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5U文学网 > 作文 > 读后感 >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题,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题和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题,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题和答案

| admin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常识

1. 求所有关于高中的文言文知识和现象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更多在/《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通“执”,掌管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烛之武退秦师》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勾践灭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今寡人不能 不能,古,没有能力,今,不可以9.生丈夫,二壶酒,丈夫,古,男子;今,女子的配偶《触龙说赵太后》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12,至于赵之为赵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 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动词或形容词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说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陈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4.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阅读《小石潭记》,复习下列题型 一、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___ 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 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 之首。本文是《 》中的一篇。 二、注音 清洌( ) 俶( )尔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嵁( ) 翕( )忽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悄( )怆( ) 幽邃( ) 参( )差( ) 犬牙差( )互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见小潭( ) 隔篁竹( ) 水尤 清冽( )( ) 为坻为屿为嵁( )( )( )全石以为底(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蒙络摇缀( )( ) 参差披拂( ) 往来翕忽( )影布石上(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 ) 凄神寒骨( )( ) 环合( ) 寂寥无人( ) 悄怆( ) 幽邃( ) 崔氏二小生( ) 记之而去( ) 不可久居( ) 隶而从者( ) 2、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①水尤清冽 ( ) ②以其境过清(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有没有高中文言文知识汇总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18虚词一、【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译为“才”,“方才”,表示时间的副词。

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③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之意。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一般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后来”。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用于宾语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问句中,若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

①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这”“那““什么”。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 【高中语文文言文该怎样学

怎样巧学文言文?一、精解字词,储备足量的文言知识逐字落实文言文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义和用途,务必准确无误.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字词,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二、巧记巧学.让文言文学习的轻松愉快成语,是颇有生命力的古代词语的遗存,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将古代和现代的词语沟通起来,使得文言文知识不那么枯燥,也不那么吓人,变得易记而浅显;还能够一石而二鸟,文言文和成语的学习同时经行.相得益彰.这是个轻便而俏皮的巧学方法.比如.【张】如果理解成语“账目结舌”中“张”是“睁开,睁大”意,就不难记住课文《童趣》中“张目结对日”中“张”的“睁开,睁大”意义.字形,尤其古文字字形,比如甲骨文、金文、篆文,都隐藏着汉字的意义密码.探员其本字的古代写法,一眼就能洞察其意义,这样,即印象深刻有妙趣横生.这是个直观而形象的巧学方法.例如.【于】小篆字形()像两手相与之形.由此可见“予”本义:授予.给予,给.三、归纳拓展,由“闻一”而“知十”掌握了文言文的规律,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文言文知识的钥匙.文言文学习总是有章可循的,见到“陈胜者,阳城人也”,归纳为“者……也”判断句,进而归纳“乃、必、即、皆”等+谓语判断句;见到“吾谁与归”,归纳得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归钠得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何陋只有”“唯利是图”,归纳得出“之是褆宾”的规律;……这样,在课本上学的是“一个”,而你收获的却是“一类”,学起文言文来就游刃有余了.四、知识迁移,由课堂延伸到考场把每一篇文言文课文都当成考场上的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或设置题目作答,或比对已考过的的考题,即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从中培养语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考场的应变能力.例如,《送东阳马升序》第二段描写宋濂成人后求实。

7.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8. 求所有关于高中的文言文知识和现象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更多在/blogchinese/more?name=wywydid=492 高中课本文言知识整理完全版 / 高中语文备考在线。

9.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

原发布者:李凤琴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三、词类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动43

高中文言文常知识梳理

1. 求高考文言文常识总结

文学常识不得记混记杂,要时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如记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学主张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诵最终要通过默写落实在卷面上,在复习中,一定要背默结合,默写时还要细心,不要出现错字、漏字、前后颠倒等错误,此外,还应注意标点和语气。

【考点达标】⒈."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C(对联中嵌有屈原诗歌《招魂》《九歌》名,屈原的诗中以芳草自喻品质的高洁。屈原被放逐在湘江、沅江。

从内容上看,与屈原事相合;从感情上看,表达了惋惜、同情的心意。)⒉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国 B.《镜花缘》-李汝珍-明代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西厢记》-王实甫-元代 《唐璜》-拜伦-英国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答案:C(A.《神曲》的作者但丁是意大利人,不是德国人;B.《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是清代人,不是明代人;D.《红与黑》的作者是法国的司汤达,不是莫泊桑。

