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

5U文学网 > 美文 > 经典美文 > 著名的随笔文学作品,著名的随笔文学作品摘抄

著名的随笔文学作品,著名的随笔文学作品摘抄

| admin

著名的散文有哪些?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

2、《落花生》——许地山

这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3、《小橘灯》——冰心

文章从小处着手,选取了小姑娘打电话、照看妈妈、与“我”攀谈、做小橘灯送“我”这几件平凡的事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将一个早熟、坚强、勇敢、乐观、善良、富于内在美的乡村贫苦少女的形象描绘得有血有肉、

作者在叙事之后所写的一段抒情文字,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它深化了主题,揭示了小橘灯的象征意义——象征着蕴藏在人民心中的希望和火种,象征着光明。

4、《白杨礼赞》——茅盾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5、《北戴河海滨的幻想》——徐志摩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是一篇能让读者得到无穷的心理和艺术上的享受的美文,但在很多“徐志摩作品集”之类的书籍中,他的散文却大都被归于旅游散文之列。

悠闲阅读03 《培根随笔集》

《培根随笔》是世界经典的三部散文作品之一。《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

真理是什么?彼拉多曾经略带玩笑地问道,然而他并没指望得到任何答案。无疑,世人喜欢轻率随意的人很多,他们认为坚守信念就是一种枷锁,所以要去追求思想和行动上地自由自在。

世人喜欢谎言,不是因为发现真理的过程艰辛,也同样不是因为一旦掌握真理,人的思想就会受到约束,而是因为人对谎言自身腐蚀性的天性的痴情。

上帝之光在创造万物时,把感觉之光排在了第一位,而把理智之光放在了最后。

面对死亡,大人们的恐惧犹似小孩子害怕独自在黑暗中行走。

“人们总是期望获得顺境带来的好运,但是更应该懂得如何品味逆境的益处。”这句话是塞涅卡的一句至理名言。的确,如果说奇迹是不同寻常的,它往往是在对逆境的征服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另外,塞涅卡还说过一句更为深刻的格言:“所谓真正的伟大,就在于表面脆弱如凡人的躯体但实际上却具有不可战胜的神性。”

面对幸运的时候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而面对逆境我们所需要的美德则是坚守自己的志向。就道德而言,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同时,顺境也绝非没有恐惧和磨难,而逆境也并非不存在慰藉和希望。

不可否认,美德就像天生丽质的香料,只有在燃烧的时候才会散发出浓郁的芬芳,所以,顺境最能够显现出邪恶,但逆境最能够彰显出高贵的德行。

人们所说的掩饰只不过是一种让他们懦弱的策略。因为,要想把握讲真话和干实事的机会,就一定要保持头脑清晰,心态坚强,无须掩饰。

毫无疑问,历来都是杰出人士享有行为坦白直率,诚信不欺的美名。但另一方面,他们就像是接受过良好训练的马匹一样,因为他们十分清楚应当什么时候停止,什么时候转弯,并且,就在他们认为某事真的到了需要加以掩饰的地步,甚至付之行动的时候,也不会让别人有所察觉,因为他们以往信守承诺的好名声早已流传在外。

自我掩饰的手段有三种:第一种是隐秘不宣,不让别人观察到或是有机会推测出自己的真实为人。第二种是消极地掩饰,故意流露出种种迹象和征兆,好让别人将他虚伪的一面误认作是他的真实品性。第三种是积极地伪装,就是一个人竭力并且堂而皇之地伪装出一副虚假的面目示人,并且乐此不疲。

说起第一种,隐秘不宣,这确实是听人忏悔的牧师的美德。善于替人保密的人的确能听到很多人的坦白,因为有谁会愿意向一个喋喋不休、爱唠叨又受不住秘密的人袒露心迹呢?但是,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善于保密的,那么就会招致很多人来向其倾诉,就好像密闭的空间能吸收进外界更多的空气一样。此外,忏悔中的坦白并没有任何世俗的功用,而只是为了缓解心中的郁闷情绪,减轻心灵的负重感。人们大多热衷于向人倾诉心事而不是分担别人的心事。

