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范文

5U文学网 > 实用文 > 个人写作 > 其他范文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

| 雪桃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早年留学欧洲时写给国内青年的公开信。如果你现在还不能领略和感受人生的趣味,那就读读着十二封信,在这里,或许你会找到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欢迎大家参阅。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

  朱光潜朱先生的文章很出色。 十二封信,拧着信笔,字成珠,一读就深感其美,约朱先生也是个性格的人。 朱先生主张道德合理,道德比法律先行,无情无聊,“兴趣”也是人生的幸福,不可或缺。

  朱先生说:“体验就是在生活中找到爱好。 喝茶,口渴的人吞咽,喝茶的人口一口,能够品尝其风味”人生也像喝茶一样,“品尝兴趣的能力一半是天资,一半是修养。在安静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兴趣。 “安静是指内心的灵魂,并不是指物界的寂静。 能够找到人生的“兴趣”和“美”,不会浪费这个人生。

  朱先生对“学问”也有其主张。 不愧是“通”还是“精”,自古就有争议,朱先生的主张首先博大精深,如果不基于“博”,就像天空的大楼一样被嘲笑。“中国学者的通病不讲基础,奢侈地讲高远”,基础在各项技术中利害攸关。 例如,落后在武功,气息在歌声,基础坚实的大楼没有站立。

  说到人生的痛苦,朱先生也能看到血。 “人类比其他东西更痛苦。 因为人们认为自己比别的东西更重要”人们如果能够按照自然赋予的本性生活,就像草木虫鱼一样,不在意,不抱怨,不高望,人生自然淡淡。“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完美。 因为不完美”世界如果完美,我们怎样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有了想象的田地,我们就有希望。 有欢乐和悲伤,人生完美,没有悲剧的人生也必然无聊。

  今天的坏事,肚子疼得停不下来,本来不打算学习,可是拿着书上的小东西,心里也亮了起来。 连文字都很美。 所以看修养的影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

  1.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2.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

  3.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4.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5.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我愿青年应该懂得恋爱神圣,我却不愿青年在血气未定的时候,去盲目地假恋爱之名寻求泄欲。

  6.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7.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8.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9.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10.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11.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理智指示我们应该做的事甚多,而我们实在做到的还不及百分之一。所做到的那百分之一大半全是由于有情感在后面驱遣。比方我天天看见很可怜的乞丐,理智也天天提醒我贩济困穷的道理,可是除非我心中怜悯的情感触动时,我百回就有九十九回不肯掏腰包。前几天听见一位国学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们谈,大家都觉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间有许多事项得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决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12.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如果纯任理智,则美术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颜色的纸,文学只是联串起来的字。如果纯任理智,则宗教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自然没有神奇,而冥感灵通全是迷信。如果纯任理智,则爱对于人生也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男女的结合只是为着生殖。我们试想生活中无美术,无宗教(我是指宗教的狂热的情感与坚决信仰),无爱情,还有什么意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

  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亲切、平等。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算作第二等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这一段读出朱光潜先生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生活本身才是最重要的。生活要有趣味。我想,就像我一样,很多中国的学生往往把学业看得太重,一心都是在想着学习,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却忽视了生活,没有了生活的味道。

  《谈情与理》

  感叹作者学识渊博,为学严谨。写文章不空,用事实说话,举例子。用古今中外不同派别的道理来一一分析。

  科学家讨论事理,对于规范和事实,辨别极严。规范是应然,事实是实然。

  -

  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konw),我们更要能够感(feel)。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的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智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是不理想的。

  读完这篇文章,感觉自己的确是这样。看了很多文章讲How,如何提高什么什么,在如GTD,可实践之后,常有问题,大多不能坚持。以为理智可以控制住自己内心的感性,但等到真实场景出现时,往往是感性控制了自己。

  我们要去做什么的时候,真的不是靠告诉自己,你应该,因为什么什么,而是让你自己愿意去做,有兴趣去做。在选择的时候,也跟随自己的心走比较好。让人们造船的方法,不是教他们如何,而是让他们憧憬大海。这个why,在这里才是核心,才是事情成败的关键之处。就同自己之前写的,会读书,更要会生活。

  《谈作文》

  音乐、运动和作文。列举了很多文章的大家,写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多是一改再改,日积月累的观察和训练。我想是希望青年人,不要把写出好文章当作一种天赋,而是当作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不可言传,可言传的全是糟粕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领帖,又可写生。

  临帖是指读书,是模仿。

  每人总度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

  要写生,须勤做描述文和记叙文。

  推荐了一本书书《文章作法》夏丏尊,刘熏字。

  《谈摆脱》

  从戏剧矛盾的产生开始说起

  人生痛苦烦恼,往往是因为摆脱不开。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选择一样,舍弃另一样。

  “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就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积极的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籍,也是摆脱烦恼的秘诀。

  纠结,大部分时候都是因为摆脱不开。

  多少身边的人在说类似的话,做类似的事?喜欢的东西,只能二选一的买一个,花去很多时间纠结。两人同时在追你,你开始比较,开始烦恼,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动人之处。究竟选哪一个以后才不会后悔?说这样的话,别人会怎么理解,会不会误会你的?你想结交更多的朋友,又害怕真心换来的不是真心?毕业了,选学校还是选专业?要工作了,选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没鞋的时候,只想要有鞋,有鞋之后,想要更好的鞋。然后你还会去和周围的人比较。

  不同层次的人,会有不同层次的烦恼。你以为你倾慕的那层生活里,就大多是不纠结了吗?当然不是。

  斯蒂文森论文,说文章之术在知漏(the art of omitting),其实不独文章如是,生活也要知所遗漏。

  举例说自己幼年时写文章,老师的教导:

  “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鹜也”

  想起高中老师说,你看那些,真正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人,不都是在某一方面做的比别人好很多。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特长吗?你们现在在学校学的是通识教育,在社会上不一定就好。

  再说世人:

  请问街头那纷纷群众忙的为什么了,为什么天天做明知其无聊的工作,说明知起无聊的话,和明知起无聊的朋友周旋了。在我看来,这都是由于“摆脱不开”。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

  《谈读书》

  为什么读书?启篇便开始谈青年人读书最大的借口就是没有时间。便说出积少成多的道理,然后在列举出忙人们抽空读书的例子。增长学问,不进则退。读书的兴趣需在青年时养成的好。学校的课本范围狭窄,不一定符合你的天性;课本看着看着会失去兴趣。读什么书?读书要选择,值得读得书不多。谈书的书不值得读第二遍。列举了外国青年人读的书,和自己读的书。最后其实并没有答复,因为因人而异,不能全靠指导,要自己探索。如何读书?作者只提了两点: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需读两遍。快读 慢读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见解。

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