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

5U文学网 > 作文 > 小学作文 > 文学描写辞典上pdf,文学描写辞典

文学描写辞典上pdf,文学描写辞典

| admin

古代文学美女为什么“没鼻子”?鼻子代表男性生殖器

古代文学作品对美女外貌的描写可谓触目即是,但极少写到美女的鼻子。虽然如夏敬渠的《野叟曝言》写美女有“琼瑶鼻直起天庭”之句,可确属少数。古今类书,如《艺文类聚》“人部·美妇人”、《渊鉴类函》“人部·美妇人”、《子史精华》“妇女部·容貌”、《分类词源》“妇女类”、《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辞典》中“人物门·美女类”中,均没有对美妇人鼻子的描写。按理说鼻子位于人脸正中,不应被忽视,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手脚都被大量审美观照,以至形成较固定的标准——纤手、金莲,而位于脸部正中的鼻子却很少有人提及,可以说处于一种相对缺失的状态。这种缺失状态的形成,大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待: 其一,中国美学重视写神,不重写实。写神,就是画心,反映事物的本质。文学作品中人物内心的活动变化可以在肤色(如他的脸都吓白了)、眉眼(如眉开眼笑、怒目而视)、嘴巴(如她恨恨地咬住了下嘴唇)上反映出来,从鼻子上则很难看出。可能因此使得作者很少关注所写人物的鼻子。 其二,不反映人物内心的波动,只单纯描写一个女性的外貌美的时候,鼻子也极少提到。比如,曹去晶《姑妄言》第十一回:“粉面红光衬,朱唇绛色匀。蛾眉横月小,蝉鬓叠云新。”又如,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回:“鬓挽乌云,眉弯新月。肌凝瑞雪,脸衬朝霞。袖中玉笋尖尖,裙下金莲窄窄。雅淡梳妆偏有韵,不施脂粉自多姿。”这可能与鼻子的颜色有关。眉毛、眼睛、嘴巴有自己另外的不同于脸部的颜色,而鼻子的颜色则与整个脸部融为一体。颜色心理学表明,与底色的颜色区分度越高越容易引起观看者的注意,反之则易被忽略。如果鼻子被涂上颜色就会变得很惹眼,往往成为被取笑的对象。比如,中国戏曲中的丑角在鼻子上涂块,西方马戏团的小丑则是在鼻子上套个大的红鼻头。鲁迅在其文章中经常讽刺的人物的标志就有“红鼻子”、“白鼻子”。 其三,男子的外貌描写中提到鼻子的次数明显多于女子,表明人们更多关注男性的鼻子。比如,《野叟曝言》中,描写到“男壮士”的外貌时有三处提到鼻子:“一个铁面剑眉,一鼻孤悬如玉柱”(第十二回);“平颧瘦脸,短鼻轻眉”(第七十二回);“面如重枣,鼻似悬壶”(第七十三回),还有一处是写一位绅士的:“目注双泓,鼻准丰隆朝四岳”(第三十八回)而写到美女外貌时,提到鼻子的只有一处:“伏犀贯顶,琼瑶鼻直起天庭”(第七十一回)。又如,吕熊的《女仙外史》中,“男将士”的外貌描写有三处提到鼻子:“颐厚而丰,棱棱乎鼻如悬准”(第十六回);“鼻似波斯略小,颧如蒙古还高”(第十七回);“双孔鼻掀上,两轮耳反后”(第二十四回),女性的描写中则没提到鼻子。 笔者大致将人们描写其鼻子的男性划分为两类:一是地位显赫或受人肯定的男性。地位显赫的典型是皇帝。中国有“隆准龙颜”之说,认为鼻子高的男性大贵,“隆准公”指的是就汉高祖刘邦。又如无名氏《英烈传》第六回中,提到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丰仪秀爽,面如涂粉口如珠;骨格清莹,耳若垂珠鼻若柱。光朗朗一个声音,恍惚鹤鸣天表;瑞溶溶全身体度,俨然凤舞高冈。不长不短,竟是观音面前的善财;半瘦半肥,真是张仙抱来的龙种。”二是有特殊身份或德行很差的男性。“特殊身份的男性”,比如前面提到的《野叟曝言》中的“男壮士”,《女仙外史》中的“男将士”;又如一些僧道之人:“卷发半垂漆,双眸微坠星。金环常挂耳,玉麈每随身。蚕眉狮鼻稀奇相,十八阿罗第一尊”(陆人龙《型世言》第三十四回);“准头端正,唇红齿白,半部胡须胸前盖。清气飘然非凡品,果然是上界金仙下蓬莱”(贪梦道人的《永庆升平后传》第二十一回)。“德行很差的男性”,比如方汝浩的《禅真逸史》第二十四回中的恶棍:“淡白抠兜脸,焦黄屈曲须。一钩鹰嘴鼻,两道杀人眉。赤眼睛如火,甜言口似饴。笑谈藏剑戟,评论带黄雌。蜮伏装人状,孤行假虎威。”又如一些地痞形象:“团团一个肥脸,卷卷几撮黄须。眉粗鼻大体如猪,双眼微微近觑。腹内空空无物,言谈字字粗疏。不知何物是诗书,使势横行到处”(曹去晶《姑妄言》第五回)。 之所以会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男性的鼻子的现象,可能有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中国自古至今的相面学中鼻子代表男性生殖器,女性是处于缺失状态的,所以人们观看、描写女性时不太关注她的鼻子。第二,中西方都有将鼻子与权力挂钩的说法。比如,福柯在《物与词》中提到:“人的鼻子是朱庇特的权杖和墨丘利的神杖的缩影。” 中国古代女性毫无地位和权力可言,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社会身份单一,因此人们较少关注、描写她们的鼻子,而更多的是从审美的角度描写女性身体的其他各部位。“鼻”字的本字为“自”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自,鼻也,象鼻形。”“自”的字义后来逐渐演变为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解。我们或许最终可以将作家(几乎全是男性)笔下,美貌女子五官中鼻子审美的缺失理解为:古代女子自我的缺失,她们的社会空间被压缩得极小,只留有美丽的躯壳。