简而言之,隐秘之事总是属于守秘者。除此以外(说实话),暴露总是不太得体的,无论是袒露精神还是裸露肉体,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如果适度矜持,往往会赢得更多的赞誉。至于那些多嘴多舌的琐碎小人,他们大多虚荣狂妄并且容易轻信于人。因为,知道一点事情就侃侃而谈的人,对他们不知道的事情也同样会信口开河。

因此,隐秘的习惯可以说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美德。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的情绪最好不要流露于脸色,而要靠语言来表露。如果一个人由于脸色或表情而暴露了自我,泄露了秘密,那这一弱点真应当予以改正。因为,相比一个人的语言来说,他的神色或表情要更为可信的多。

说到第二种,掩饰,它往往必然是与隐秘密不可分的。所以如果一个人要做到保守秘密,那么他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善于掩饰伪装。因为人们都太过精明,不能容忍一个人既不坦白也不伪装,还以中立而两不偏袒的态度保守秘密。对于这样的人,人们一定会用各种问题包围他,设法引诱他,刺探他的口风。因此,如果他不想一味保持缄默而显得怪异,就得表现出一点倾向和喜好,否则,即使他不表露,人们也能够从他的沉默中推测出同样的东西,就好像他亲口所言的一样。至于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话,是不能长久的。所以,除非一个人能给自己留一点掩饰的空间,否则秘密是无法保守的,可以说这种掩饰不过是秘密的遮羞布。

但是说到第三种,掩饰或者冒充,我认为除非是遇到重大事宜或是偶尔为之,都是不恰当或是不明智之举。因此,伪装的习惯(就是这最后一等)是一种恶习,它通常源于与生俱来的虚伪或畏惧,或是源于存在着重大缺陷的心智。因为一个人如果设法掩饰某一方面的缺陷,就不得不在别的方面作假,否则就白费了他这方面的才能。

虚伪和掩饰有三大好处。第一,使敌人放松警惕,然后攻其不备。因为,一个人的意图一旦大白于天下,就会变成引起别人警觉的警报。第二,为自己留一条安全的退路。因为一个人若是明确的宣称要如何作为,就等于牢牢地束缚了自己,他要么坚持这样做下去,要么就只能被人打倒了。第三,可以更好地揣摩别人的心思。因为对一个坦白直率的人,别人几乎不会公然地反对他们,而是会鼓励他们继续说下去,相比享受言论上的自由,他们更愿意在心里打主意。因此,西班牙流传着一句精妙的谚语:“说一句谎言,发现一个真理。”这话似乎在说,除了伪装,再没有其他什么发现真实情况的方法了。

公平地说,虚伪和掩饰也有三种缺点:第一,虚伪与掩饰平时总是伴随着畏惧的神色,这种态度在任何事务中都不免会使鸟儿折翼,使其无法翱翔蓝天,直击目标。第二,虚伪和掩饰使得许多原本可以成为朋友的人心生迷茫,困惑不解;使得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独自前行。第三,同时也是最大的害处,就是虚伪和掩饰剥夺了一个人处世之道的根本原则之一——那就是信任与信用。最美好的性格和修养,莫过于集坦白直率的声名和保守秘密的习惯于一身;既能够适时地掩饰,又能够在别无选择的时候伪装,这也是一种杰出的能力。

为人父母的各种快乐、悲哀与忧虑都是隐秘不见的,他们的快乐是不可言传的,只能独自品味;而悲哀与忧惧则不愿向旁人诉说,只能自己默默忍受。子女使父母对劳苦甘之如饴,但同时也使他们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增加了父母对人生的牵挂,却也减轻了他们对于死亡的忧虑。

