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

5U文学网 > 美文 > 经典美文 > 文学韵律性的作品举例,文学的韵律性举例说明

文学韵律性的作品举例,文学的韵律性举例说明

| admin

诗歌按形式分有几种,举例

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今风体韵律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

这是按照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层级,是一般和谐还是非常和谐(最高和谐)来划分的。

(1)今风体韵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今风体韵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代表作是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

(2)现代格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格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定韵等。

(见于进水《汉语言韵律诗歌理论纲要》)

叙事诗和抒情诗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4)韵脚诗: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出道于2000年之后。

现代诗和当代诗

按照诗歌发展的阶段分类。

(1)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2)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散文的韵律详细介绍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不但是散文的特点,也是散文的魅力。散文的神,就是其神韵,而散文的形就是其格律。要想写出的散文文采斐然,就离不开其神韵其格律。

我们都知道,散文可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无论是哪一种散文,都必须具备韵律。韵律,可引申为古诗词的平仄格式、押韵规则和音乐的节奏规律。

抒情散文的韵律,犹如朦胧、优雅而柔和的古典音乐,此韵律就是要把真情实感能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并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这就必须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尤其是古诗词功底。古诗词的魅力,为平仄格律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不但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可让读者徜徉在那幽美的意境里,流连忘返。优美的抒情散文,可以汲取古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的优点,以增添文章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特别是宋词的长短句,与现代诗歌极为相似。如果我们把那些抒情畅怀的句子或段落精雕细琢,改写成宋词或现代诗歌般,那么,其意蕴会在韵律荡漾间散发出来。比如,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常用的句子为:“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牵挂着我的家乡。千山万水,也阻断不了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把乡情融入韵律,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宋词的长短句润色后则变为:“乡情像一条坚韧而绵长的丝线,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隔不断;水,剪不断;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在我心中。”如此润色,散文芳香四溢的韵律也就出来了。

叙事性散文的韵律,好比结构短小、内容通俗易于传唱、生活气息浓郁、情感真挚的流行音乐。叙事性散文与小说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观点融入到叙事中去,直接抒发自己对故事中人或事的看法,这就要求有一个感情的主旋律。只要能把主旋律表达出来,无需呈现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而小说是用故事来诠释人生哲理、展现人间百态的文体,作者对人对事的看法,在作品里看不到,只能靠读者结合故事情节去领会,其文中并无主旋律,只有一个个散在的音符。正因为如此,优美的叙事性散文,常常是在感情的韵律的回响中,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让读者在生活气息浓郁、情感真挚的韵律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以父亲送自己上车的情景为素材,侧重描写父亲的几次转身后的背影,以此来讴歌无私的父爱。徐懋荣的叙事性散文《母亲》,就是把对母亲那种无限崇敬和深沉的情思为主韵律,以朴素无华、明白如话的语言为音符,把伟大母爱之歌演奏得恰到好处,无不震撼着读者的最柔最软的心弦。

议论性散文的韵律,好比切分音节奏很明确的摇滚音乐。每一个切分音,就酷似文章的一论点。成功的议论性散文,务必具备观点明晰、论据充分、论证有条不紊这三个条件。然而,要想做到这三点,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炉火纯青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根本不可能都做到如上三点的。张系国的议论性散文《也是神话》,一开篇,就弹奏出了全文的第一个切分音——第一个论点:“翻遍中国的神话故事,居然找不到一位成功的‘反叛者’。”以此切分音为契机,节奏逐渐明快:悟空、哪吒和陈香等都反抗过,可皆以是与对手握手言和而告终,果真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反叛者”。

接着,作者又弹起第二个切分音:西方神话的英雄人物,却都是让对方向自己妥协的成功者。如普罗米修斯、天帝修斯、西席伏斯等,都是让对方屈服了的成功的反叛者。所有的艺术都必须要接地气,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眸。倘若作者一味地说神话,说天上的事,而不接地气,那么散文的所有素材就会因为缺少了主旋律的贯穿而成了无用的音符。文写到此,作者又弹起来第三个切分音——转到了哲学上的“中庸”和哲学上的“正统”观,无疑就是失败的反叛者的根本原因……

说到韵律,议论性散文与摇滚音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摇滚音乐的特点即是敢于表达心中的爱憎,而议论性散文就是敢于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摇滚音乐的切分音是为了表现主旋律而运用的,议论性散文的论点也必然要与文中呈现的素材丝丝入扣,只有运用得恰到好处,才会令读者击节赞叹。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也是把持散文韵律的尺度。丰富的素材、华美的辞藻、错综复杂的表达方式,以及天马行空的联想,宛如为主旋律增加韵味或色彩的伴奏旋律。没有这些素材、辞藻和表达方式,散文只能像喊口号般空洞乏味,缺乏艺术的魅力。只能是一首听起来很热闹的歌谣,歌者很卖力,但是因为偏离了主旋律,很难引起围观者的共鸣。这样的文字,不但会让作者徒劳无功,也会浪费读者的时间,甚至有被忽悠的感觉。

