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

5U文学网 > 作文 > 高中作文 > 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是否应该提倡阅读文学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是否应该提倡阅读文学作品

| admin

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

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

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 

一、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年龄: 他们接触世界和接触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作品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初接触。

代表反复的“重”,放在动词“读”之前,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著的人来说,可能代表着一种小小的虚伪。为了让他们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了,也即无论一个人在性格形成期阅读多么广泛,总还会有众多的重要作品未读。

任何人如果读过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全部作品,请举手。圣西门又如何?还有雷斯枢机主教?即使是十九世纪那些伟大的系列小说,通常也是提及多于读过。在法国,他们开始在学校读巴尔扎克,而从各种版本的销量来判断,人们显然在学生时代结束后还在继续读他。但是,如果在意大利对巴尔扎克的受欢迎程度作一次正式调查,他的排名恐怕会很低。狄更斯在意大利的崇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他们一见面就开始回忆各种人物和片断,仿佛在谈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米歇尔·布托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们老是向他问起左拉,令他烦不胜烦,因为他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他下决心读整个《鲁贡玛卡家族》系列。他发现,它与他想像中的完全是两回事: 它竟是寓言般的、神话学式的系谱学和天体演化学,他后来曾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这个体系。

上述例子表明,在一个人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至于是否有更大乐趣则很难说)。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就像每一次经验,都会增添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因此,我们不妨尝试以其他方式: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 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个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籽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基于这个理由,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我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角度的转换而改变),我们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

所以,我们用动词“读”或动词“重读”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可以说:

四、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而第五个定义则隐含如下更复杂的方程式:

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

这同时适用于古代和现代经典。如果我读《奥德赛》,我是在读荷马的文本,但我也不能忘记尤利西斯的历险在几个世纪以来所意味的一切事情,而我不能不怀疑这些意味究竟是隐含于原著文本中,还是后来逐渐增添、变形或扩充的。如果我读卡夫卡,我就会一边认可一边抗拒“卡夫卡式的”这个形容词的合法性,因为我们老是听见它被用于指称可以说任何事情。如果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恶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继续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

 

读一部经典作品还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当我们拿它与我们以前所想像的它比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一手文本,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想法,也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他们竭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的,事实上恰恰相反。这里存在一种流行很广的价值的逆转,即是说,导言、批评机器和书目被用得像烟幕,遮蔽了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所知比文本自身还多。因此,我们可以总结:

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会,却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一部经典作品不一定要教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在一部经典作品中发现我们已知道或总以为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却没有料到那个经典文本早就说了(或那个想法与那个文本有一种特殊联系)。这种发现同时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意外,例如当我们弄清楚一个想法的来源,或它与某个文本的联系,或谁先说了,我们总会有这种感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定义: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当然,发生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一部经典作品的文本“起到”一部经典作品的作用,即是说,它与读者建立一种个人关系。如果没有火花,这种做法就没有意义: 出于职责或敬意读经典作品是没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读它们。除了在学校: 无论你愿不愿意,学校都要教你读一些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当中(或通过把它们作为一个基准)你以后将辨别“你的”经典作品。学校有责任向你提供这些工具,使你可以作出你自己的决定;但是,只有那些你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

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我认识一位出色的艺术史专家,一个极其广博的人,在他读过的所有著作中,他最喜欢《匹克威克外传》,他在任何讨论期间,都会引用狄更斯这本书的片断,并把他生命中每一个事件与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渐渐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理,都在一种完全认同的过程中,以《匹克威克外传》的面目呈现。如果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就会形成对一部经典作品的想法,它既令人仰止又要求极高:

十、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这样一个定义,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关于那本无所不包的书的想法,马拉梅梦寐以求的那种书。但是一部经典作品也同样可以建立一种不是认同而是反对或对立的强有力关系。卢梭的所有思想和行动对我都十分亲切,但是它们在我身上催发一种要抗拒他、要批评他、要与他辩论的无可抑制的迫切感。当然,这跟我觉得他的人格与我的性情难以相容这一事实有关,但是,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则我避免读他就行了;事实是,我不能不把他看成我的作者之一。所以,我要说:

