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5U文学网 > 作文 > 日记 > 十七世纪文学作品及作家,17世纪作家

十七世纪文学作品及作家,17世纪作家

| admin

17世纪英国文学是什么?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逝世,都铎王朝结束,1603年詹姆斯一世即英国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40余年间,封建贵族统治集团同资产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加剧。英国文艺复兴进入尾声,人文主义的思想与文学,在琼森与培根之后,也渐次消泯。

17世纪初在诗歌方面出现两个主要派别,一个是“玄学派”。他们的诗歌写得玄妙隐晦,突出个人感受与思索,描写山林隐逸或个人爱情,表达空幻宗教意识,脱离生活实际,以奇幻的意象揭示内心奥秘,表现充满怀疑与向往的复杂心情。玄学派反映了一些知识分子对人文主义的失望,显示了科学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玄学派的代表是约翰·多恩(1572~1631),他曾任王室牧师多年,1621年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直至逝世。他写有爱情诗、讽刺诗、宗教诗和160篇布道文,批判世俗情欲,宣扬宗教热情与神秘主义。

另一派叫“骑士派”,他们多是贵族青年,在内战中参加过王军和王党。这一派政治上保守,诗歌创作却不同于玄学派的出世精神,而是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入世思想,写了许多爱情诗与及时行乐的作品,表现了末世情调,是文艺复兴和17世纪诗歌之间的桥梁。骑土派的代表是赫里克(1591~1674),他也是一位牧师。他留有1200多首诗,收在《雅歌》和《西方乐土》两个诗集中。他与其他骑士派诗人不同处是还写了健康抒情诗。

17世纪的著名英国戏剧作家,继本·琼森和马斯顿(1575~1634)之后,还有约翰·韦伯斯特(1580~1625),他的悲剧《白魔》(1612)和《马尔菲公爵夫人》(1623)塑造了反封建的勇敢妇女形象。菲利浦·马辛杰(1583~1640)是17世纪早期英国编剧技巧最佳的作家。他的讽刺喜剧《偿还旧债的新方法》(1633)刻画了贪财的坏爵士的形象,表现了惩恶扬善的严肃思想。

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导致了40年代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以清教反国教的斗争形式进行的。从1642年国王与国会的内战爆发,到1649年革命成功和把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人民运动也在高涨。不论国会领袖克伦威尔,还是英国人民,都从《圣经旧约》上借用了词句、热情和幻想。革命时期的最有力的文章是左翼领袖利尔本(1618~1657)和温斯坦利(1628~1698)的犀利流畅的政论文。这些传单和小册子为广大群众的利益而斗争。再有就是革命诗人弥尔顿在革命高潮用英文和拉丁文写的关于离婚自由、出版自由、处死国王的雄健优美的文章。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吉利共和国结束。复辟时期,政治反动,宫廷骄奢淫逸,文学上风行嘲笑清教徒的讽刺诗,以及反映贵族享乐生活的喜剧。受法国文学影响,英国古典主义兴起。它的创始人和代表是约翰·德莱顿(1631~1700)。德莱顿思想保守,是王政复辟时期的桂冠诗人,受封为朝廷史官。他的诗歌颂国王查理二世与天主教,讽刺资产阶级和不良社会风尚。他写过27部体裁不同的戏剧。他的古典主义戏剧美化王权,成为18世纪英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先声。德莱顿是英国文学批评创始人,他在《论戏剧诗》及其他文章中肯定了乔叟以来的英国文学,强调理性与规律,提倡悲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对艺术的形式完美也有不少论述。王政复辟时期的戏剧,除了德莱顿,还有威彻理(1640~1716)、康利利夫(1670~1729)、凡布卢(1664~1726)等等。他们的戏既反映了贵族腐化生活,又迎合了他们的庸俗的享乐的趣味。

王政复辟时期最伟大的作品是弥尔顿反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3部杰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此外还有17世纪后半期的著名小说家班扬的作品。