所以,散文的韵律,必须忠于主旨。主旨若在文首,文尾必顾之。如郭保林的《我寄情思与明月》,文章一开头就唱响主旨:“久离故土,难免心中郁积起一叠叠沉甸甸的乡情。”以荡气回肠的笔墨托明月把对故乡的思念转达后,作者在文尾呼应:“愿我这一缕浓浓的乡情,托给天上的明月,愿那月光载着我这梦一样的情思,云一样迷惘的情思,飞到鲁西平原上的小村!”主旨若在文中,文首必注之,文尾必顾之。朱星鹤的《坐对一山青》,文章开篇,就是一句:“只要一回到家,我总爱朝窗前的藤椅一坐,不论早晚,不论晴雨。”这一句不是主旨,而是为主旨做铺垫——其主旨如主旋律的高潮部分,飘荡在文中:“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常接踵而来,我会忧愁,也很不快乐,而当烦闷苦恼、心绪不宁时,窗外青山便是我最好的安慰,举目遥望,无言以对,万般愁绪立刻化为一股轻尘,飘散在窗外阳光下。”文尾,再一次顾之,余音袅绕:“但愿心中常留青山在,那么即使在没有山的日子,也能于生活中砌起一座座青山如黛,使绿意映满眼前,也植满一心。”主旨若在文尾,文首必注之。比如杨羽仪的《水乡茶居》,主旨在文末:“月已阑珊,上下莹澈,茶居灯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皱,水气的奔驰,夜潮的拍岸,一座座小小茶居疑在醉乡中。一切都和心象相融合。”意为积极向上的心态能酿出生活中的诗歌。文章开头,只是淡淡的一笔为主旨注明:“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让主旨在文章的不同地方荡漾,如此这般架构散文的韵律,才能让散文一如堪与唐诗宋词媲美的文学奇葩,韵味十足。

总之,无论是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写作时,都要把持好其韵律,才会让文章魅力四射、芳香四溢!

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 节奏变化为事物发展本原,艺术美之灵魂。相对论变化的结果。韵律:

1、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引证:叶圣陶《游了三个湖》,:“听湖波拍岸,挺单调,可是有韵律。”

2、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叶圣陶《倪焕之》十五:“她的肩背有韵律地波动着。”扩展资料:节奏的例子:具体的阶段性变化例子有:如音乐快慢激烈缓柔、美术韵律、文学作品铺垫高潮结尾等人文生活类有:秋千荡漾、工作快慢、生活效率、封建社会的王朝更替、资本主义的高效等自然界类:山川起伏跌宕、动植物生活规律、生老病死、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公转自转等另也可解释为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

一、意思不同

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节奏变化为事物发展本原,艺术美之灵魂,相对论变化的结果。

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

二、用法不同

节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

节奏只是“律”,比如古诗中,平平仄仄平再加上语速就成为“律”。而韵是押韵,和节奏没有关系。

三、范围

韵律并不只存于音乐中,也存在于其它的艺术媒介中,如舞蹈、美术、建筑、摄影、艺术体操和一些体育项目等等。韵律是构成系统的诸元素形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也是使一系列大体上并不相连贯的感受获得规律化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而且由于这种对规律性的潜在追求与把握,使人们往往将音乐与建筑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联系在一起。

文学四美:自然、动静、含蓄、声韵诗句举例

只有诗歌四美,没有所谓的文学四美;文学从广义上讲,包含着宇宙万象、天理伦常等。诗歌四美:一、 吟咏会意——意境美

诗歌创作是运用形象思维,那么,读者鉴赏时必须以作品为依据,调动有关知识,融会贯通,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美的意境。

例一.阅读左边《水乡行》一诗,读后完成29——31题。('91“三南”高考题)

水乡的路, 29.诗中甲乙丙丁是诗句的位置,下面的ABCD是

水云铺; 原有的诗句,分别将诗句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进庄出庄, A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 B一手好橹

甲 C家家门前,锁一副。 D一把橹

鱼网作门帘, 答:甲:_ 乙:_ 丙:_ 丁:_

挂满树; 30.从全诗看,到水乡的像哪一类人?

