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范文

5U文学网 > 实用文 > 个人写作 > 其他范文 > 优秀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

优秀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

| 雪桃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海峡两隔,长期不能见到亲人们,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余光中那浓浓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乡愁教案教学设计范文5篇”,希望对你有用。

  乡愁教案(一):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透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难点:

  1、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完美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以前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述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是阿!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这天,我们一齐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能够直视海峡,能够眺望香港,能够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最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04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此刻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作者透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尽的情感?那么作者的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

  补充讲解:

  (1)小时候长大后之后此刻

  (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述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能够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之后,“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久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此刻,“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此刻,音乐家已经把这首诗谱上乐曲,赋予了乡愁更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欣赏音乐,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愁)

  插入:两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政府正用心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两岸和平同一。台湾政界重要人物(连战、宋楚渝)也频频访问大陆,两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六、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2、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让学生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七、课堂练习(幻灯片)

  八、欣赏其他诗人写的“乡愁诗”。(幻灯片)

  九、作业布置(幻灯片)

  教学后记:

  1、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十分好。

  2、朗读还能够延长一些时间,多读几遍。

  3、多联系目前的两岸关系。

  乡愁教案(二):

  《乡愁》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务必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透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能够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潜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完美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透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潜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潜力、品味语言的潜力、自学探究潜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能够常回家看看,但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个性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阿!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齐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齐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资料。)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务必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资料,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透过联想,演释诗的资料: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期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之后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之后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此刻,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阿!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透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此刻我们一齐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能够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之后、此刻,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播放课件)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阿,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透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能够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七、布置作业

  创作一首盼望台湾回归的小诗。

  板书设计

  乡愁

  于光中

  小时侯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

  之后坟墓怀亲

  此刻海峡爱国

  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资料,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乡愁教案(三):

  教师利用课前5分钟放歌曲《乡愁四韵》

  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罗大佑在台湾的现场演唱上,这首歌曾使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呀,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国呢?这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感悟一下余光中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情结吧!

  二、教师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录音,同学们体会。

  三、学生分组自读余诗(可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

  四、教师找学生范读余诗,其他同学进行品评,后再读,教师进行指导,后学生再一次进行品读。

  (师:透过读诗,现同学们对本诗有了必须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共同解决几个小问题,看谁回答的准确)

  五、师生共同来分析本诗。(教师透过多媒体出示三个问题,师生讨论完成)

  A.诗人旅居海外几十年,你透过诗中的哪些词语看出“乡愁”一向萦绕在作者心头?

  (小时候、长大后、之后阿、而此刻)

  B.这四个时间序词分别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国愁此刻(老年)──国土分裂忧思绵绵(归思浓愁)

  C.在四个人生阶段中,作者借用哪些具体事物来解思乡之愁?

  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

  一张窄窄的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绝哀思谁诉

  一湾浅浅的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师:这就是余光中,这就是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情结,你感受到了吗?好!就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再一次聆听一下他的心声吧!)

  六、教师再放一次朗读录音,同学们用心来体会。

  七、教师放余光中另一首乡愁诗《春天,遂想起》进行拓展练习。听后,你最感动的句子是哪些?(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教师小结。)

  八、教师小结:诗人旅居海外四十多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时刻没有离开过他,诗人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故乡,其实这就是一颗拳拳的爱国心。同学们我们当前应怎样去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九、教师放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作词、蔡琴演唱的歌曲《出塞曲》结束本课。

  乡愁教案(四):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是否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情绪。想家的情绪,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情绪,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情绪,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情绪》(媒体配乐)

  是阿,想家的情绪,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能够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齐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齐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情绪。能够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资料)。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之后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此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向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能够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长大后之后阿而此刻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资料(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留意,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齐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秀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感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到达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个性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4当堂记忆

  透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简单陈述意象美。像这么美的诗,不把它记下来岂不可惜?

  注:切莫死记硬背,找规律。

  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此刻。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把这些词想一想,然后,我们试着一齐来记忆一下――(单独记,齐忆)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透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六、小结当堂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七、布置作业(见附练习)

  乡愁教案(五):

  被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评价为“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余光中先生,以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乡愁》,表达了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这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此诗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根据新课程厘定的课程目标即知识和潜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新课程确立起的新的学生观即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根据此我设计了《乡愁》一课的教学过程:

  一、以歌、诗激情,提示课题

  播放《故乡的云》歌曲,让同学们跟唱,引导学生进入对故乡完美的回忆,从而产生思乡的情结,进而设问同学们是否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唱一曲赞歌?让学生唱爱家乡的歌曲。然后教师朗读《月之故乡》“天空上有个月亮,地上有个月亮,天空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空上……”引领学生继续思乡。而后教师引导题目,孟郊有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文辐射),教师深情朗读后,说这天我们大家学一首现居于台湾著名的华人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乡愁》诗,然后标题于黑板上。