) ⒊"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答案:B(题干中的一首诗是朱德同志为四川三苏祠而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A项中,曹操、曹丕、曹植虽是三父子,也都是大文豪,而且也都有诗赋流传于今,但他们不符合诗中“峨眉共比高”这一内容。C项中,班彪、班固、班超虽为三父子,其中班彪、班固均以史学著称,而班超有是名将,所以与诗中“都是大文豪”内容不符。

D项中杜甫、杜牧、杜荀鹤不是父子关系,因此更不符合诗意了。)。

2.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第一册知识梳理 一、常见常用字的分辨 1. 多音字的分辨 攒 攒射(cuán) 沓 拖沓(tà) 积攒(zǎn) 一沓(dá) 难以数计(shǔ) 便 便宜(pián) 数 数见不鲜(shuò) 方便(biàn) 数量(shù)芳 菲薄(fěi) 弄 弄堂(lòng)芳菲(fēi) 弄潮(nòng)给 给予(jǐ) 脉 脉搏(mài)给以(gěi) 脉脉含情(mò)孱 孱头(càn) 豁 豁然开朗(huò)孱弱(chán) 豁出去(huō)颤 颤抖(chàn) 参加(cān) 颤栗(zhàn) 参 人参(shēn) 参差(cēn) 抹杀(mǒ) 抹 抹布(mā) 倔 倔强(jué) 拐弯抹角(mò) 倔头倔脑(juè)擂 大吹大擂(léi) 栅 栅极(shān)擂台(lèi) 栅栏(zhà)俩 俩人(liǎ) 期 不期而遇(qī)伎俩(liǎng) 期年期月(jī)没 没齿难忘(mò) 塞 款塞入朝(sài)没有(méi) 塞住(sāi) 不塞不流(sè)屏 屏风(píng)屏息(bǐng) 单 单于(chán) 姓单(shàn) 处 处罚(chǔ) 骑 胡服骑射(qí) 怔 怔住(zhèng)处所(chù) 铁骑( jì) 怔忡(zhēng) 2形近字的分辨 荫庇(bì) 惴惴(zhuì) 瑕疵(cī) 揣摩(chuǎi)端详(duān) 刚愎自用(bì) 相悖(bèì) 心腹(fù) 脖颈(bó) 崎岖(qí) 众口铄金,矍铄(shuò) 倚马可待(yǐ) 闪烁(shuò) 骑兵(qí) 瓦砾(lì) 绮丽(qǐ)一诺千金(nuò) 淆乱乾坤(xiáo) 偌大(ruò) 肴馔(yáo)喏喏连声(nuò)半晌(shǎng) 不容置喙(huì) 响遏行云(xiǎng) 如椽大笔(chuán)军饷(xiǎng ) 缘木求鱼(yuán) 掾吏(yuàn) 绵亘(gèn)城垣(yuán) 气馁(něi)永恒(héng) 绥靖(suí)齐桓公(huán)肆无忌惮(dàn) 耸峙(zhì)殚精竭虑(dān) 持久(chí)邯郸(dān) 侍奉(shì)弹药(dàn) 恃才傲物(shì)箪食壶浆(dān)长篙(gāo) 汩汩(gǔ)枯槁(gǎo) 汨罗江(mì)缟素(gǎo) 频频(pín)稿酬(gǎo) 濒临(bīn)诅咒(zǔ) 沮丧(jǔ)狙击(jū) 咀嚼(jǔ 楔子(xiē) 朗照(lǎng)锲而不舍(qiè) 琅琅(láng)自诩(xǔ) 残羹冷炙(zhì)栩栩如生(xǔ) 针灸(jiǔ)翌日(yì) 一番(fān) 踱着(duó)藩篱(fān) 忖度(duó)蕃衍(fán)惦念(diàn) 蹩进(bié)掂量(diān) 一瞥(piē)踮脚(diǎn) 撇捺(piě)悼词(dào) 估量(gū)棹桨(zhào) 沽酒(gū)泥淖(nào) 怙恶不悛(hù) 二.常见常用字形的分辨 敞(敞)开 僻(僻静) 缀(点缀)敝(敝帚自珍) 避(躲避) 辍(辍学)蔽(遮蔽) 啜(啜泣) 弊(针砭时弊) 掇(拾掇)铄(众口铄金) 泻(倾泻) 倩(倩影)烁(闪烁) 泄(发泄) 靖(绥靖)砾(瓦砾). 躁(烦躁) 靓(靓丽) 谐(和谐)燥(枯燥、干燥) 婧(婧女) 楷(正楷)噪(噪音)辨(辨别) 采(神采) 髓(脑髓)辩(辩论) 彩(彩色) 隋(隋朝)蹩(蹩进、蹩脚 ) 镂(镂空) 晤(晤见)瞥(瞥见) 褛(褴褛) 梧(梧桐)缕(丝缕) 芜(芜杂) 嫉(嫉恨) 竟(竟然)怃(怃然) 疾(疾病) 竞(竞争)频(频繁) 嬉(嬉戏) 嘉(嘉宾)濒(濒临) 嘻(嘻嘻哈哈) 佳(佳丽)驿(驿站) 砺(砥砺) 遐(遐想) 绎(演绎) 厉(严厉) 暇(闲暇)怿(不怿) 寥(寂寥) 蔼(和蔼) 喋(喋血)廖(姓廖) 霭(暮霭) 谍(间谍) 牒(通牒)污(玷污) 黯(黯然) 囿(苑囿)诬(诬陷) 暗(暗淡) 宥(宽宥)殒(殒命) 弦(弦歌) 怯(怯懦)陨(陨落) 舷(舷窗) 祛(祛除)销(积毁销骨) 侍(侍奉) 宵(宵衣旰食)消(消化) 恃(恃才傲物) 霄(霄壤之别)悚(毛骨悚然)竦(竦身一摇) 三.词语解释 1.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2. 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3.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4.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5. 跫音:脚步声。