乙 A毕业回来的学生 B定期前来的干部

榴火自红,柳线舞; C本乡本土的居民 D饶有兴趣的初访者

丙 31.下列各项中,诗人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是

要找人, 什么?(每条横线上只填一个序号)

稻海深处,一步步, A水乡人的勤劳

踏停蛙鼓。 B水乡人热情好客的性格

蛙声住,水上起暮雾; C水乡安定、宁静的气氛

儿童解缆送客; D水乡人生活富足的画面

丁 E水乡生意盎然的景象

答:明写的是_ 、_ ,暗写的是_ 。

《水乡行》是一首田园风景诗,它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诗中描绘了淳朴的民风,轻摇的小船,飘香的稻花,飘渺的暮雾,,阵阵的蛙声,构成完整而丰满的意境,促使读者产生美的领悟。因而,从全诗的描写看,表面上写水乡祥和宁静,是情味,表面上写水乡的生意盎然、勃勃生机,是意味;访者寻人不着,说明水乡人勤于劳作,全身心投入到劳动去了,所以,“家家门前,锁一副。”这是韵味。韵味隐含诗的字行间里,鉴赏者只有用心灵去拨动每一个字,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诗中去,领悟其意境,才能体味到,所以这一点在诗面上找不到的,它是底蕴,是暗写。可见,31题明写的是C、E,暗写的是A。

二、字斟句酌——形象美

诗用语言塑造形象,读者在赏析时,依据诗歌所提供的情境,领悟意境,情感渗透,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字斟句酌,达到体味形象美的目的。

例二.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99全国高考题)

我 爱 这 土 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然后我死了,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里面,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这无止息地吹括着的激怒的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翼。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人对土地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从诗末署名的时间看,这首诗作于抗战初期,开篇以“假如”强化诗人特有的感情。作品创设“鸟”的形象与历代诗人所咏唱的“黄莺栖枝”、“杜鹃啼血”、“白鹭冲天”大异其趣,这是由于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所致,所以作者用“嘶哑”修饰“喉咙”,强化了诗人悲愤的感情,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执著的爱。于是诗中接连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分别用“所打击着”、“悲愤”、“激怒”、“温柔”修饰,又一次强化了诗人深沉的感情,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向往和希翼。当读者为诗人所创设的形象所折服时,诗篇用一个破折号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身前死后,形成对比,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和献身。诗的最后两句,经过间歇和停顿后,提出设问,直抒胸臆,感情达到高潮,点明“我对土地爱得深沉”,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到现实,这里的“我”绝不可能再指喻体“鸟”,而是指抒情主人公自已,所以例二D项赏析不确。

三、理清脉胳——形式美

现代诗歌抒情性很强,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都要通过表现形式来实现。诗歌的表现形式常用押韵、比兴、象征等手法,其结构形式和语言形式有一定的跳跃性。掌握结构上的跳跃,可以透视全诗流程;把握语言间跳跃空隙,可以完整赏析诗的内涵。这些都便于理清全诗脉胳,赏析诗歌美的形式。

例三、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001全国高考题)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这首诗歌整体形式整齐,前六句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进行铺陈,让人从不同角度体味大海的美;最后两句是作者感情的升华,让人感受大海的壮观景色。并且诗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描绘大海景观有声有色,让人亲临其境,感受大海美好景色,特别是诗歌结尾两句,运用“你有力的呼吸”、“气息”、“体温”、“呼吸”等词语,将大海人格化,赋于大海以生命。因此,这是一首风景诗,诗中没有透露出诗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哲理,所以,D项赏析不正确。

又如沙白的《水乡行》(参见“例一”)节奏明快,韵律优美。全诗四段,四句一段,每段第二句用分号,第四句用句号,并且隔句押韵。在理清作品行文脉胳的基础上,就能赏析诗歌美的形式。那么,例一29题便不难解决了:因为全诗押韵的字有“路”、“铺”、“树”、“住”、“副”、“橹”;既在水乡行,所以进庄出庄靠“一把橹”,甲处填D;“鱼网作门帘,挂满树”,所以,“走进才见,几户人家住”,乙处填A;进庄以后,要找人,只见“家家门前,锁一副”,丙处填C;人们哪里去了——“稻海深处”,待到“水上起暮雾”(傍晚时分),初访者只好离庄,大人们没回家,送客只有孩子,孩子们却摇得“一手好橹”,丁处填B。

四、整体赏析——主题美

现代诗歌以高度精练的语言和完美的结构形式,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它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征。无论什么诗,作者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阅读时,抓住作者的情境基调,体味诗歌美的主题。

例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2000年全国题)

金 黄 的 稻 束 9、对这首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郑敏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金黄的稻束站在 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

诗的韵律有哪几种?请各举一例.