十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我不相信需要为我使用“经典”这个名称辩解,我这里不用古代、风格和权威等字眼来区分。(关于这个名称的上述种种意义的历史,弗朗哥·福尔蒂尼为《伊诺第百科全书》第三册撰写的“经典”条目有极详尽的阐述。)基于我这个看法,一部经典作品的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但在一种文化延续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我们可以说: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图中的位置。

至此,我再也不能搁置一个关键问题,也即如何协调阅读经典与阅读其他一切不是经典的文本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有关,例如: “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而不是读那些使我们对自己的时代有更深了解的作品?”和“我们哪里有时间和闲情去读经典作品?我们已被有关现在的各类印刷品的洪水淹没了。”

十三,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校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是经典作品的存在不可或缺的。

十四,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之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事实仍然是读经典作品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步调不一致,我们的生活步调无法忍受把大段大段的时间或空间让给人本主义者的悠闲;也与我们文化中的精英主义不一致,这种精英主义永远也制订不出一份经典作品的目录来配合我们的时代。

这反而恰恰是莱奥帕尔迪的生活的环境:住在父亲的城堡,他得利用父亲莫纳尔多那个令人生畏的藏书室,实行他对希腊和拉丁古籍的崇拜,并给藏书室增添了到那个时代为止的全部意大利文学,以及所有法国文学──除了唱片小说和最新出版的作品,它们数量极少,完全是为了让妹妹消遣(“你的司汤达”是他跟保利娜谈起这位法国小说家时的用语)。莱奥帕尔迪甚至端起绝不算“新近”的文本,来满足他对科学和历史著作的极端热情,读布封的关于鸟类的习惯的著作,读丰特奈尔关于弗雷德里克·勒依斯的木乃伊的著作,以及罗宾森的关于哥伦布的著作。

今天,像青年莱奥帕尔迪那样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已难以想象,尤其是他父亲莫纳尔多伯爵的藏书室已经崩溃。说崩溃就是说那些古书已所剩无几,也指新书已扩散到所有现代文学和文化里去。现在可以做的,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发明我们理想的经典藏书室;而我想说,其中一半应该包括我们读过并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另一些应该是我们打算读并假设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我们还应该把一部分空间让给意外之书和偶然发现之书。

我注意到,莱奥帕尔迪是我唯一提到的来自意大利文学的名字。这是那个藏书崩溃的结果。现在我应重写整篇文章,使它明白表示,经典作品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进而明白意大利经典作品对我们意大利人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我们就无法比较外国的经典作品;同样地,外国经典作品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我们就无法比较意大利的经典作品。

接着,我还真的应该第三次重写这篇文章,以免人们相信之所以要读经典作品是以为它有某种用途。唯一可以列举出来讨他们欢心的理由是,读经典作品总比不读好。

而如果有谁反对说,它们不值得那么费劲,我想援引纪奥伦(不是一个经典作家,至少还不是一个经典作家,却是一个现正被译成意大利文的现代思想家):“当毒药正在准备中的时候,苏格拉底正在用长笛练习一支曲调。‘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支曲调。’”

另:摘译本《经典的定义》 (逸人译)

1.经典是我们常听人说,“我在重读……”而不是“我在阅读……”的那类书。

2.我们将人们读了爱不释手,加以珍藏的书冠之以经典;但并非只是那些有幸初次阅读它们的人,才精心珍藏它们,欣赏它们。

3.经典具有特异的影响力,它们不可能从头脑中清除,它们潜藏在大脑的记忆层中,披上了集体或个体无意识的伪装。

4.每一次重读经典,就象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

5.每一次阅读经典实际上都是一种重读。

6.经典从来不会说,它当说的已说完了。

7.经典带着以往的阅读痕迹传承给我们,并且带着它们本身留给文化,或者更明白地说,语言和习俗的痕迹。

8.经典不一定教给我们以前不懂的东西。在经典中,我们有时发现的是某种自己已经知道(或者以为自己知道)的东西,但不知道是该作者率先提出的,或者至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其联系在一起。这同样是一种带给我们莫大欢愉的惊喜,就象我们总能从对血统、亲属关系和姻亲关系的发现中获益。