6. 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7. 深邃:深的;幽深。 8. 幽僻:形容环境偏远、幽静。

9.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10. 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11. 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12. 倩影:美丽的影子。 13. 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14. 婀娜:轻盈柔美貌。 15. 宁谧:安静,安宁。

16. 沧桑: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 17.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18. 隽永:(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引人如胜。 19. 邂逅:不期而遇。

20. 芜杂:多而杂乱,没有条理。 21. 嫉恨:憎恨。

22. 诽谤:造谣污蔑,恶意中伤。 23. 诅咒:咒骂。

24.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25. 豁然开朗:豁然,宽敞的样子。

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26. 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

27.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 28. 民不聊生:人民没法生活。

聊,依赖。 29. 藏蛰(zhé):躲藏,蛰伏。

30. 端倪:①事物的眉目;头绪。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

31. 永葆生机:永远保持生机。 32. 奚落:讥诮;讽刺。

33. 不名一钱:形容极其贫穷,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34. 慰藉:安慰,抚慰。 35.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不肯轻易迁移。

36. 亵渎:轻慢,冒犯。 37. 杀一儆百:儆,警戒。

杀。

3. 求语文高一文言文知识总结

高一上学期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劝 学》 文学及文体常识: 《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拼音: 须臾 yú 舟楫 jí 跬步 kuǐ 驽马nú 锲而不舍 qiè 金石可镂 lòu 骐骥 jì古今异义词: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輮 以为轮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有 通 “又”。 暴 通 曝, 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 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 通 “性”, 天赋,资质。

活用情况: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一词多义: 于: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对, 向。之:锲而舍之:代词。

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青,取之于蓝 :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 :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表修饰:顺风而呼 登高而招 吾尝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因果: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锲而不舍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八、特殊句式 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介词结构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师 说》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

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传道受业解惑 :同 授,传授。

句读之不知 : 同 逗,停顿。 或师焉,或不焉:同 否。

活用情况: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名词作动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

一词多义: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师道之不复: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古之学者:助词,的 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指士大夫,后为语气词。

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吾师道也: 道理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的人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吾师道也: 学习、效法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吾从而师之:意动用。