父母在零用钱上对子女过于苛刻,是一种有害无益的错误。这会使子女变得卑贱懦弱,学会取巧的诡计,并且结识不端的朋友,以致他们日后一旦致富,便会挥霍无度。因此,做为父母,应该凭借威信来管教孩子,而非依靠约束他们钱包的手段,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父母们应该及早为孩子规划和选择今后从事的职业和人生道路,因为在那个年纪,孩子的可塑性往往最强。但是同时,父母也不能过分地迁就孩子的意愿,认为他们年幼时热衷的事情,就是将来乐于全心全意从事的职业。

一个建立了家庭、拥有妻子儿女的人,也就等于给命运女神送去了人质,因为妻子和儿女是事业走向辉煌的障碍,不管那是大的善举还是大的恶行。

一种好的风俗,能教化出情感坚贞严肃的男子汉,就像尤利西斯那样,他曾经抵制美丽女神的诱惑,而保持了对妻子的忠贞。

    一个独身的女人常常是骄横无忌的,因为她需要显示,她的贞节似乎是自愿保持的。

    如果一个女人为自己丈夫的聪明和优秀而感到自豪,那么这将是使她忠贞不渝的最好保证。但如果一个女人发现她的丈夫是嫉妒多疑的,那么她将绝对不会认为他是聪明的。

    在人的一生中,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侣,暮年时代的守护。所以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合适的对象可以选择,那么任何时候结婚都是有理由的。 

在人类的各种情欲中,有两样东西最能够使人的心智被迷惑,这就是爱情与嫉妒。这两种感情都能激发出强烈的欲望,创造出虚幻的意象,并且足以蛊惑人的心灵--如果真有巫蛊这种事的话。 

没有道德的人必定会嫉妒有道德的人。因为人的心灵如果不能从自身的优点中汲取养料,就注定要从别人那里寻找缺点来作为养料。而嫉妒别人的人往往是自己没有优点,又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的人,因此他只能用破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使自己得到一丝安慰。当一个人自身缺乏某种美好的品德的时候,他就一定要贬低别人的这种美好品德,以寻求在心理上实现两者的平衡。

    爱管闲事且又爱探听别人隐私的人,通常是爱嫉妒别人的人。因为之所以想知道别人的大量的事情,不可能是因为那些琐事全都会与他本人的荣辱有关,因而,其中的原因一定是,他在观察别人时运好坏的时候,获得了观看戏剧演出时才会有的那种欢乐。只管自己的事情的人,也不可能找到许多值得别人嫉妒的事情。

有德行的人步入老年后很少会遭到别人的嫉妒,因为他们的幸运已经让别人觉得不过是他们应该得的报偿,而应该得到的报偿是谁也不会嫉妒的,世人只会嫉妒过于慷慨的奖赏和施舍。

出身高贵的人在晋升的时候,不会受到别人过多的嫉妒,因为那似乎是由于他们的出身而应该得到的。

那些经历过劳苦、忧患或冒险才得到荣誉的人,是极少受到别人嫉妒的。人们认定他们赢得的荣誉是来之不易的,是他们努力拼搏奋斗的结果,也是他们应该得到的报偿。

舞台比人生更多地受惠于爱情。因为在舞台上,爱情总是喜剧的素材,偶尔还是悲剧的素材,而在生活中,爱情却总是招惹是非,有时简直就像一个妖妇,有时则像一位复仇女神。 

人好像一生下来就应该注视着天空和一切高尚的东西,并且开始进入沉思,然而人们往往只会跪在一个小小的偶像面前,使自己成为一个懦弱的臣服者,尽管不是受制于嘴,却也是受制于眼睛的,而之所以给他眼睛,本来是为了更为高贵的目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奇怪的事情就是,这种激情是过分的,它向事物的性质和价值发起挑战,而这又是因为,总是以夸张的口气来说话,只有在爱情中才是最适当的。