9.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感到它们远比传闻中所想象的更新鲜、更出乎预料、更不可思议。

10.我们冠之以经典的书具有一种类似总体的形式,可与古代的法宝相提并论。根据这一界定,我们正在趋近马拉美所构想的“全书”的境界。

11.经典作家是那类你不可能置之不理的作家,他有助于界定你与他的关系,即使你与他有分歧。

12.经典只有与其它经典相权衡才能确定;但任何人都是先读了其它经典,然后才读它的,因而立刻就能在族谱上确认其地位。

13.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但同时我们又无法离开这种背景噪音。

14.经典是随背景噪音而存在的,哪怕在截然对立的兴趣控制着局面时,也是如此。

为什么我要你读文学经典

为什么我要你读文学经典

文学对我们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文学,例如在你与人争辩时,你是否需要用你流利有证的语言来击败他。文学能净化万物的心灵,陶冶情操、不断完善自我,铸就美好品质!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文学是中国人最时尚的话题。不管是最早的《诗经》还是战国的《离骚》直到五四运动,文学一直是中国人们永恒不变的话题,那时候报摊上卖得最快的杂志,是《人民文学》、《收获》、《小说月报》……

但是现在,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文学早已成为了小众话题。很多80后写手们在“出名要趁早”的现实利益驱动下,浮躁心理和逐利欲望过早地淹没了对文学精神的内在追求,而沦为出版商的盈利工具。其中,抄袭和模仿之风的蔓延,同质化趋向和模式化写作,更使文章变得一塌糊涂,成为了销售好但质量差的“烂书”。

那么今天,小编为什么还要不合时宜地建议大家多读文学呢?

▌文学到底讲了些什么?

要谈到文学之前,先跟大家聊一聊美国的一部知名商业电影:《华尔街之狼》。

这部电影,讲述了美国华尔街风云人物乔丹·贝尔福特的传奇故事。

贝尔福特是个能说会道的股票经纪人,他靠电话销售,刻意夸大低价股的潜力和前景,引诱投资者购买,使得自己的股票公司越做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随他的销售信条。

在给开会的时候,贝尔福特介绍了公司的一个女高管:瞧见了吗,她以前就是个穷困潦倒的单亲妈妈,整天在为孩子的学费发愁,是我慷慨地向她提供了帮助,并且邀请她加入了公司。如今她已经是身价百倍,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这个故事能说明什么呢?

不知道有看过《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吗?按照它的分析方法,你会看出来,这是一个浮士德与魔鬼交易的故事。

在文学中,每一版浮士德与魔鬼做交易的故事里,主人公都有难以满足的欲求——安逸、有财富、有权力、智慧等,而魔鬼则能满足主人公的所有欲求,但条件是要主人公放弃自己的灵魂。

就像电影里的单亲妈妈,就是好比浮士德,而贝尔福特,就是那个魔鬼,他给了单亲妈妈一条财富之路,但条件就是放弃自己的灵魂,和他一起用不洁的手段推销低价的垃圾股。

还有个例子,福斯特的书还会告诉你,这是一个吸血鬼的故事。

仔细想想,贝尔福特和他的员工利用谎言营销,不就是一个个在诱惑“年轻女子”的吸血鬼伯爵吗?最终,他们也是靠吸食对方的膏血养肥自己——将自己的欲望,尤其是丑恶的欲望置于别人的需求之上。

不要总认为以为这些“生活中腐朽堕落的故事”跟我们没有关系。

想一想,我们身边难道没有类似的故事吗?

现今社会多少金钱、美女、地位、权势,这些都是以恶魔的名义与之签订契约,代价就是你的灵魂。给你所有想要的,满足你贪婪的内心……

比如你饱受经济窘迫之苦,而你的朋友却向你推荐了一份不符合你道德观念的工作;

这些时候,我们都是受到“魔鬼”诱惑的“浮士德”。

文学讲的就是这些永远在世间循环的故事。它们总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但实质从未变过。

托马斯·福斯特认为,这些永恒的故事其实是有限的——“人生和书籍都不外乎几种类似的模式”。

为什么文学界的交通那么混乱,到处都有“撞车”的情形呢?