4.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阅读《小石潭记》,复习下列题型 一、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___ 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 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 之首。本文是《 》中的一篇。 二、注音 清洌( ) 俶( )尔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嵁( ) 翕( )忽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悄( )怆( ) 幽邃( ) 参( )差( ) 犬牙差( )互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见小潭( ) 隔篁竹( ) 水尤 清冽( )( ) 为坻为屿为嵁( )( )( )全石以为底(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蒙络摇缀( )( ) 参差披拂( ) 往来翕忽( )影布石上(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 ) 凄神寒骨( )( ) 环合( ) 寂寥无人( ) 悄怆( ) 幽邃( ) 崔氏二小生( ) 记之而去( ) 不可久居( ) 隶而从者( ) 2、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①水尤清冽 ( ) ②以其境过清(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谁能帮忙整理一下

齐桓晋文之事1、无以,则王乎:以 通 “已 ”,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 通“ 欤” ,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 :说 通“ 悦 ”,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 通 型 ,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 通 矣 ,语气词,相当 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 通 盍 ,何不 ;反 通 返 ,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 通 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 通 诉 ,控诉、控告 10、无不为已:已 通 矣 ,语气词,表示感叹 11、是罔民也 :罔 通 网 ,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通 斑 ,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 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就 三 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 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 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 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以一服八 服:使动,使……降服 17、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8、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9、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20、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四 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6. 高二语文所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 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 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 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 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 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 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 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 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 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 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 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 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 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 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 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 项王按剑而跽曰 5、表递进: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 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 拨剑切而啖之。

7. 人教版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

(建议拿到试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264656236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 *** 感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题目

1.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选择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吮吸(shǔn) 涎皮(yán) 敕造(chì) 百无聊赖(lài) B.讪讪(shàn) 庠序(xiáng)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折本(shé) 干瘪(biě)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D.蹙缩(cù) 驯熟(xùn) 两靥(yàn) 鸡豚狗彘(zh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寒暄 执着 踌躇 众说纷纭 B. 慰藉 隽永 朦胧 眼花瞭乱 C.鞭笞 赋予 萦绕 出神入化 D. 窟窿 穹隆 缥缈 叹为观止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功绩仿佛早就为时间所______,他也从不向别人说起自己光荣的过去。

②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中一个_____解决的严重问题。 ③一座占地面积相当于600个足球场,融商务贸易、金融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刚刚______专家论证,预计6月初破土动工。

A.淹没 亟待 经过 B.湮没 急需 通过 C.湮没 亟待 通过 D.淹没 急需 经过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著名的雄辩家,在辩论时常常无所不用其极,或巧妙设喻,或巧设圈套,逻辑严谨,酣畅犀利,让对方无从辩驳。B、同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如果说,孔子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教诲,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口若悬河,机智而雄辩。

C、易中天讲三国时,不时串用“CEO”“民营企业”等现代词汇,这些词汇的串用让他把枯燥的学术讲得生龙活虎,引人入胜。D、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讲,“90后”的作家的作品确实还显稚嫩,与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作家相比,“90后”的作家确实只能望其项背。

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凭借NBA的一部宣传片,姚明完成了从单纯的“体育明星”转变到“体育、娱乐明星”。B.山东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培养新入校的大学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

C.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D.广电总局任司长点名批评"大嘴"宋祖德,同时强调加强管理的目的是希望建立促进整个影视传媒产业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6、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一书共分为七篇,其中多数为论辩文章。孟子的文章富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同时他又善于运用比喻等手法,将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文章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B、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他创作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C、《祝福》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17部。

D、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

在《老人与海》中,作者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塑造了“硬汉”性格。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洿:深 B、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C、鸡豚狗彘之蓄 蓄:牲畜 D、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8、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谨庠序之教 C、是寡人之过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9、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0、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虽然没有运用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但语言极有气势,节奏感很强。D.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11、翻译下列句子(8分):(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填然鼓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紫荆关:真实的历史 李大伟 出了北京往西,便望到真正的古长城,它破旧而。

2.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基础知识题烛之武退秦师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正字音 泛(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若不阙( )秦逢( )孙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三、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 ”, 。

2.秦伯说 —“ ”通“ ”, 。3.失其所与,不知—“ ”通“ ”, 。

4.共其乏困—“ ”通“ ”,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 ,今义: 。“东道主”, 古义: ,今义: 。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 ,今义: 。