高分求助!!文学词典中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定义(概念)!!

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理论,它也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虽然现实主义的批评者和支持者经常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但实际上,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或统一的理论。

理论涵义

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R·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背景来诠释这层涵义:"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这个意义上,企望真实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作为浪漫主义的论辩敌手,作为社会边缘贫困小人物的代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披露真实,戳穿伪饰现状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抵制作为布尔乔亚知识分子话语形态的浪漫主义,转而追求客观性,为那些堕入贫困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或阶层发声。显然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

现实主义"客观再现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论涵义在卢卡契的论述里得到了最深入的阐释。这位现实主义最忠诚的信仰者和最后的辩护师撰写了大量论著,总结现实主义艺术经验,回应现实主义在20世纪遭受的挑战:《现实主义历史》(1939)、《巴尔扎克,司汤达和左拉》(1945)、《伟大的俄国现实主义者》(1946)、《欧洲现实主义研究》(1948)、《当代现实主义的意义》(1958)等等。首先、他从认识论的高度重新阐释了现实主义客观性的涵义:"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卢卡契提出了对现实进行整体描写的现实主义艺术要求,所谓整体描写就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追求文学描写的广度,从整体的各个方面掌握社会生活;向深处突进探索隐藏在现象背面的本质因素,发现事物内在的整体关系。其次,卢卡契并没有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理解为排除任何主观因素的纯客观性,他不是把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视为一面静止的镜子。卢卡契肯定了主观认识的重要性,强调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统一。卢卡契两面作战,一面为现实主义的纯洁而与自然主义战斗,把福楼拜和左拉那种缺乏整体性的琐碎客观性排除出现实主义阵营;另一面又要回应现代主义的挑战,批评乔依斯、普罗斯特和其他现代派作家,认为他们使所有内容和所有形式都解体了。因此,现代主义达不到对现实整体的真实反映。