约翰·班扬(1623~1688)是典型的清教徒作家。他出生于农村劳动人民家庭,父亲是补锅匠,他没有受到正规教育。班杨积极参加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王政复辟后,他曾两次被捕入狱,第一次长达12年。班扬是一位牧师,他妻子也是清教徒的女儿,二人家中一贫如洗,他同下层人民有密切的联系。他的创作反对当时的奢侈风尚与逐名追利的恶习,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他对社会的批判,受到读者的欢迎。

班扬作品有在狱中写的自传《罪人受恩记》(1666)和《天路历程》(1678)。还有现实主义的对话体小说《培德曼先生的生平与死亡》(1680)、宗教讽喻小说《神圣战争》(1682)和《天路历程》第二部(1684)。他的代表作《天路历程》是一部寓意小说,采用了梦幻的形式。它写作者在梦中遇见一个背着沉重包袱的人,名叫,他要去天国之城,于是经历了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到达了至善的理想国。

小说在写主人公的经历时,展示了英国罪恶的社会景象,细致地描写了“名利场”和乡村公路上的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小说批判普遍的淫乱与腐化,指出头衔、国家都可以出卖,盗窃、奸淫、谋杀在横行,贵族们在骄奢淫逸、贪婪挥霍。小说讽刺的“愚昧无知”、“马屁先生”、“爱钱先生”虽是概念的拟人化;但个性生动异常。它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小说使用传奇形式,运用人民语言,颇受读者欢迎。

1688年,英国废黜詹姆斯二世,迎荷兰亲王威廉为英王,史称“光荣革命”。此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英国的历史与文学进入了新的时代。

弥尔顿(1608~1674)是此后英国文学史上仅次于莎士比亚的诗坛巨擘。

他在艺术上想象丰富,能将简单的人物故事,抒写成一万行的长诗。他描写的地狱、人间,图景雄浑壮阔,塑造的人物如撒旦等,性格独特,形象奇伟。

他的长诗既继承了古代悲剧史诗的传统,又结合了文学的形式,同时更是他从现实出发的伟大创造。

17世纪文学

        此时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向启蒙主义文学过渡的重要中介与桥梁。主要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或称清教徒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以及巴洛克文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代表人物约翰.弥尔顿,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都以圣经为题材。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古典主义文学最具代表的戏剧原则为三一律,其特征拥护王权,绝对遵从理性,模仿古人,重视创作规则。喜剧以莫里哀为杰出代表。《多情的医生》,《可笑的女才子》,《妇人学堂》,《伪君子》,《唐璜》,《恨世者》,《吝啬鬼》,《一坛黄金》,《史嘉本的诡计》,《无病呻吟》都是他的代表作品。悲剧以高乃依的《熙德》和拉辛的《安德洛玛克》,《菲德尔》为代表。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诗》借动物表现人类世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布洛瓦的《诗的艺术》明确提出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奉行理性,模仿古代,遵循不同体裁的写作规则,是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

        巴洛克文学代表:意大利著名的“马里诺诗派”,代表人物马力诺,他借罗马神话创作了《阿都尼斯》,描写爱神维纳斯和美少年阿都尼斯之间的爱情。西班牙以“贡哥拉诗派”为代表。他的诗歌想象奇特,比喻诡秘,重形式轻内容,滥用夸张,冷僻字眼和典故,形成了晦涩难懂的夸饰主义风格。成就最高的是西班牙作家卡尔德隆,他的《人生如梦》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巴洛克文学特点。

17世纪的英国文学除了milton还有哪些诗人

约翰多恩John Donne 他是玄学派代表人物,善用奇喻手法。主要描写对爱情的态度,有Song《歌》,The Canonization《封为圣者》等作品。

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 受约翰多恩影响,属玄学派,作品Virtue《美德》等。

本琼森Ben Jonson属于骑士派(Cavalier)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剧作家,作品Song to Celia《致西莉亚》爱情诗等。