3.共其乏困。 “乏困” 古义: ,今义: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义: ,今义: 。

5.亦去之。 “去” 古义: ,今义: 。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烛之武 3.(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4.(烛之武)夜缒而出。 省略宾语——烛之武 5.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宾语—这件事情 6.(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晋惠公 (二)倒装句宾语前置句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2.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六、重要虚词总结归纳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而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④且焉置土石( ) 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④吾其还也( ) )5.之①公从之( ) ②是寡人之过也( ) ③行李之往来( ) ④何厌之有( ) 七、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 。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 若不阙秦( ), 。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且贰于楚也( ),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 ), 。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9.臣之壮也( ), 。10.今老矣(老—老年人)11.邻之厚,君之薄也( ), 。

12.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 ),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 ), 。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有三十三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 ”通“ ”, 。

2.使工以药淬火 “ ”通“ ”, 。3.日以尽矣 “ ”通“ ”,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通“ ”, 。5.今日往而不反者 “ ”通“ ”, 。

6.请辞决矣 “ ”通“ ”,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通“ ”, 。

8.故振慑 “ ”通“ ”, 。9.设九宾 宾,“ ”通“ ”, 。

10.图穷而匕首见 “ ”通“ ”,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 ”通“ ”, 。

12.秦武阳奉地图匣 “ ”通“ ”, 。13.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通“ ”, 。

14.卒起不意 “ ”通“ ”, 。卒惶急无以击轲 “ ”通“ ”, 。

15.秦王还柱而走, “ ”通“ ”, 。2.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 ) 教 乃今得闻教 ( ) 敢 人不敢与忤视 ( )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秦王还柱而走 ( )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 )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图 图穷匕首见 ( )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 ) 诏 非有诏得不上 ( )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 3.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 ), 。

2.函封之 ( ), 。3.前为谢曰 ( ), 。

4.樊於期乃前曰 ( ), 。5.左右既前 ( ), 。

6.其人居远 ( ), 。7.使使以闻大王 ( ), 。

8.太子迟之 ( ), 。9.发尽上指冠 ( ), 。

10.群臣怪之 ( ), 。11.箕踞以骂曰 ( ), 。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 ), 。13.乃欲以生劫之 ( ), 。

4.古今异义词1.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 ,今义: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 ,今义: 。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 ,今义: 。4.将军岂有意乎 意,古义: ,今义: 。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 ,今义: 。深,古义: ,今义: 。

6.于是太子。

3. 求高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3.【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4. 【高中语文卷基础积累得分低,如何克服

说起语文来 确实很难把握啊!其实语文学习很简单的,我上高中的时候就讨厌语文 有很多字词要辨认.我最头疼的就是这个,在我高三我换了学校复习 遇到的那个老师教给我一个方法,叫 我把课本上最容易考的字词单独做笔记 还有 整理最近几年的各省的高考基础题全都做好笔记 每天早晨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念 背 成绩就慢慢的提上来了啊 还有 文言文 把实词和虚词 的用法一定要整理的 书上的文言文 重要的一定要全文背诵,不太重要的要把重要语句背下来(因为高中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典),还有背的时候一定要把字看清,文言文字错了是不给分的.总之学语文很累的 但是为了考学 不能怕累.。

高二文言文基础知识选择题

1.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选择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吮吸(shǔn) 涎皮(yán) 敕造(chì) 百无聊赖(lài) B.讪讪(shàn) 庠序(xiáng)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折本(shé) 干瘪(biě)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D.蹙缩(cù) 驯熟(xùn) 两靥(yàn) 鸡豚狗彘(zh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寒暄 执着 踌躇 众说纷纭 B. 慰藉 隽永 朦胧 眼花瞭乱 C.鞭笞 赋予 萦绕 出神入化 D. 窟窿 穹隆 缥缈 叹为观止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功绩仿佛早就为时间所______,他也从不向别人说起自己光荣的过去。

②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中一个_____解决的严重问题。 ③一座占地面积相当于600个足球场,融商务贸易、金融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刚刚______专家论证,预计6月初破土动工。