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文学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黑格尔和谢林为典型论的流播奠定了美学基础,黑格尔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一个性格之所以引人兴趣是它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则"是由于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与个别人物的特殊性融会在一起,在这种统一中变成本身统一的自己。"据韦勒克的历史追溯,典型术语的最初使用者是谢林,意指一种象神话一样具有巨大普遍性的人物。浪漫派首先广泛使用这个概念,典型概念从浪漫主义转移到现实主义,与巴尔扎克和泰纳的转用相关。在《人间喜剧》的序言里,巴尔扎克自称为社会典型的研究者,泰纳则频繁使用此术语讨论社会阶层人物的性格,逐渐演变成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典型也是别林斯基论俄国小说时常用工具,他甚至认为:"典型性是创造的基本法则之一,没有它就没有创造……必须使人物一方面成为一个特殊世界人们的代表,同时还是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果戈理笔下的科瓦辽夫少校不是一个科瓦辽夫少校,而是科瓦辽夫少校们,即使是描写挑水人也不是仅仅写某一个人,而是要借一个人写出一切挑水的人。这就是别林斯基所说的典型的本质。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后让许多人不安,总以为写的是自己,独特的这一个阿Q拥有了巨大的共性,甚至成为国民性的代名词。现实主义把这种个性和共性的完美结合的文学形象称为典型形象。

历史性的要求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在韦勒克看来,历史性是现实主义理论中比较可行的一个准则,他援引奥尔巴赫对《红与黑》的评述说明这一点:"主人公'植根于一个政治、社会、经济的总体现实中,这个现实是具体的,同时又是不断发展的'"。韦勒克的看法是对的,现实主义确有历史性的维度。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信中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人物置身于一个政治、社会、经济的具体的总体现实中刻画才能达到"充分的现实主义"的高度。而且,这个具体的总体现实还是不断发展的,就象卢卡契所阐述的现实主义要塑造那些生动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质转化为现象并在现象中显示自己;它还塑造着这过程的那个侧面,即现象在过程运动时揭示着自己的本质。另一方面,这些个别的因素不仅包含着辩证的运动,互相转化,而且彼此间不断相互影响;它们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的诸因素。真正的艺术从而总是通过塑造这些因素的运动、发展、展开来表述人类生活的整体的。"简单地说,现实主义的历史性维度即是要求真实摹写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且反映出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现实主义的历史性要求,实质上是以社会分析为核心,即以摹写人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本身的结构为艺术原则。而且现实主义竭力通过人的现实矛盾去揭示人与社会的辩证法则,现实主义确认:对社会现实观察得越仔细研究得越深入,对事件及细节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获得真实的力量。

作家名 代表作 国别

斯汤达 《红与黑》《法尼娜·法尼尼》 法国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 法国

狄更斯 《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 英国

莫泊桑 《漂亮朋友》《羊脂球》《项链》 法国

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 俄国

果戈理 《死魂灵》《外套》《钦差大臣》 俄国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俄国

契柯夫 《第六病室》《套中人》 《变色龙》 俄国

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 《警察和赞美诗》 美国

马克·吐温 《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 美国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美国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在各个领域有不同的意思。在此对自然主义的界定大多来自文学上的自然主义的写作风格,这种写作风格大致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大体上说,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描述,期间运用最新的科学方法,以达到真实的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文献解释

1、自然主义是指用自然原因或自然规律来解释一切现象的哲学观念...狭义

的自然是指与社会对立的自然,即必然王国.狭义的历史就是自由王国。

2、具体而言,从方法论上看,“自然主义”就是指从主客二分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即先设定主体与对象的客观存在,然后努力寻求二者的统一。

3、所谓自然主义,是指审美经验中对人与自然天然的亲和关系的体认.所谓人格主义,是指古人的审美经验往往趋于自由人格。

4、这里的自然主义是指一种理论方法,它要求不依据任何既定的理论构设,对事物发展的实际状况作如实的、自然的描述,这一描述可以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语言进行解释。

5、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强调感性存在的直接性强调本质与存在的直接统一性所以把自己的哲学观点称为自然主义.他不赞成英法两国唯物主义的抽象性不同意把感性视为知识基础和唯一源泉的感觉论因而回避采用唯物主义这个术语。

