则以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为基本基调。第二,武汉失守之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其间的文学创作也转为正视残酷的战争和黑暗的现实,开始批判现实的艰难,探寻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第三,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开始了大量的以批判、讽刺为主的文学作品。

与国统区文学不同的是解放区文学,它以对新社会制度、解放区的人民、士兵、干部为描述对象,运用明朗朴素的基调探求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孤岛文学是指上海沦陷成为“孤岛”之后,那些留在上海租界的作家们所创作的配合抗日救亡运动的作品。

沦陷区文学是指沦陷区的作家在艰难的环境下进行的创作。他们的创作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富于乡土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一部分则对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重新肯定与发现。

在整个四十年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赵树理、张天翼、钱钟书、张爱玲、孙犁、周立波、艾青、穆旦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钱钟书的《围城》。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一九九八年病逝于北京。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他创作的《围城》通过主人公的漂泊迁徙,为我们描绘出了学衔和旧学问错综时期新儒林的众生相。讽刺了当时高级知识分子病态的精神特征,探询了人生的根本问题。

《围城》这部作品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着自己独到的成就。首先,以人物行踪的两点双线为写作线索,采取大跨度的横向移动结构;其次,使用了大量反仿、反讽、反论等与众不同的讽刺手法。

沦陷区文学是什么?

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

 

抗日战争时期,为日本侵略者占领地区的文学。从1937年 7月29日北平失守,1938年10月21日广州被占,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但英美、法等国控制下的上海租界地区尚未沦入日军之手,上海成为“孤岛”的文学情况见上海“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苏青的《结婚十年》等。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219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