A.淹没 亟待 经过 B.湮没 急需 通过 C.湮没 亟待 通过 D.淹没 急需 经过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著名的雄辩家,在辩论时常常无所不用其极,或巧妙设喻,或巧设圈套,逻辑严谨,酣畅犀利,让对方无从辩驳。B、同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如果说,孔子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教诲,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口若悬河,机智而雄辩。

C、易中天讲三国时,不时串用“CEO”“民营企业”等现代词汇,这些词汇的串用让他把枯燥的学术讲得生龙活虎,引人入胜。D、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讲,“90后”的作家的作品确实还显稚嫩,与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作家相比,“90后”的作家确实只能望其项背。

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凭借NBA的一部宣传片,姚明完成了从单纯的“体育明星”转变到“体育、娱乐明星”。B.山东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培养新入校的大学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

C.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D.广电总局任司长点名批评"大嘴"宋祖德,同时强调加强管理的目的是希望建立促进整个影视传媒产业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6、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一书共分为七篇,其中多数为论辩文章。孟子的文章富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同时他又善于运用比喻等手法,将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文章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B、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他创作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C、《祝福》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17部。

D、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

在《老人与海》中,作者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塑造了“硬汉”性格。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洿:深 B、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C、鸡豚狗彘之蓄 蓄:牲畜 D、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8、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谨庠序之教 C、是寡人之过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9、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0、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虽然没有运用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但语言极有气势,节奏感很强。D.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11、翻译下列句子(8分):(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填然鼓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紫荆关:真实的历史 李大伟 出了北京往西,便望到真正的古长城,它破旧而。

2.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选择题(含答案)

1找出灭有病句的一项( )

a 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看成全国一流。

b 在抗洪救灾的战斗中,经过四个小时惊心动魄的同洪水搏斗,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保住了大坝,战胜了洪水。

c 目前,水资源紧缺的情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d 滥用外来语,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神而丰富的内涵。

2对《雁门太守行》理解不正确的( )

a 首联用景物描写渲染了严酷的战斗气氛,使人联想到敌军压境,形势危急,大战在即的情势。

b 从听觉,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厉的战地气氛,直接描写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

C“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和爱国热情。

d 全文主要借助想象,用浓烟斑驳的色彩吧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3下列句中括号中词语使用错误的一句( )

a 李云龙浑身透出一股粗犷自信的气质,虽是粗布土军装,但是站在军装笔挺的进军将领中,仍是给人(鹤立鸡群)之感。

b 小张(匠心独运),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骑自行车。

c 大家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d 同学们喜欢新颖别致的小玩意儿,原来那些样式陈旧,毫无个性的东西已(无人问津)

能做几道做几道,标号序号!

问题补充:

我既需 2008-08-02 10:42

爱;泪 回答:9 人气:40 解决时间:2008-08-04 08:48检举 答案应该依次是ABB。第一题,b项“经过四个小时惊心动魄的同洪水搏斗,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语序不对;c项“锐不可当”用词不当;d项关联词“既”与“也”搭配不当。第二题,“直接描写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表述有错,文章并没有直接描写“短兵相接”的场面。第三题,b项,"匠心独运"是指一个人具有“巧妙的心思”,一般用于什么设计之类的,所以用词不当。

玫瑰~love 2008-08-02 17:30 检举

3. 求语文基础知识选择题集(高中)