从韵律开始,进入了诗学相对复杂的层面。很多背过唐诗的人从小就会感到古体诗的韵律美。几岁的孩子可以什么意思也不懂但一口气背出几十首唐诗来。其中起作用的就是韵律感。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两三岁的孩子,父母都逼着他们背唐诗,而不背郭沫若的《女神》呢,一方面他们认为唐诗有更永恒的经典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也在于唐诗有强烈的韵律感。语言本身是有音乐性的,这种音乐性——一种内在的音节和韵律的美感不仅限于诗,日常语言中也潜在地受音节和韵律的制约。现代诗学的鼻祖雅可布逊曾举了个日常对话的例子。

问:你为什么总是说“约翰和马乔里”而不说“马乔里和约翰”?你是不是更喜欢约翰一些?

答:没有的事。我之所以说“约翰和马乔里”只不过因为这样说更好听一些。

一个女孩子把“约翰”放在前面说,就引起了另一个女孩子的猜疑。但“约翰和马乔里”把“约翰”放在前,正是因为音节的考虑。之所以“约翰和马乔里”更好听,是因为我们在说话时总会无意识地先选择短音节的词。比如,“五讲四美三热爱”,换成“五讲三热爱四美”,就怎么听怎么别扭。小说中也有韵律感的例子。有两句小说中的句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下子就记住了。一是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句子:“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一是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中的一句:“全维罗纳响彻了晚祷的钟声。”两句话当时就给我一种震动感。很难说清这种震动从何而来,但“爱尔兰”、“维罗纳”在音节上听起来的美感因素可能是其中重要原因。假如把上两个城市换一个名字,如“全乌鲁木齐响彻了晚祷的钟声”、“整个驻马店都在下雪”,就似乎没有原来的韵律美。所以声音背后是有美感因素的,而且还会有意识形态因素,有文化和政治原因。比如有研究者指出,我们对欧美一些国家名字的翻译,就用的都是特好听的词汇:英格兰、美利坚、苏格兰、法兰西等等,听起来就感到悦耳;而对非洲和拉丁美洲小国的翻译,洪都拉斯、危地马拉、毛里求斯、厄瓜多尔、听上去都巨难听,一听就感到是一些蛮荒之地。这可以说是殖民地强权历史在语言翻译中的一个例子。

现在我们来看台湾诗人郑愁予的写于1954年的《错误》,它就是韵律感极强的一首诗: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开头两句中“走过”、“开落”在韵脚上呼应,“东风不来”、“跫音不响”在音节、字数、结构上也有对应的效果。本来单音节词,尤其是介词、连词、判断词(“是”)在诗中一般都尽量回避,但《错误》却大量运用,如“打”、“如”、“是”……反而使诗歌的内在音律更起伏跌宕。尤其是“达达的马蹄”有拟声效果,朗朗上口。诗一写出,有评论家说整个台湾都响彻了达达的马蹄声,到处都背诵这首诗。

中国现代诗中最注重诗歌的韵律性的是“新月派”诗人,如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如徐志摩的经典名篇《再别康桥》和《雪花的快乐》。我们读《雪花的快乐》: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这首诗我一直记着的是其中的“朱砂梅的清香”,为什么“朱砂梅的清香”让我难以忘怀呢?我说不清楚。但是它至少音节很美,象“爱尔兰”、“维罗纳”,另外朱砂梅是具体的,而具体性是文学的生命。

中国现代诗中韵律美的顶峰有人说是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雨巷》(1928)。它使戴望舒一举成名。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叶圣陶甚至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首诗的成功处在于运用了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衬托了彷徨、徘徊的意境,传达了寂寥、惆怅的心理。间接透露了痛苦、迷茫的时代情绪。旋律、音节的形式层面与心理气氛达到了统一。但有意味的是戴望舒本人却不喜欢这首诗。也许是因为它太雕琢,太用心,太具有音乐性。戴望舒很快就找到了新的诗学要素。取代了《雨巷》的是《我的记忆》。戴望舒的好友杜衡在《望舒草》序中说:从《我的记忆》起,戴望舒可说是在无数的歧途中间找到了一条浩浩荡荡的大路,并完成了“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的工作。这浩浩荡荡的大路也是30年代一代现代派诗人所走的路。其诗学的重心就在于“意象性”。

诗的韵律举例

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格律诗。格律诗就是在韵,律两个方面的作一定规则的诗。

韵就是诗词的音韵,是字音规则。

律就是诗词写作的格式,是形式规则。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格律上将诗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从字数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很少见的)。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

2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