罗伯特赫利克Robert Herrick属于骑士派诗人,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给少女的劝告》等。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

十七世纪文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17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领会古典主义文学、巴罗克文学和清教徒文学的特征。

第一节概述

1.时代背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把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建立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政权。法国被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文艺复兴时期的动荡纷争已过去,代之以相对安定的生活,人心思定,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占据上风,从而形成了新的历史文化氛围。

(一)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从政治角度,法国路易十四从哲学角度,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二)、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1.在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这一特点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他们希望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主张国家统一)2.在思想上,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理性是古典主义作家创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指出:“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刻》是这个原则的代表作。)3.在艺术上,摹仿古代,重视艺术法则。(@创作题材: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文学体裁:古典主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悲剧是高雅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俗艺术,语言俚俗。@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须遵从“三一律”。)

【名词解释】三一律:三一律亦称“三整一律”,它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剧本创作规则。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在一天之内完成。

了解:三一律是君主专制思想要求一切事物规律化、秩序化,在文学艺术上也要建立规则的体现。(对典雅和语言的要求)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是高乃依和拉辛。他们的悲剧代表正统的古典主义。

高乃依:高乃依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一生写过30多个剧本。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熙德》、《贺拉斯》、《西拿》和《波利厄克特》《熙德》被看作古典主义悲剧的莫基之作。

英雄悲剧《熙德》:男主人公罗迪克,女主人公施曼娜。高乃依的悲剧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责任与爱情的冲突。

布瓦洛:古典主义美学的代表是布瓦洛 (1636- -1711) 。布瓦洛是古典主义的总结者和立法者,他在文艺理论方面总结了古典主义作家的经验,写成了诗体的理论著作 《诗的艺术》(1647) 。这本书经路易十四亲自过目,成为古典主义的法典。

布瓦洛的美学原则:1、理性原则:要求文章要有理性,情节要合情合理,文艺作品要体现普遍存在的真理。2、自然原则:要求故事要逼真,性格要相称和一贯,人物要显示人性的善恶。3、道德原则:要求文艺必须有社会教育意义。

让.拉封丹(1621- -1695)

拉封丹是法国古典主义诗人、杰出的寓言家。其《寓言诗》共12部,239篇。用动物影射人间社会,生动地揭示出统治阶级的专横暴虐、黑暗王朝的黑暗腐败,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

二、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的名字是从巴洛克 艺术而来,“ 巴罗克”:词来源于西班牙文barruco,在16世纪用在首饰行业中,指“一颗不圆的珍珠”,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

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它与 巴洛克艺术风格致,内容上带有 宗教神秘色彩,艺术上借鉴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语言雕琢,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巴洛克文学属于贵族文学,它在各国文学中都有反映。

(一)、意大利巴洛克文学

意大利是巴洛克艺术的发源地,马里诺诗派 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马里诺( Marino, 1569-1625)是意大利诗人,他的成名作长诗《阿多尼斯》取材于罗马神话,他的诗歌反映了17世纪意大利贵族阶级的趣味。以后,秉承这种风格的“马里诺诗派”在意大利风行一时。

(三)、英国玄学派诗歌

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具有巴洛克风格。 玄学派诗人的代表是约翰.多恩( John Donne, 1572- 1631) ,他的诗 歌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充满奇喻,格律多变。多恩长期受人争议,直到20世纪才被公认为大师。

三、清教徒文学

【名词解释】英国在16世纪实行宗教改革。它是由国王自上而下推行的,很不彻底。17世纪资产阶级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影响,因而有“清教徒”之称。代表作家弥尔顿和班扬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魔鬼撒旦《复乐园》 耶稣 《力士参孙》(作者 自喻)。