语文基础知识自测试卷 一、成语部分 (一)按要求写出下列成语 1、含有动物名称的: 2、表示知识渊博的: _狗急跳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给下列成语找出相对应比喻意思的成语 一箭双雕( )飞蛾投火( )水落石出( )画蛇添足( ) 虎头蛇尾( )掩耳盗铃( )过河拆桥( )螳臂挡车( ) (三)照样子,成语接龙 例:洗心革面 —→ 面目全非 —→ 非同小可—→ …… 1、握手言欢 —→ ( ) —→ ( )—→ ( ) —→ ( ) 2、人一己百 —→ ( ) —→ ( )—→ ( ) —→ ( ) 二、常用语部分 (一)照样子,写出你平时积累的名人名言 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将下列习惯用语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填出来 出其不意——( ) 翻手为云——( ) 福无双至——( ) 捡了芝麻——( ) 智者千虑,终有一失——( ) ( )——一波又起 ( )——败事有余 ( )——弃之可惜 ( )——后无来者 ( )——焉得虎子 (二)把下列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填出来 猫哭耗子——( )太阳底下点灯——( )泥菩萨过河——( ) 狗咬吕洞宾——( )猪鼻子里插大葱——( )太平洋的警察——( ) 大姑娘上轿——( )水中捞月——( )千里送鹅毛——( ) 三、古诗文部分 填写下列古诗和古文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1、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_____ 3、遥望洞庭山水色,___________________4、世人若被明月累,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雪夜归人。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非经过不知难。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相处心连心。 (一)“华山”是我国五岳中的__岳,《咏华山》写的是__朝宰相______七岁时咏诗一事,他咏的这首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有关华山传说的课文是:《__________》,这个传说选自神话故事《_________》,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古代神话故事还有许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三顾茅庐》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 其余三部名著是: 1、《_______________》其中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_》其中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3、《_______________》其中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三)请在下面歇后语的括号内填上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1、( )的居处——开门见山 2、( )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3、( )用兵——以一当十 4、( )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5、( )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6、( )断案——铁面无私 7、( )七十二变——神通广大 8、(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四、课内外阅读部分。

4. 求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共六套】【精品】 道客巴巴里的

一、看拼音写词语(要求:正确、整洁、美观)(5分)yùnlǜyìránjìngmìqínmiǎnwēixié韵律毅然静谧勤勉威胁二、比较第一组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照样子写字再组词(5分)我发现:悄(悄悄)挠(阻挠)歉(抱歉)俏(俊俏)绕(围绕)廉(廉洁)三、在下面四组加点的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3)(2分)1、凝(níng)重气概(gài)塑(shuò)料霎(shà)时2、调节(jié)恶劣(liè)阻(zhǔ)挠瘦削(xiāo)3、严肃(sù)归宿(sù)松脂(zhī)勉强(qiǎng)4、清爽(shuǎng)唱和(hè)腹(fǔ)部荡漾(yàng)四、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3分)1.小明身上存在许多毛病,有些是需要改正的。(把“有些”划去。)

2.教师节上,张老师光荣地被评为特级教师的称号。(把“的称号"划去。)

3、我们不仅年纪小,而且志气大。 (不仅,而且 改为虽然.但是)五、给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不速之客(④)①快②迅速③速度④邀请拔地而起(②)①抽出②高出③挑选④夺取意味深长(②)①深度②深刻③(感情)厚④深奥六、按照要求写句子(6分)1、(因为)“非典”是传染性极强的恶魔,(所以)科学家一定会降服它。

(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不改变句子原意,请你换一种说法)难道黑暗没有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吗?3、费俊龙和聂海胜第二次太空之行的成功令全国人民为之振奋。

(使句子表达效果更强烈)费俊龙和聂海胜第二次太空之行的成功多么令全国人民振奋呀!七、日积月累(6分/5分)1、成语填空,再分别写出带有“七、八、九、十”的几个成语七上八下, 八面威风 三教九流十全十美(庞)然大物不(拘)一格百(折)不回心(惊)肉跳2、默写《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辞去。猹:野兽名。

一种獾形野生动物,喜欢吃瓜3、补充古文名句(10分)(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3)春天里,当你看到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用古人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4)当你来到瀑布脚下,望着美丽的瀑布,不禁会想起“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诗句当你看到秋天傲然怒放的菊花时,你会想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的诗句。你的题目太多了,稍等会哟。

八、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一)课内阅读《詹天佑》没题目怎么做?(二)课外阅读麻雀和红襟鸟上世纪30年代。

我想做麻雀,因为它有合作意识,会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己不断的进步。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2分)凝固——溶化遥远—— 现在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两个词语的意思。

(2分)闭关自守: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触外界事物。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形容有旺盛的生命力。

3.如果你也是一只鸟,你是想做麻雀还是红襟鸟?说明理由。(4分)我想做麻雀,因为它有合作意识,会沟通。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己不断的进步,也有利于集体的进步。而像红襟鸟那样闭关自守,则不会有大的成就。