  二、激情朗读,深入主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乡愁》这首新格律诗节奏感很强,适宜学生的朗读。具体表此刻:从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出完美的结构。另外诗人采用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你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应用,既突出地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和脉络,从而增添了诗的旋律美,也增添了诗的节奏感。从各个小节来看,各节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低回往复,抑扬顿挫,增添了诗的音韵美。本诗有结构美、旋律美、音韵美的同时,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因此在指导朗读中,给学生谈了三美后,把作者写诗的特有思想感情做了介绍:余光中先生写乡愁之情,不是抒写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状况下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诗人回忆七十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屋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了《乡愁》。”“掉头一去是

  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已是余光中先生的情结和内心读白。这样完美的形式,这样富有的思想感情,怎不能让学生们深入其中,兴致朗读呢?之后,教师先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默读、单读和齐读,在不断的指导中,学生朗读的感情逐步投入,简直与余先生当时的情绪融在了一齐。

  三、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

  “意象”一词在学生心中是难以理解,在讲解中,我说意象就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寄托的事物。如思乡一节,维系母子深情的纽带是小小的邮票,这邮票就是第一节的意象。学生在我介绍完后,迅速找出下面各节的意象,即思乡一节是邮票,思情一节是寄托思恋的船票,思亲一节是寻找母爱的坟墓,思国一节是骨肉分离的鸿沟──海峡。之后,结合余先生的生活,讲解为什么以这些事物作为意象来写。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节想到了祖国大陆这个“最大的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有了“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一句。《乡愁》一诗正是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明朗、集中、强烈、无堆砌之嫌,而且更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全诗以时间为线,把四个意象巧妙的组合在一齐,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在构思上,以时间为顺序结构全篇,层层深入。在地点上,前三节写诗人不在大陆的经历,最后一节写诗人在孤岛上的乡愁之情。在资料上,以思乡──思情──思亲──思国结构全诗,表达了自己爱国主义的情感(或以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乡别结构全诗)。

  四、巧妙辐射,加深理解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不乏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因此适时地进行辐射阅读对引导学生学习十分重要,所以我抄了几首写乡愁的诗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

  (1)席慕蓉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此诗清丽而富有感染力,她抓住具有故乡特征和故乡气息的“故乡的歌”和“故乡的面貌”,将它们融入秀丽的月光和朦胧的雾气中,真切感人地表达了思乡的浓情。最后,诗人将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长青树,永久不老,永久铭记在诗人心中,可见,诗人的思乡的情感是多么浓烈而醇厚。

  (2)李广田的《乡愁》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吧/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

  偶然间忆起了心头的/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只是故园这边的小池塘/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笛

  此诗抒情的角度十分独特,诗人用古城的静夜、故乡的明笛、家乡的歌吹和故园的小池塘、萧风中的芦与笛等意象,组成一幅明丽清冷的画面,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眷念父母的深情,使乡愁具有一种强烈的弥漫性和渗透感。读罢此诗,你的灵魂不得不与诗人的灵魂共鸣,勾起对家乡,对父母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3)李春生的《春望》

  谷雨之后,那朵/挤尽乳汁的云/疲惫地泅过……/小小的窗/镶不住/神往悠悠

  蓦地,整个北方/在我眼中苏醒/四十年/好长,好长的梦哪/麦浪,一波波/翻腾于南台湾/满是稻禾的平原

  谷雨之后/故国阿/故国的江南何处/江南的柔柔深情/在妻的吴侬侬软语/在妻充满水声的双瞳

  此诗的特色在于选取了谷雨之后白云在窗前轻轻飘过所引发的乡愁,来表现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的柔柔深情,诗人用现实世界与梦幻世界交织的抒情手段和北方与南方的时空跳跃手法,使这首诗所营造的艺术世界显得异常丰富和辽阔。那里有白云,有稻香,有江南的吴侬软语,有爱妻水汪汪的双瞳。诗中虽有淡淡的哀愁,却无处不流溢着对故国的热烈的爱,以及渴望与家乡亲人团聚的燃烧的情感。

  五、真情倾诉,言于写作

  在比较完几首乡愁诗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加深对全文主题、意象、构思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现摘抄几首如下:

  89班学生李广明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份快乐/我在幸福中/母亲在操劳中

  长大点/乡愁是一种无知/我无忧无虑/母亲却牵肠挂肚

  之后阿/乡愁是下份份忧伤/我在悲哀/母亲在流泪

  而此刻/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感情/我在思念/父母在高兴

  89班学生李凌霄的《快乐》

  小时候/快乐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我在渴望/我更在幻想

  长大后/快乐是一个完完整整的诠释/我在理解/我更在思索

  来阿/快乐是一丝甜甜淡淡的微笑/我在疑惑/我更在拥有

  而此刻/快乐是一种永永久远的幸福/我在喜悦/我更在享受

  88班学生刘晓婷的《亲情》

  小时候/亲情是一块块奶油饼干/我一块/母亲一块

  少年时/亲情是一丝长长的线/这一头/那一头

  长大后/亲情是一只只大大的手/牵你的心/牵我的心

  而此刻/亲情是一只小小的花瓶/轻轻一碰/就碎了

  修改短评:朗读、解读主题,延伸阅读、仿写,能够看出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过程很实在。纵观教学设计各环节,均贴合课改理念。(温立三)

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