思想意义:表现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韧的意志。

班杨:《天路历程》

弥尔顿:弥尔顿创作的主要成就就是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等。《失乐园》(1667) 的故事取村于《1 约创世纪》。夏娃和亚当历受撒旦的引1诱,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知识树上的禁果,被逐出乐园。长诗揭示了人类不幸的根源。人共由于感情冲动,丧失理智,经不起外界 的影响和诱感,因而丧失了乐园。《复 乐园》 ( 1671 )则写耶稣胜利地经受了撒且的考验,替人类恢复了乐园。诗人以此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惨遭失败,是由于资产阶级道德堕落、骄奢湿逸造成的。

《力士参孙》( 1671)是一出悲剧,取材于《旧约士师记》。参孙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被妻子大利拉出卖给非利士人。敌人挖掉了他的眼珠,使他痛苦不堪。非利士人在祝捷大会上逼迫他表演武术,他乘机撼倒了演武大厦的支柱,与敌人同归于尽。这出悲剧反映了王朝复辟后资产阶级革命者身受的迫害及内心的痛苦,表现 了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力士参孙》 是 一- 部宏伟的剧体诗。他采用崇高严肃的题材,运用质朴有力的语言、活泼有节的韵律,抒发了汹涌澎湃睥革命激情。

17世纪英国戏剧:一派是以本.琼生(1572-1637)为代表的具有民主倾向的的进步作家,其喜剧鞭挞贵族的腐朽没落,嘲讽资产阶级的贪婪,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派是以约翰。弗莱契( 1579- 1625) 等为代表的贵族派戏剧家,他们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封建贵族特权。

莫里哀喜剧《 伪君子》

莫里哀(1622-1673) 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剧作家,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出生富商家庭,10岁丧母。外祖父常常带他看戏。莫里哀酷爱戏剧,自愿放弃继承权,21岁参加了剧团,取艺名莫里哀。从当喜剧演员到做剧团领导人,自己动手创作剧本。1673年2月17日,抱病演出《无病呻吟》,卸装后咯血而死。终年51岁。

莫里哀的创作

莫里哀从事喜剧创作和演出30年,创作喜剧近30部。

一、风俗喜剧(1659-1663)

嘲笑社会浮夸风气,抨击封建道德和夫权思想。 代表作:《可笑的女才子》 、《妇人学堂》

二、讽刺喜剧(1664-1669)

讽刺宗教伪善和拜金主义。

代表作:《伪君子》 、《悭吝人》 。

伪君子第一次上演/禁演:1664年5月12

第二次略

第三次演出 1669.2.5

《伪君子)又译(达尔丢大)成《达尔杜弗》。

(建议: (《英里袁戏剧六种》,李健吾译,上海译文2008年版本。

三、舞剧喜剧与滑稽剧 (1670-1673)

嘲笑贵族资产阶级恶习,赞美下层人民的智慧。风格轻松揶揄

代表作:《贵人迷》、《没病找病》 ( 《无病呻吟》)、《史嘉本的诡计》

伪君子情节:争吵、毁婚、降馆、反目、报复

达尔杜弗人物形象:贪食贪睡贪财

小结:答尔丢夫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伪装的教会虔徒和地道的贪欲恶徒,他的主导性格是欺骗和伪装,他的性格的本质特征是阴险狠毒,他集一切虚伪之大成,是个作恶多端毫无人性的恶棍骗子。

历史(社会)意义:答尔丢夫的虚伪衬托出了教会的虚伪荒淫,暴露了宗教骗子的社会危害性,显示出作品强烈的反宗教倾向。

现实意义:高度概括了不同时代的伪君子特征,暴露了伪 善的道德危害性。答尔丢夫成为“伪善”、“伪君子” 的同义 语。斯坦尼说:“答尔丢夫是全 人类答尔丢夫的总和。

[作品评析]艺术特色

1、成功的问接描写。2.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冲突集中,层次分明3.人物塑造集中夸张,具有高度概括性。4.喜剧中插入悲剧因素,使喜剧冲突更加紧张尖锐5.表现手法既严谨又灵活。

缺陷: 1.遵守古典主义“三一律”,无法展示广 阔的社会风貌。2.人物性格类型化、单一化,不丰富。3.结尾比较勉强,不是情 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218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