古代的贤人说得好:“既想恋爱又想明智是不可能的。”这个弱点也并非仅仅是别人看得出来而被爱的人看不出来的,除非那个爱是相互的,否则被爱的人尤其应该看得出来。 

人的心灵在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是最容易入侵的,那就是当人们在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和处境窘困、孤苦凄零的时候,虽然在后一种情境中不容易得到爱情,但是,人在这样的时候却是最急于跳入爱情的火焰中的。由此可见,“爱情”确实是“愚蠢”的儿子。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爱,却仍能够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因为爱情一旦干扰了事业的发展,它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 

在普通人的眼里,身居高位的人是权力的主宰,是尊贵的象征,但是,他又是担负三重责任的奴仆。首先他是君主或者国家的奴仆,其次他是名声的奴仆,最后他还是事业的奴仆,因而他们是没有自由的,他们既没有个人的自由,在行动和时间上也没有自由。他们为了追求权力却因此而失去了自由,或者说是他们得到了凌驾于他人的权力但却失去了支配自己的权力,这是一种奇怪的欲望。 

所有的事情在进行商讨的时候最好应该考虑到可能会面临的风险,而在行动时则最好是不计风险,只要这些风险不是太大的话,不至于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毁灭。

在所有的美德和高尚的精神当中,善良是最伟大的,因为它是上帝的属性,如果没有它,人就是一个焦躁不安的、有害的、可怜的东西,简直就是一种害虫。

意大利人有一句粗俗的谚语:“人真是太好了,好得都没有什么味道了。”还有一位意大利的著名学者,名叫马基雅弗利,他曾经大胆而直率地写道:“信仰把善良的人们作为牺牲品,奉献给那些残暴无道的人。”

对于年轻人来说,旅行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式。而对于成年人,旅行则是丰富人生经验的最佳途径。

在进行航海旅行的时候,陪伴人们的只有辽阔的天空和大海,这时人们就会用写日记的方式来充实这些富余的时间。而在陆地旅行的时候,人们可以观察到的东西多得多了,可是人们反而不记日记了,好像偶尔见到的东西要比仔细观察到的东西更适于记录下来似的,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所以日记还是应该记的。

在对人的选择任用上,如果是以阶级为标准的话,那将是不明智的做法。“最好的进言人就是死人”,正是这个意思。当顾问们阿谀谄媚的时候,书籍往往会说得明明白白。因此阅读大量的书籍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那些政治舞台上的“演员”所写的书。 

正如西塞罗在评论庞培时所说的那样:“只知道爱自己却不知爱别人的人最终必将会引火烧身。”正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谋算怎样为了自己而牺牲别人。那么到头来命运之神就会让他们成为自我的祭品。要知道,即使是再精于为自己谋算的人,也不可能捆缚住命运之神的翅膀!

聪明在自私者那里,是极其卑劣的。

迅速其实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因为时间是衡量工作的标准之一。

做任何一件事情,最重要的莫过于对各个部分作出合理的次序上的安排、分类和挑选,才是有效率的生命,只要那分类不是太精细就可以,因为不善于分配的人,也就永远不能很好地开始工作,而分配过细的人,也就永远不能利落地脱身出来。

年轻时体魄强健,任由自己放纵无度,那么这种透支所带来的损害是一笔到了年老时必须偿还的债务。 

经常保持坦然的心胸,愉快的精神,这是延年益寿的秘诀之一。人尤其应当克服嫉妒、暴躁以及焦虑、抑郁、怒气、苦闷、烦躁等情绪。人的心中应当充盈着希望、信心、愉快,欢笑是人生的良药,但也不要欢乐过度。要多欣赏美好的景物,研究和思考一些对身心有益的学问--如阅读历史、格言或是观察自然。