6、自然主义是指非经审美形式变形、陌生化的逼真的摹仿和镜子式的再现,这是亚里士多德戏剧的基本特征.“理”是指思想内涵或哲理。

7、因而,茅盾很容易地看出,“为人生”的文学观和提倡自然主义是不相容的,这里的自然主义是指文学思潮意义上的而非创作方法层面上的,茅盾提倡自然主义吸取的是后者,扬弃的是前者。

8、马克思这里讲的所谓自然主义是指用自然界及其规律来解释一切的学说.17一18世纪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是同唯灵论作斗争的唯物主义学说.自然主义把自然界看作唯一真正的本体和基础人也是自然物之一这是唯物主义。

9、对自然的崇尚可称为自然主义.在道家看来,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最有价值的.根据这样的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该遵循自然主义的原则,尽可能地提高自然的程度。[1]

基本简介

自然主义(Le Naturalisme)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但作为一个比较自觉的、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并影响到文化和艺术的许多部门。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和运动曾经历过一个较长的孕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现代含义的自然主义文学主张,至少在18世纪法国作家克洛德·克雷比雍(1707~1777)的著作里已见端倪。他在《心和精神的迷惘》(1736)一书里声称,他要用小说形式为人类社会写一部“布丰的《自然史》的有用的补篇”,而且认为“这样地被通情达理的人所轻视的小说”“可能是一切文学体裁中最有用的一种,……成为人类生活的画图……人终于看见自己的面目”。为贯彻这一主张,使小说成为后世自然主义者所说的“人的资料”,他甚至将真实的情书也一字不改地穿插在自己的小说里。

实证主义哲学

为自然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奠定哲学基础的实证主义哲学,出现于19世纪30至40年代法国七月王朝时期。这一哲学的创始人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一书中指出,人类的认识已进入第三个理论阶段,即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的精神“不再求知各种内在原因,而只把推理和观察密切结合起来,以便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包括社会现象在内的一切现象,都服从于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诚如列宁所说,把现象和本质对立起来、把社会和自然混同起来的实证哲学,乃是“把它的唯心论隐藏在所谓唯物论的词句下面”(《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下,一些作家也开始注意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例如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序言中就注意到“社会和自然相似”,指出“

社会环境是自然加社会”。但他对社会因素的重视远远超过自然因素,在他的小说中,支配人物的情欲总是在环境影响之下逐渐发展的,总表现为社会因素的后果。在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还不足以引起文学领域里自然主义思潮的勃兴。

法国运动的初潮

法国自然主义运动的初潮是在19世纪50至60年代第二帝国时期逐渐涌现的。这期间,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得到了甚至它自己也梦想不到的高度发展”(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标榜“科学性”,作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成为一种时尚。旨在让“科学进入文学领域”的现代自然主义理论遂相继提出。自然主义文学首先是作为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抗而出现的。曾在19世纪上半叶盛极一时的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到了19世纪中叶,除雨果还在独自支撑着门面以外,已经进入全面衰退的时期。

在新起的一代作家看来,正如左拉所说,浪漫主义是在不知不觉地奉行着古典主义美学,它

保留着古典主义的典型人物,“只满足于给他们穿上异样的服装”;它“捏造地扩大人物”;它的随心所欲与“科学性”背道而驰。

同时,自然主义也自诩是对19世纪30年代以来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自然主义者推崇巴尔扎克,主要是欣赏他对日常生活的精细描写,而不满于他“把英雄人物尽量地放大”、“只会铸造巨人”的做法,实即典型化手法,认为这同样不符合“科学性”。

福楼拜提出观点

福楼拜在50年代初就提出了某些自然主义观点。他在1853年的一封信里探问:“迄今为止,有谁作为自然主义者书写过历史呢?有人分析过人类的种种本能、看到过它们在这样的范围里怎样发展以及应该怎样发展吗?”