在福斯特看来,是因为,“世间只有一个故事”:

说白了,太阳底下无新事。关于人类的各种爱恨情仇、恩怨纠葛、善恶黑白,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永恒的故事在,后世所有的写作,都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再演绎。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

读懂文学,能帮助我们什么呢?

网络时代,也是一个阅读的时代,但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等,一直都被许多学者、评论者所批评。大部头的经典、严肃作品读者寥寥,文学经典和文学作品市场疲乏。

一、文学在解释人生,使我们生活的不糊涂

确实,信息大爆炸之下,可以阅读的东西太多,为什么要读文学?李永平说:“这可能是很多人都会问的问题,我在讲课时,常会有学生问我,文学对我有什么用,如果你能说出来,我就做文学研究?而每到此时,我都会告诉他,以有用没用来衡量文学,你永远都做不了文学。”

实用、快速、高效,功利化的阅读在当今时代普遍存在,李永平说:“文学当然有用,但它的有用不是这么用的,不是短期效应,不是眼睛能够看得见的,升职、加薪、赚钱等,甚至也不提供给人新的技能。但是它的作用却不可忽视。在过去,不论中外,文学都承担着重要的教化功能,比如《诗经》,人的道德、教养、心灵的成长等,基本上都从文学作品中来。”

二、文学让我们富有审美,从而改变自己

在今天,文学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教化和熏陶渠道,但文学却有着另外的重要作品。

李永平说:“文学是和心灵相关联的,它总是在探讨人本身的存在,而且不是以说教的方式完成的,会让人沉醉其中,完成心灵的升华。这种升华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事实上,文学往往和一个民族的教养、心灵的培育有关。”

文学提升民族教养和心灵的功能被忽视了,这和我们过去的教化方式有关,但问题就在于,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不能替代的,因为其他的方式,政治的也好,道德的也好,都不能像文学那么真正有效。真正在文学中得到熏陶的人,他的修养是不一样的,他看待生活,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会更加丰富。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它是无功利的,但却从最深处改变着一个人。”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学

(新东方黄培辰) 世界上有四大学科,即哲学、自然科学、社会学、文学。 哲学探讨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各种价值观,并由此产生相应的生活方式。自然科学解决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科学无进展、人类就不能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人类不能发展、社会不能进步、文明不能进化。社会学研究人际关系,将人与人、人与社会团体的关系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学习商业、法律等专业,不懂人性的善恶,则不明其内在原理。 以上三大学科多以人类和外在世界为其研究对象,但是文学是人类研究自身的学科。它将人的七情六欲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对人性进行深刻的解读。人性的善与恶、爱与恨都在文学中充分展现。总结起来无非是三个问题:1)我从哪里来?2)我到哪里去、3)谁爱我、我爱谁 文学乃人类之本性,对其他学科有渗透。其他学科虽然各有其体系,但是研究者毕竟是人,其精神状态不同,研究出的理论和观点也就不一样,结果自然迥异。例如,人为至善者,其价值观则至善至真,观点自然为“我爱人人”;人性若从善良角度考虑问题,则开发出小麦良种、救生设备;若从邪恶角度考虑问题,则开发杀人工具,如导弹、原子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人性为善者经商,则公卖公卖、童叟无欺、人性为恶,则缺斤少量,用三氯氰胺做奶粉、用皮革做果冻、用敌敌畏为火腿肉消毒。在这一点上,文学至少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还让人类保存着起码的良知,在人性走向邪恶的时候,最后的拉上一把,劝人向善,总比诉诸于通过法律、监狱、警察、军队更人道。(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关心文学创作趋向、还为其订出政策的根本原因) 文学是研究语言最为深入的一门学科,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美的语言不是从教科书上学到的,而是从文学作品里面学到的。 文学中的价值观反应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某一个民族的情感,柔情的、血性的、怯懦的、尚武的,不是从议论文中反映出来的,而是从诗歌、散文、戏剧、小说中反映出来的。 文学的撒谎可能性最小。文学从个人的视角看问题,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换句话说,如果本来就生活在一片废墟上,就不要说“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按照詹姆斯桥乔伊斯的说法,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摆脱一些世俗的价值,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好就赞颂、坏就揭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为人性的最大释放(当然了,如果你不敢说、或者不会说,文学家替你说了。换言之,你没有想过的事情,文学家想了、你想过的事情、文学家写成了文字、你将想法落实成了文字、却发现自己没有人家说的透、说的好。)文学思想开放自由、人人畅所欲言,则民主社会不远矣。

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小说的故事都是虚构的,有借鉴意义吗?是读史书好还是小说好?