猜疑的根源就在于对事物缺乏清醒的认识,所以多了解情况是解除疑心最有效的办法。 

人们在谈话中更欣赏那些能够自圆其说的趣言妙语,而不会去注重那些能够辨明真伪的判断能力,好像是他的语言应该比他的思想更值得赞赏。还有一些人熟谙一些老生常谈,并且善于就此高谈阔论而少有发挥,这种贫乏的言辞多半都是单调沉闷的,而且一旦被别人察觉会显得荒唐可笑。而那些善于辞令的人,他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在任何场合都提起话题,缓和话锋并适时地转移话题,这种人其实就是谈话的指挥。

一个人如果能够不间断地做一篇精彩的演说,但却不善于应对,那表明他反应迟钝,而如果善于应对或者附言,但却不能够进行长久的精彩演说,则说明他的思维浅薄而无力。 

野心就像体内的胆汁一样,如果一旦被堵塞,而不能畅通的话,它就会被烤焦,并且会因而成为带有毒性的体液。

一个人想在一群有非凡才干的人中间出人头地,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但是它对社会却是有益的。然而,那种试图把别人当作零,而把自己当作领头的唯一数字的人,将会对整个时代造成极大的危害。 

人的性格可以影响人的思维,而人的言论又多取决于他的知识和思想,但行为却多取决于他们长期养成的习惯。

年轻人也可能老成持重,只要他没有虚度光阴,然而这种少年老成的人毕竟是很少见的。

天性往往会被掩盖起来,有时可能会被压倒,但很少会被消灭掉。压抑天性,反而会使天性表现得更加强烈;教诲和交谈,可以消除天性带来的烦恼;但是习惯,却可以改变和制伏天性。凡是希望战胜自己天性的人,不要为自己定下过大或过小的任务,因为目标过大会使他因为经常失败而沮丧,而过小的目标尽管可以使他经常获得成功,但取得的进步却很小。

读书学习是为了获得享受,培养斯文的气质,培养发展的才干。它所获得的享受,主要是表现在独处的时候;斯文的气质,主要是表现在谈吐上;所发展的才干,主要表现在处理事情的决断上。因为,经验丰富的人固然能做事,也许还能洞察细枝末节,但统领全局和运筹帷幄上的才干,则只是出自那些博学的人士。

    读书速度慢会让人变得懒散,为装门面而读书是自欺欺人,做事照搬书本则是书呆子。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经验却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就像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就好比修剪移栽。学问虽然能够指引方向,但却往往会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以为是的人蔑视知识,淳朴善良的人崇拜知识,而聪明机智的人则使用知识,这是因为,知识并不能教人怎样使用知识,对知识的使用,其实是一种来自知识而又高于知识的智慧,是一种通过观察而获得的智慧。

    读书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提出相反意见和进行驳斥,也不是要完全相信书中的内容,将其视为真理,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资,而是为了在心中进行衡量和斟酌。

    读书既不能吹毛求疵,也不能轻信尽信,更不能为了猎取谈话资料而断章取义,而应该是为了省察和思想。对于书应该有选择地阅读,有些书应该粗略地读,少量的书是应该细读和精读的。也就是说,有些书只要阅读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有些书是需要通读的,但也不必过于用心,对少量书是需要精读的,而且是认真细致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人代读,再由人做出摘要来读就可以了,但这种阅读方法只限于阅读那些次要的和二流的书籍,否则,读摘要就和喝蒸馏的水一样索然无味。

    读书使人变得充实,讨论使人变得机敏,写作则能够使人变得精确。

    因此,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才,那么他就必须是很狡黠的,那样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非常强而且可靠。如果一个人喜欢在孤独中探索,那么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敏锐。

    阅读历史可以使人变得明智,阅读诗歌使人变得聪慧,学习数学使人学会精密,物理学则会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则又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种种缺陷,也可以通过求知来得到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以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

    同样的道理,一个思维不能够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的人,他可以研习形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细琐的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则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得到改善。

只有那些内在品格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就像没有衬托背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受到珍爱一样。 

