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5U文学网 > 实用文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 高二的生物说课稿大全

高二的生物说课稿大全

| 梓茵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 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的生物说课稿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二的生物说课稿大全1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这是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二、说教学依据:

学生对外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的方式,再转入对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阅读科技类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筛选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让学生抓中心句,整理归纳各部分内容,了解大概文意。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五、说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__设计:据光明日报(20__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给重点字词注音。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四)教师展示学生收集的信息:学生自由展示课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关材料。教师也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等等。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必须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五)迁移拓展: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2、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六)课堂小结《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高二的生物说课稿大全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减数__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__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解决了本节的问题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学学习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2.教材的处理和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量大,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是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如果一节课讲完,时间肯定很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锻炼,因此我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节课完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并配以少量的练习,第二节课完成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的理解,辅以较多的练习。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__)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理解孟德尔两大定律实质的前提)

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当时就是因为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理论的不相信和对萨顿的怀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学的真理)。

4.重难点的确定

如果要记住“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关键是要求学生理解体会这个结论的来历,学会这种科学研究的思路。因此如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__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四.说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这是教材上设计的问题,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学生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联系起来,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哪怕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那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从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体上)

通过上面的导入很容易过渡到萨顿的发现以及假说,但是要说明一点,假说的提出不是无根据的乱说,而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因为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这里面需要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类比推理,并强调其重要性),然后是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与讨论”: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体)吗?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你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P28图)

这个“思考与讨论”必须让学生来完成,当学生将基因标注在染色体上之后,会发现不管是F1还是F2代,结果与前面孟德尔所做的实验(还没有发现减数__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这个时候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将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标注在染色体上是一点都没有问题。

(三)摩尔根的实验

由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实验图解(略)

对于摩尔根的实验我想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材是关键(果蝇)

2、所研究的性状(红眼和白眼)也很重要,是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3、关注特殊的现象(白眼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是实验最终的突破口。

4、性染色体的发现推动了这个实验的进展。

将控制白眼的基因w定位在X染色体上,Y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的实验现象的导了合理解释。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写出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遗传图解:

还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孟德尔对豌豆的杂交实验现象提出合理解释之后还必须有一个验证,即测交实验,因此这里也需要多摩尔根的解释进行验证,这个过程让学生完成,有利于对前面遗传图解的巩固。

高二的生物说课稿大全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

交换。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肺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分析:

(1)肺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生物学观点的建立。

(2)呼吸运动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动画之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点。

(3)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扩散作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

分析:

(1)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而学生还没有压强的概念,就很难理解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

(2)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四、教学程序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引言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高二的生物说课稿大全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的复制》这一部分内容也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__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特别是半保留复制。

4.教材处理及课时安排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只安排一个课时。教学顺序是“推测-实验证据-复制过程”进行。

二、说学法:

学生应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来学习本课内容

三、说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把DNA复制过程编制成动态过程,使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像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且适当配合练习,将知识化难为易。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关于DNA分子的复制的教学,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课题下的,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

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导及问题探讨,激起学生和兴趣。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

关有丝__和减数__过程中DNA复制的时间。接下来设置问题:“DNA是如何复制的”?

让学生积极讨论。然后才引出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复制过程的推测,从而得出DNA的半

保留复制过程。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充分利用课本的彩图来分析、学习科学家对DNA复制过程所做的经典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也掌握一种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析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重带、中带、轻带表示的DNA分子的双链构成怎样的,在整个实验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细胞中提取出的DNA离心结果说明了什么。通过层层分析,学生不仅能够自已得出结论,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半保留复制。从而也得出了DNA复制的定义。最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提出相关问题:

⑴什么是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⑵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⑶简述子链形成过程?

让学生充分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播放多媒体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动态图解。归纳出复制三点过程: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②合成互补子链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

以上过程可配合板图进行归纳。通过这个过程得出DNA复制的特点:

(一)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是一种半保留复制,即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二)DNA复制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准确复制,从而保证了子代和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

设问:DNA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

通过设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DNA复制的全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总结出DNA复制的四大基本条件:①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能量:是通过水解ATP提供;

④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最后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DNA复制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意义: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物种得以延续。

应用:目前DNA分子广泛应用于刑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如:DNA分子是亲子鉴定的主要证据之一。把案犯在现场留下的毛发、血等进行分析作为破案的证据,与DNA有关。

高二的生物说课稿大全5

教学目标:

知识: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里“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与《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意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内容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成分时参考。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复杂。教材在这里安排一个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得到答案。本节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有关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一些内容:本节课是本章第一节也是本书第一节,所以引言显得至关重要,应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参与到课堂。体液的概念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在这里应及时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三种细胞外液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但关键是让他们知道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先让学生看书,然后画出关系图,教师也可以用图来表示。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主要了解血浆的化学成分,“讨论”中的题可以有选择的讨论,不必一一讨论,因为学生的知识是渐进的,可以放后面讨论。细胞外液的三个理化性质中渗透压的概念难理解,所以花较多时间,可以与以前学过的细胞失水和吸水想联系,并与生活联系,即生理盐水。其他两个性质可以花少量时间,并结合血浆的化学成分以及化学知识进行讲解。最后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知识要注意让学生分析,可以结合书本的“思考与讨论”,分析几种成分是如何进入内环境以及一些代谢废物是如何运出体外的,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所以学生较容易理解。最后应该对本课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强调重难点,以及布置适当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

8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