一本好的小说,必然是合情合理的,把没有发生,但是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改名换姓,重新演绎一遍,那必然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啊。读史书当然也很好,以史为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史书都是可靠的。可以说有很多的史书都是不可靠的,要读书,一是要懂得选书,只要是好书,不论是小说还是史书,都是可以读的,二是要会读书,懂得该从书中汲取哪些营养,懂得如何去分析和学习,而不是单纯的去区分文字的题材。

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钱理群

①读文学经典惟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②要读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经典”。

③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喝“酸酒”、吃“烂肉”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要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提倡“读名作,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④阅读经典,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⑤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经典阅读的另一个方法,应是对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它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也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⑥经典的阅读,说到底,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⑦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选自《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有删改)

【小题1】阅读经典需要哪些方法?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2分)

【小题2】文章画线句中的“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案

【小题1】(2分)①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②感悟语言(体味、沉吟、把玩语言的趣味);③将阅读产生的感受、体验、想像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小题2】(2分)“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指看似时髦实为低劣的阅读材料(书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阅读低劣作品的后果,从而突出阅读经典的重要性。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有关的文段即第四段 “阅读经典,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根据其内容概括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抓住比喻的特点“相似点”,理解“酸酒”“腐肉”指的是什么书,根据鲁迅所说“随手拈来,大口吞下”说明读这种书的害处。从形象的比喻的角度评价这样写的好处。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为什么读名著的意义

为什么读名著的意义

为什么读名著的意义,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古以来大家都在提倡要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多读世界名著。下面我来详解解答下为何要读书?为什么读名著的意义!

为什么读名著的意义1

为什么读名著的意义

1、可以了解文学常识与各方面的知识,增长见识与眼光;

2、别人比如说朋友或者老师问你的时候,你最起码不会一问三不知,显得你没有......呵呵,不说了

3、对你的写作真的很有用,书看多了尤其是名著看多了,你的文笔也会渐渐变好,真的,无声的影响着你.

4、可以充实你的生活,让你没有看无聊的书那么无聊,名著嘛,高雅一点吗!

现代中小学生因为时间紧、学习任务重、课程量大,不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认为这样对一个当代中小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读经典,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任何对经典的了解,都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升华提高,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而读流行文学的好处是能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读名著的好处真是数不胜数。它能在我懂得了知识的同时,使我感到乐趣;能在我提高了自己文笔的同时,领略到了大文豪们的风采;能使我在广泛了知识面的同时,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名著中还能体现许多文豪的人生观,使我懂得许多人生哲理。

为什么读名著的意义2

为什么读名著的意义

因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名著仿若来自遥远的绝响,来自深沉内心的`呐喊,来自真诚生命的陶然和沉醉,可以好好品味,好好感悟。

1、文必名人

高考作文的选材必须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因此,本辑阅读所选的文章很多是写名人的,保证每个人物都可用做备用高考作文素材。

2、文必真挚

本辑阅读所选的文章,均有一定的思想性 ,或深邃、或明晰、或犀利、或温润,感情真挚,耐人寻味,体现了高考作文中“做老实人,说真情话”的宗旨。

3、文必精悍

在高考备考时间内,要想多阅读,阅读好,就必须控制文章的篇幅。因此本辑阅读所选篇目,一般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个别篇目略长,故做了适当的删节, 以方便学生备考。

4、文必绮丽

好的散文,不仅好在思想性.上,还要体现在词句、文采上。本辑阅读所选文章均有一定的文采,希望考生能采撷几句,点铁成金,使得文章焕发生机,突破发展等级。

5、文必有获

每一篇文章只要有一个词,一句话的收获,日积月累,沉淀在心,那就是最大的收获。兵千日,用在一时。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就是进步。相信在高考的时候便会沉着应对,决胜考场。

22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