赞扬是对美德的反映,但又好像是由玻璃或者其他物体反射出来的影像一样。

喜欢自吹自擂的人是聪明人轻蔑的对象,是愚蠢人的羡慕对象,是食客的偶像,也是他们自己大话的奴隶。

有些人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追逐名誉,虽然他们常常被公众挂在嘴边,但却很少赢得人们的发自内心崇敬。而另一方面,有些人在展示他的美德时总是会有所遮掩,所以舆论往往都低估了他们的价值。 

你们如果发脾气,那么不要因为这脾气而犯罪,也不可生一整天的气。

愤怒在程度上和时间上必须都有个限度和受到必要的限制。

世界著名散文有哪些?

1、《培根人生论》

《培根人生论》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的散文集,《培根人生论》又称《培根随笔》,在英国首版后,即以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欢迎,多次再版重印,历四百多年而未衰,被译为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字。

2000年还被美国公众评选为最受喜爱的十本著作之一。它与《蒙田随笔》、《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2、《蒙田随笔》

《蒙田随笔》是法国人文主义作家米歇尔·蒙田创作的随笔散文集,于1580-1587年分三卷在法国先后出版。

该作内容包罗万象,融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于一体,是16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

蒙田以智者的眼光,在作品中考察大千世界的众生相,反思探索人与人生,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批判教会和封建制度,主张打破古典权威,充满了人性自由、科学知识的人文思想。

3、《思想录》

《思想录》是17世纪法国数理科学家、思想家布莱兹·帕斯卡尔创作的哲理散文集,首次出版于1670年。

全书集中反映了帕斯卡尔的神学和哲学思想。作家继承了理性主义的传统,对于人性、人生、社会、哲学和宗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在此书中以一种浪漫思维的方式来谈问题,处处闪现思想的火花,更有许多提问和警句发人深省。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该散文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5、《背影》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六本文学随笔 你不应该错过

1、皮囊

2、浮生六记

3、自在独行:贾平凹的独行世界

4、湘行散记

5、瓦尔登湖

6、活着

名人作品随笔摘抄

名人名家平时都是怎么写 随笔 的?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名人作品随笔,希望你有所收获。

名人作品随笔篇一:张小娴把烦恼留给自己

世事有时是这样的:我们爱的是一个人;我们跟他无所不谈的,又是另外一个人。我们没有爱上那个无所不谈的人,却也不会和自己爱的人无所不谈。 两个人相爱的时候,你巴不得什么都对他说。后来,你发现有些事情可以说,有些不可以,因为他有时候会嫉妒,会担心,有时候,又要向他解释。有时候,大家的一件不一样,甚至会吵起来。 跟他之间有什么小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当热也只能向好朋友倾诉。告诉他,说不定又会吵架。 两个人能够成为情人是爱上了对方,也想和对方同床共寝。两个人不必完全相像,对方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倾诉对象。 能够和一个异性成为知己,因为对方是最好倾诉对象。你不用担心他会嫉妒,也不会跟他因为意见不合而吵架。你欣赏他的分析能力,他也乐于听你的意见。可是,你们不会有一种想和对方同床共寝的欲望。 知己和情人,就是有那一点点的分别。自私点说,就是我们会把问题和烦恼留给知己,把时间和温暖留给情人。情人是用来疼我和陪我的,知己是用来鼓励我和听我诉苦的。情人是生活的伴侣,知己是遥远一点的。有了那一点点的距离,反而能够无所不谈。

名人作品随笔篇二:丰子恺行路易

古人有“行路难”这句老话。但在今日的新中国,这句话已经失却时效。今日在中国是“行路易”的时代了。有事为证:我久不乘电车了。前几天我出门买物,到站上等电车。我看见电车将要到站,无意识地全身紧张起来,这是解放前长年的习惯所使然:一则因为人都争先恐后,攀登要敏捷,不然吃售票员或别人的骂;二则耽心着车中无座位,必须捷足先登,拼命争龋然而我的无意识的紧张是徒劳的:车子一