他还在其他一些书信中坚持主张艺术摆脱意识形态的支配,反对把艺术“当作任何一种学说的讲坛”,认为“描写不偏不倚,就可以达到法律的威严和科学的精确性”。

他否定典型化的做法,宣称“随便碰到的哪一个人都比我古斯塔夫·福楼拜更有趣,因为他更普通,归根结底也更典型”。他的《包法利夫人》(1857)就透露出明显的自然主义迹象:注意使用

直接观察或间接获得的材料,注重对人物的生理学分析。1858年,实证主义哲学家、艺术理论家泰纳在《历史与批评文集》中第一个规定了文学上的自然主义的含义,指出自然主义就是根据观察、按照科学方法描写生活。他还在《英国文学史》的导论中论证决定文艺创作的是种族、环境、时代三种因素,特别是前两种因素。龚古尔兄弟在19世纪60年代上半叶所写的小说《修女菲洛梅娜》(1861)、《勒内·莫普兰》(1864)、《翟米尼·拉赛特》(1865)以及一些具有宣言性质的序言,标志着自然主义的真正起点。龚古尔兄弟强调文学作品作为“人的资料”的价值,主张以治史的方法写小说,把现实生活当作所依据的文献;要求小说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具有科学性。他们在上述小说作品中,就是把主人公当作生理解剖对象和临床病例来看待的。

从19世纪60年代下半叶开始,在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法国医生吕卡思的《自然遗传论》(1847~1850)、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法译本(1862)、特别是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1865)的启发下,左拉发表了《我的仇恨》(1866)、长篇小说《黛莱丝·拉甘》序言(1867)、《实验小说》(1880)、《戏剧中的自然主义》(1881)、《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等一系列论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然主义的文学观点。

求知一本文学词典的名称,细文如下:

《文学描写辞典》上、下两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82年8月北京第1版,1982年8月北京第1次印刷。

本辞典精选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二百九十余种,从中摘录精彩的描写片断二千二百余条,分为“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三大部,每部分若干类,每类又分若干目,诸多目还分成了若干细目。内容丰富,选材精当,编排合理,查阅方便。本辞典还附有中外著名作家描写的精辟论述,以供读者参考。

让孩子在诱导中成长

每当谈到我的儿子,我都会从心底浮出一丝欣慰,正如分娩后的母亲遍舔着孩子身上的血迹,在喜悦的同时,种种感慨也油然而生。其实,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学校老师和家长正确诱导的结果:在学校,老师们诱导他怎样学习,在家里,家长诱导他怎样做人。

也许由于父亲管教较严,孩子自幼似乎就特别听话,自然容易博得老师的喜欢,并且形成了良性循环;但是在家里所暴露出的问题却不少。曾几何时,为了兑现一个小小的承诺,我和孩子的爸爸跑遍了上桥和新桥的每一个大小商店,用我们自己的行为诱导他体会到了什么是“说话算话”,因而自己也形成了诚实善良懂礼貌的好习惯;为了纠正他“得理不饶人”,我们几乎把能举的例子举完,并且采取了“以毒攻毒”的策略,在生活中诱导他一点一点懂得了什么是宽容,进而变得豁达开朗善解人意;为了改正他好学但胆小、怯懦的毛病,我们带着他去“探险”,在危险中诱导他学会了勇敢坚强乐于助人;为了克服他因为争强好胜而又害怕挫折和失败的缺点,我们和他一起比赛,在竞争中反反复复地诱导,让他明白了什么是“奋斗的过程最美”,从而逐渐敢于接受各种挑战。

孩子在诱导式的教育中,形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但光有习惯显然已经不够了,这一点到他三年级时就显得突出起来。有一次开家长会时,我从与班主任周老师的交谈中得知,孩子写作文虽然不错,但作文内容就象八股文般千篇一律。我知道这可能与我们因工作较忙而松懈了对他的诱导有关。记得那是秋天,我和他站在阳台上谈写作。我随手指着外面的一棵树,问他怎么来描写它。他观察到了黄色的落叶,联想到了它们的死亡。然后我告诉他,秋天本是收获的日子,是欢乐的季节,金色的树叶是被大地收获了,它们没有死而是化作泥土和种子,在大地妈妈的怀里孕育着,和坚强的树枝一起等待着,等到来年春天便会有它们的宝宝——新的绿叶让世界充满生机。之后,我进一步诱导他,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小孩子应该着重看它们乐观、美好的一面。随后我又重新和他一起走出去,教他怎样从新的角度来观察自然,又如何来描写它们。接下来的那次家长会,在展览的作文中,我发现他的作文得了二等奖。

