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

5U文学网 > 诗词 > 古代诗歌 > 赞扬冬天寒冷的古代诗词

赞扬冬天寒冷的古代诗词

| 晓晴

是雪让人们对冬天有了错误的认识。她告诉我冬天很冷,冬天很白。我现在明白了。她说冬天是她的主人,寒冷,是他的个性。我确实觉得冷。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赞扬冬天寒冷的古代诗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赞扬冬天寒冷的古代诗词1

腊日

[唐] 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作品赏析

此至德二年十二月,还长安时作。《小学绀珠》:五行始于祖,终于腊,唐土德,戊祖辰腊。赵大纲《测旨》:唐以大寒后辰日为腊。

腊日常年暖尚遥①,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②,漏泄春光有柳条③。纵酒欲谋良夜醉④,归家初散紫宸朝⑤。口脂面药随恩泽⑥,翠管银罂下九宵⑦。

(此诗腊日喜沾恩赐而作也。上四言景,下四记事。【张綖注】大寒之后,必有阳春;大乱之后,必有至治。腊日而暖,此寒极而春,乱极将治之象,公故喜而赋焉。朱瀚曰:雪色承冻,春光承暖,侵凌承全消,漏泄承尚遥。【顾注】腊祭自应会饮,况当恩泽下颁之日,下四用倒插,乃归重感恩意。若先将口脂、翠管作联,散朝、纵酒作结,便觉板实少致。)

①朱瀚曰:庾子山诗:“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沈休文诗:“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前半本此。②《史记》:炎帝欲侵陵诸侯。《诗》:“焉得萱草。”③《魏武纪》:“檄必恐漏泄。”梁元帝诗:“徒望春光新。”④《陈书》:太傅平秦王归彦,纵酒为乐,经宿不知。⑤《长安志》:宣政殿北曰紫宸门,内有紫宸殿,即内衙之正殿。⑥朱瀚曰:口脂面药,以御寒冻。《景龙文馆记》:帝于苑中,召近臣赐腊,晚自北门入于内殿,赐食,加口脂腊脂。《西阳杂俎》:腊日赐口脂腊脂,盛以碧镂牙筒。《太平御览》:《卢公家范》,腊日上澡豆及头膏面脂口脂。《前汉·郊祀志》:亦施恩泽。⑦【张注】翠管银罂,指所盛之器。惠远侍:“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翻。”

赞扬冬天寒冷的古代诗词2

卖炭翁

[唐] 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

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作品赏析

【注释】: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是《新乐府诗》组诗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题下注:“苦宫市也”。“宫市”为中唐时皇室于市中公开掠夺民间财物之一种弊政。唐德宗贞元末年时愈益变本加厉,以宦官(宫使)专司其事,遣“白望”(宫中派出的采办员)数百人于长安东、西两市监望,视所需物,即口称“宫市”,往往不付钱或以微值勒索而去。《卖炭翁》一诗通过卖炭翁之遭遇,用形象化之手法,反映百姓被欺压之痛苦,揭露封建统治者爪牙之罪恶。这两句是说,可怜的卖炭翁身上衣服单薄,无以御寒,但仍然祝愿天气更冷一些;这样,他辛苦烧的炭就能多卖、卖到好价钱了。描绘人物复杂矛盾心理细腻真切,形象逼真,直书其事,其意自见,感染力极其强烈,一笔有扛鼎之力。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其受害者当然不止一个卖炭翁。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喝着困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象《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赞扬冬天寒冷的古代诗词3

夜雪

[唐]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品赏析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赞扬冬天寒冷的古代诗词4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一作王劭诗,非)

[唐] 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作品赏析

王维这首《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就是一首抒写雪中思友的诗,表达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胡居士:名不详。只知他家境清寒,信奉佛教,住处距王维不远。王维有《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与胡居士皆病寄此兼示学人 》等诗,从诗中可知胡居士贤而贫困,王维曾经周济过他。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结尾处的对雪怀人之情,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然地触发出来。

中二联是写雪景的名句 。一般人好用鹅毛柳絮、碎琼乱玉等来写雪景。王维写雪,笔墨空灵,感觉细腻而有层次。诗人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 。“风听竹”有声 ,“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扣着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的内心感受,这就使人如临其境。接下去的一联 ,“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现给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 “深巷静 ”、“广庭闲”、则渲染雪夜里深巷、广庭环境的清寂,传达出诗人的心境。诗人通过“惊”、“满”、“静”、“闲”四个动词和形容词,细致地表现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绪变化。王维吸取了前人写雪的艺术经验,同样运用不粘滞于物象而纯从感觉印象着以淡墨的表现方法,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夜雪图。

这首诗的主题和艺术构思,对大历诗人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等名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赞扬冬天寒冷的古代诗词5

悲青坂

[唐] 杜甫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作品赏析

【鹤注】此《唐纪》所谓癸卯又以南军战,败绩。南军,杨希文所将,乃十月二十三日也。史云:琯败陈陶,残卒数千不能军。帝使衷夷散,复图进取。青坂,东门驻军之地也。【钱笺】陈涛斜,在咸阳。房琯师次便桥。便桥,在咸阳县西南十里。青板去陈陶、便桥当不远。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①。黄头奚儿日向西②,数骑弯弓敢驰突③。山雪河冰晚萧瑟④。青是烽烟白是骨。焉得附书与我军⑤,忍待明年莫仓卒⑥。

(青坂,伤中官之促战也。大败之余,正宜练兵休息,自中使促师,隔朝再战,而白骨委于荒郊,则丧师辱国之罪,有分其责者矣。公深识兵机,而欲坚待明年,其后香积寺之捷,果在至德二载。曰数骑驰突,见彼壮而我怯也。)

①《庄子》:“天寒既至。”古乐府:“饮马长城窟。”【钱笺】太白山,在武功县去长安二百里。琯先分三军,刘哲将中军,自武功入,故曰饮马太白窟。②《唐书》:室韦,东方之北边黄头奚部也,奚亦东夷种。东北契丹,西突厥,南白狼河,北霫。《安禄山事迹》:禄山反,发同罗、奚、契丹、室韦、曳落河之众,号父子军。③《汉书》: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驰突,见本卷前。④庾信诗:“萧瑟风声惨。”⑤陈琳书:“我军过之,若骇鲸之触细网。”时公陷贼中,故欲附书我军。⑥忍待,坚忍以待也。陈琳书:“中材处之,殆难仓卒。”王浚《自理书》:“兵人定见,不可仓卒。”朱鹤龄曰:考史:琯欲持重有所伺,中人邢延恩等促战,仓皇遂及于败。诗云“忍待明年莫仓卒”,即琯持重意也。噫!陈陶之败,与潼关之败,其失皆以中人促战,不当专为琯罪也,故子美深悲之。

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