停下,售票员先喊:“让老先生先上车!”他就伸手拉着我的左臂。接着站台上有一个乘客扶着我的右臂,一迎一送,我毫不费力地上了电车,犹如乘升降机一般。

车厢里不能说很挤,但也已经没有座位,并且有四五个人站关。我一上车,同时有两三个人站起来让位,招呼我去坐。我正在犹豫的时候,离开我最近的一个青年乘客敏捷地站起身来,说“这里近便”,就硬拉我坐下了。接着有一个女青年乘客拿着一把摺叠扇默默地送交我。原来这是我的扇子,插在衣袋里,上车时掉落在站上,她拾了来送还我的。

过了几站,下车的人多了,车厢里空起来。售票员拿出些连环画小册子来,向人推荐。我也接了一册。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壮年男乘客笑着向他婉谢,说:“我有些头晕,不想看书。”卖票员眉头一皱,伸手向袋袋里摸出一匣万金油来,说:“阿要塌点万金油?”乘客感谢地接受了。这时候我发生一种感觉:觉得我好像不是在乘电车,而是在作客,或者坐在家里。

我下车后,走到国际书店去买了一大包书。我提了这包书走到第一百货商店,上楼去买了两瓶酒和两瓶桔子露。我一只手挟了一大包洋装书,一只手提了四瓶酒和露,从扶梯上走下去的时候,觉得负担相当重;那根拐杖不能扶我,反而吊住我的手臂。要我负担它了。忽然一个穿人民装的青年走近我来,说:“老伯伯,我帮你拿,送你上车。”就抢了我两只手里的两件重东西,和我并肩走下扶梯去。我想夺回一

件,但他一定不肯,说:“我们年青人不在乎。”我拄着拐杖和他一同走到了商店门口,想雇三轮车。可是门口没有车子,须得跑一段路,到横路口的停车处去雇。我不好意思再让他送,伸手想夺回两件东西,说:“走平路我自己拿得动。”但他又一定不肯,把东西藏在身后,不让我夺。我只得由他护送,一直护送我上三轮车。到了家门口,三轮车的驾驶员又替我拿了这两件重东西,送到我家里,放在桌子上。

我坐在三轮车里的时候,抚今思昔,觉得这真是“行路易”的时代了!我多么幸福!同时我又回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一件小事:那时我住在东京,有一个夏天的傍晚,和五六

个朋友出门去散步乘凉。正在迎着海风逍遥倘徉的时候,横弄里走出一个老太婆来,她搬着一大块棕棚之类的重东西,气喘地走在我们后面。忽然她向我们的队伍里喊:“你们哪一位替我搬一搬,好不好?”我们都是带了轻松愉快的心情出来乘凉散步的,不愿意搬重东西,大家婉谢她,快步向前,避开了她。……当时我曾经把这件事写成一篇随笔(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缘缘堂随笔》第5页《东京某晚的事》)。这篇随笔的末了说我每次回想起这件事,总觉得很有意味。我从来不曾从素不相识的路人受到这样唐突的要求。那老太婆的话,似乎应该用在家庭里或学校里,决不是在路上可以听到的。这是关系深切而亲爱的小团体中的人们之间所有的话,不适用于“社会”或“世界”的大团体中的所谓“陌路人”之间。这老太婆误把陌路当作家庭了。

这老太婆原是悖事的,唐突的。然而我却在想像:假如真能像这老太婆所希望、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这亲爱、互助,老太婆就并不悖事,并不唐突了。这是多么可憧憬的世界。

这篇随笔是1925年写的,即三十三年前写的。我今天出门乘车买物所经历的,正是当时我所憧憬的那个世界里的状态。想不到我当时在外国所梦想的世界,会在三十三年后的新中国实现。这真是多么可庆喜而光荣的事啊!

1958年6月于上海作

224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