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5U文学网 > 作文 > 日记 > 苏轼和刘景文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赠刘景文,赠刘景文是苏轼写给谁的

苏轼和刘景文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赠刘景文,赠刘景文是苏轼写给谁的

| admin

苏 轼《赠刘景文》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本卷《春宵》、《上元侍宴》、《海棠》、《中秋月》、《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已介绍。苏轼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七月任杭州知州,主要忙于救灾与兴修水利,元祐六年(1091)三月被朝廷召还,此诗当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初冬。

《赠刘景文》一作《冬景》。刘景文,《宋史》无传,宋人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三十对之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刘季孙,字景文,世家开封,父平,任环庆将,赵元昊寇延州,以孤军来援,遂力战而死。景文以恤典得官。少笃学,能诗文。东坡先生守钱塘,景文为左藏库副使、两浙兵马都监。先生喜其人,上章荐其练达武经,讲习兵政,除知隰州。”这首诗当是苏轼在刘景文出任隰州刺史前写的,当时刘景文已年近花甲,而苏轼本人也有55岁了。

前两句写冬景。首句写枯荷,荷花、荷叶全无,只剩下一些黑黢黢的残茎,算是将冬天衰飒的景象写透了。作者写此句主要还是为了反衬残菊与“橙黄橘绿”之可贵。次句写残菊,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一个“傲”字歌颂了那些不畏风吹霜冻犹在枝头开放的残菊的精神状态。

后两句借冬景发表了一通议论。“一年好景”不是百花齐放的春天,不是万木争荣的夏天,不是硕果累累的秋天,而是“橙黄橘绿”的初冬时节,“最是”两字强调了这一点。难道“橙黄橘绿时”就是一年当中的最好时节吗?那倒不一定,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每个人各个时期的感受也可能大不一样。这是诗人在彼时彼地的一个突出感受。这两句诗贵在诗人发现了各个时期不同的美,发现并展现了被别人忽略了的美。

如果我们联系前面对作者与刘景文的情况介绍来看,刘景文与作者都到了人生的初冬时节,因为“人生七十古来稀”嘛,苏轼写此诗的目的是要刘景文珍惜自然界和自己的初冬时节的美丽。

《赠刘景文》一首诗中充满了苏轼对刘景文的什么之情?

您好。 《赠刘景文》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作品。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色是在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苏轼曾写诗,他们为什么要分别

说苏轼《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身后萧条,诸子早卒,只剩景文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22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