在我们的书架上,有我大学时代珍藏的很多文学书籍,我把其中的一套“文学描写辞典”给了他,这本书按描写主题系统收集了大量简短而又经典的好段子。但粗心的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本书对他这种年龄的孩子来说显得深奥了些,用词也偏难了些,有些甚至有些忧郁。随后直到我和老师同时发现他的性格开始变得深沉,我才恍然大悟。我带着他到书店选书,他东挑挑,西拣拣,总是嫌那些书内容太简单,太幼稚。有些生气的我把一本厚厚的书放到他的面前让他读。我定定地望着他起初透出惊慌无奈和迷茫的眼睛,告诉他凡是应该量力而行,每一本貌似浅显的书,其内容不一定幼稚。“其实你本来就是这种书最应该的读者”。

随着年龄增长,他在学习上的求知欲有增无减,但在生活中的好奇心却在急剧衰退。这个问题在他第一次看到珍珠鱼皮时暴露了出来,他不仅不对上面的图案好奇,反而大谈其丑陋厌恶和令他恶心。他爸爸很生气,我轻轻地抓过他的手,让他感受珍珠鱼皮上那种凉悠悠的感觉,再让他仔细观察上面因“珍珠”大小不等而形成的图案。他细心地品味着,最后抬起头笑了。

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开始直面真实的人生,提的问题也开始变得复杂而棘手诸如人是如何生下来的?关于早恋、关于婚姻甚至关于性。以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来看,这是何等糟糕的事情!但我们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时代的进步和变化,使得孩子成熟的年龄明显提前。面对这类的问题,我们从来都很坦白、很真诚地告诉他真相。而在收到某些异性同学特殊意义的信件时,我告诉他应该礼貌地说一声谢谢,留下友情,其余的都不能接受,因为他还没有到自食其力的年龄,这个年龄有很多东西都需要学习……如此等等。这样开放式诱导的结果,使他对这类问题不再疑惑,也不再好奇,结果自然也就不会去尝试。

诱导教育贯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诱导教育的存在,只是表现的方式和所占的比重不同以及效果各异罢了。值得提醒的是,诱导教育是点点滴滴地实施于孩子的生活中,因此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发现并及时地调整和修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孩子有足够的交谈和接触,作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宽松、开放的家庭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诱导中幸福、 健康 、快乐地成长。

学生: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小学三年级二班 周启航

家长: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张杰敏

2001年5月17日

出自文学名著的有画面感的文字100字左右

早晨美极了,太阳照耀着菩提树顶,这些树在秋天的新鲜的气息下,已经渐渐发黄了。宽广的湖面静静地在阳光下闪耀着。睡醒了的天鹅从长满湖岸的短树丛下庄严地游了出来。[(俄)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这是一个明媚清新的早晨;细小的云片在浅蓝明净的天空里泛起了小小的白浪,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地撒在草茎和树叶上,蜘蛛网上沾了露水,银子似地闪闪发光;润湿的黑土仿佛还留着玫瑰色的晨曦的余痕;百灵的歌声骤雨似地漫天落下。[(俄)屠格涅夫《父与子》]

太阳在这个时候,成了一个大的红色的轮子落在远处的山边上,那些层层叠叠的群山,都变成紫褐色的一抹,涂在天际线上。白河里的水波,和着天空的云彩,都变成了血色的,五颜六色的放出一个傍晚时候的光辉。(丁玲:《给孩子们》)

湖水静静地横在下面。水底出现一个蓝天和一轮皓月。天空嵌着鱼鳞似的一片一片的白云。水面浮起一道月光,月光不停地流动。对面是繁密的绿树,树后隐约地现出来假山和屋脊。这一切都静静地睡了。树丛中只露出几点星子似的灯光。湖水载着月光向前流去。……两边高的山石遮掩了湖水,仿佛那里就是湖水的界限。(巴金《秋》)(删节的文字和标点是:但是,琴的眼光被拦住了:)

[内容选自《文学描写辞典》,由回答者录入。]

21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