4.将文中空白处补充完整。(5分)5.读了这篇短文,你领悟到了作者的哪些表达上的特点?(5分)以物喻人。

这样写的好处是循序渐进,说理生动,有说服力。6.读了短文,你想到了哪些关于合作方面的格言警句,写出一个吧!(2分)团结就是力量。

——谚语八、习作(26个)这个你要自己写的。选做题:1、在下面的成语中任选三个写一段话(5分)风驰电掣 胸有成竹 心旷神怡 别出心裁满载而归 得意忘形 眉开眼笑 大显身手2、填空“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选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 《青玉案·元夕》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出自名著《 三国演义 》《爱的教育》中,小抄写员的名字叫:叙利奥。

5.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2易读错:暴虎冯河 “冯”读ping,不读feng暴殄天物 “殄”读tian(舔),灭贲临 “贲”在这里读bi(必),不读贲临ben(奔裨益 “裨”在这里读bi(必),不读裨益pi(皮)鞭挞 “挞”读ta(踏),不读da(达)屏息 “屏”在这里读bing(丙),不读屏风,孔雀开屏的ping(平)博闻强识 “识”在这里读zhi(志),不读识字shi(时)不啻 “啻”读chi(翅),不读di(帝)不卑不亢 “亢”读kang(抗),不读kang(康)瞠目结舌 “瞠”读cheng(撑),不读tang(堂)成绩 “绩”读ji(机),不读ji(记)魑魅 chi mei(吃妹),不读li wei(离未)踟躇 chi chu(池除),不读zhi zhu (知著)憧憬 “憧”读chong(冲),不读zhuang(撞)绸缪 “缪”在这里读mou(谋),不读纰缪的miu(谬)吹毛求疵 “疵”读ci(呲),不读ci(次) 粗犷 “犷”读guang(广),不读kuang(矿)厝火积薪 “厝”,放置,读cuo(错),不读xi(昔)鞑靼 da da (达达),不读da dan (达旦)殚精竭虑 ‘殚”读dan (丹),不读chan (蝉)饿殍 “殍”读piao (漂,上声),不读 fu (浮)发扬踔厉 “踔”读chuo (戳),不读zhuo (桌)菲薄 “菲”fei (匪),不读芳菲的fei(非)分袂 “袂”,袖子,mei (妹),不读fu(决).联袂而往的”袂”亦读mei (妹)焚膏继晷 “晷”,日影,读gui(鬼), 不读jiu(咎)愤懑 “懑”读men (闷),不读man (满)蛤蜊 “蛤”读ge (隔),不读ga (嘎)肱骨 “肱”读gong (公),不读hong (宏)觥筹交错 “觥”gong (工),不读gaung (光)关卡 “卡”在这里读qia (恰,上声),不读卡车的ka纶巾 “纶”在这里读guan (官),不读锦纶,条纶的lun(伦)光风霁月 “霁”,雨后转晴,读ji(济),不读qi(齐)干涸 “涸”读he (河),不读gu (固)合卺 “卺”读jin (仅)荷枪实弹 “荷”在这里读he (贺),不读荷花的he呼天抢地 “抢”在这里读qiang (枪),不读抢劫的qiang (襁)怙恶不悛 “怙”,读hu (户),不读gu (姑);”悛”,悔改,读quan (圈)回溯 “溯”读su (素),不读suo (缩,去声)佶屈聱牙 “佶”ji (急),不读jie (洁);“聱”读ao济济一堂 “济”在这里读ji(挤)觊觎 ji yu (计于)戛然而止 “戛”读jia(颊),不读ga (嘎)僭越 “僭”读jian (见),不读qian (潜)疆埸 “埸”读yi (义),不读chang (场)狡狯 “狯”读kuai (快),不读hui (会)觐见 “觐”读jin (进)粳米 “粳”读jing (京),不读geng匕首 “匕”读三声(比)秕糠 “秕”读三声(比)畚箕 “畚”读三声(本)古诗鉴赏方法:/onews?id=525文言文实词:1爱:①爱,亲爱,友爱。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

②亲爱的,心爱的。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③爱护,爱戴。《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怜惜,爱惜。《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

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⑤舍不得,吝啬。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

《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抚,握。

《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③控制,抑止;放下。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④查看,巡察。

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3白: bái ①白色。《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

[白丁]无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

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③纯洁,皎洁。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②拜访,拜见。《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③拜谢。《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④授予官职。《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⑤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5谤: ba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毁谤,诽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暴:一pù 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

22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