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语录

5U文学网 > 语录 > 晚安语录 > 文言实词积累,高考文言实词积累

文言实词积累,高考文言实词积累

| admin

如何积累文言实词

旧话说:“之乎者也矣焉哉,学会了便是秀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文言文,只要学会虚词便可以过关了。现在有些同志也认为,文言词汇大部分被现代汉语继承下来了,所以学习文言文,重点是文言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但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深深感到,文言文的实词非常重要,特别是初学者,不积累一定的词汇,不能确切地掌握词义,就谈不到阅读和翻译文言文。如《为学》中有这样一句话:“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这里的“恃”字是仗恃、依靠的意思。这个词的词义掌握了,前后文的意思就可以贯下来。很清楚,这句话的关键是实词,而不是那些“而”、“也”、“其”、“者”之类。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窃计欲亡走燕”一句,没有一个虚词,但是如果不掌握“窃”的用法,不了解“亡”和“走”的词义,就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一些成语如“虚怀若谷”、“矫枉过正”等,并无一字虚词,但也并非一看就懂。所以说,学习文言文,应当注意虚词、句式, 但也必须注意实词,多做一些实词方面的练 习,以逐步积累词汇。

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 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

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 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 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两者相抵)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方,值)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阻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时候)

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

19、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道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取道)

治世之道(方法)

背道而妄行(道义)

道不同,不相与谋(志向)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说)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道理)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道路)

20、得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收获)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与“无”一起,表示“莫非”、“岂不是”)

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五》(能够、可以)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六》(能够)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必须)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六》(适宜、得当)

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积累

1. 【常用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词义整理实词136个虚词15个】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2. 文言文常用重要实词虚词归纳及其词条用法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

3. 常用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词义整理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实词/f?kz=173169802

18个文言虚词

4. 文言文常用重要实词虚词归纳及其词条用法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而 连词 关系 例句 译 并列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又 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且、并且 承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指南录〉后序》 就、接着,或不译 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但是、却 假设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如果、假如 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连接状语,可不译 因果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所以 目的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表目的,来 代词,通“尔”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你的 通“如” 军惊如坏都舍。《察今》 好像,如同 复音虚词 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限止语气,罢了 而后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才,方才 而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反问语气,进一步意思 既而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不久,一会儿 2.何 疑问代词 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前置,哪里、什么 作定语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什么 作谓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什么原因、为什么 疑问副词 句首、动词前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为什么、怎么 形容词前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复音虚词 何如/奈何 /若何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怎么样、什么样 何以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以何,拿什么,凭什么 无何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织》 不久、没多久 何乃 阿母谓府史: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怎能 何异(于) 何异以孤羊投群狼? 有什么不同 何则 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

何则,陵迟故也。 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 如…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 将…怎么办呢? 何…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还(做某件事)干什么? 3.乎 语气助词 疑问语气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吗、呢 测度语气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吧 感叹语气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啊、呀 词尾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逍遥游》 ……的样子 介词 相当于“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对、对于、比、向、跟 4.乃 副词 顺承紧接 刿曰:“……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论战》 就、这才 逆转相背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却、竟、反而、才 范围限制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才、仅 确认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是、就是 代词 第二人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你的 指示代词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这样 复音虚词 无乃 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 府史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就这样 5.其 代词 第三人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他(们) 第一人称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远指代词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那 近指代词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这,这个,这些 指示代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其中的 副词 推测语气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或许,可能,大概 反诘 其孰能讥之乎?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难道,怎么 婉商 吾其还也。

《肴之战》 汝其勿悲。《与妻书》 还是 期望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可要 连词 表选择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是……还是…… 假设关系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如果 复音虚词 何其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 6.且 连词 并列 河水清且浅。

《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又、并 递进 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而且、况且 让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尚且 转折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门宴》 然而、可 副词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将、将要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暂且、姑且 复音虚词 且夫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地,自若也。

况且,再说 且如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就像 7. .若 代词 第二人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你、你们、你的 指示代词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 这、这样、如此 连词 表假设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如果、假设 表选择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或,或者 动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像、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得上、及、如 复音虚词 若夫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段头,要说那,像那 若定 指挥若定。

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若何 以闲敝邑,若何? 怎么样 若干 车后若干递送夫。 几许,多少 若辈/若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这些人) 若…何 寇深矣,若之何?(对待…怎么样,。

5. 求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18个高考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高中文言虚词、初中文言虚词、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出处/wenyanxuci/文言实词定义: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虚词。

现在 把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 词和拟声词六类。

(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6. 初中常用文言文实词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

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 分两种情况: 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7. 500个常用文言实词用法

先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

文言文学习怎么积累实词和虚词?

采用卡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采用卡片积累文言词语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张“老老实实地读点书”。他十分重视做卡片,边读书,边做卡片。这成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好习惯。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下面介绍一些做卡片的方法:

第一,卡片纸。可以到文具店购买,也可以用硬实一些的纸自己制作,卡片相当于32开纸的二分之一,裁好后按照自己平日书写字的大小画上横格,上方留有1厘米的天头。第一行注明题目、类别等项目。例如:

题目 项目

第二,确立积累的内容分类。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实词一般可以分类为: 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词类活用、通假字。 虚词可以单个积累,例如: 之、以、其、于„„

第三,整理抄录。按照分类的项目,从学习过的文言文中整理抄录,制作卡片。例如:

题目 文言实词 项目 一词多义

1、看见,发现,引申为认识。

①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2、谒见,拜见,探望,遇见,接见,召见。 ① 见楚王,王曰„„(《晏子使楚》)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一张卡片只抄录一个实词。留下空白等日后再学新的义项时进行补充。例如“见”,今后还要学到的义项有:① 见解,见识。② 表示被动。(用作虚词)③ 表示对自己怎么样。随学随补充,这种方便是用本子积累所不能相比的。

为了补充新的例句,也可以在每个义项的例句之后留出空行。如上面的卡片。 第四,分类存放。

准备卡片盒。到文具店购买一个卡片盒,或者找一个废弃的合适的包装盒。 制作目录卡片。目录卡片的上沿要比普通卡片多出一片,书写题目。如图所示:

实词

题目 项目

把相同类型的卡片放在一起,目录卡片作为同类卡片的第一张,放在卡片盒子里,便于翻检。

初中考试常用文言文实词

1. 初中常用文言文实词虚词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⑹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而已)罢了。

「而后」才,方才.「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何 ⑴什么。 ⑵怎么样. 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 ⑹怎么。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何如」怎么样,怎样。「何消」哪用得着。「何若」如何。怎样。「何尝」并非.「何为」 ⑴什么是。⑵怎么会? ⑶作什么。「何意」 ⑴什么意思。 ⑵岂料,哪里料到。「何由」 ⑴如何。 ⑵什么原因。 ⑶从什么地方。「何乃」怎么能。 「何得」怎么能。「何加」有什么益处。 「何曾」有什么益处。「何其」多么。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⑸同“于”。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乃 ⑴于是,就。 ⑵才,这才。 ⑶却。 ⑷是,就是,原来是 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 ⑽这样。[11]你,你的。 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且 ⑴暂且,姑且。 ⑵将,将要。 ⑶而且,并且。 ⑷况且,再说。 ⑸尚且,还。 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 ⑺同“夫”,句首助词。 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⑽还有,那末。「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且如」就像。若 ⑴如果,假如。 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 ⑷此,如此,这样。 ⑸至于。 「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所 ⑴处所,地方。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爱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2. 初中语文14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示例

初中文言文实词用法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19:14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 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 情记趣》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 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 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 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 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 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 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 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 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 68、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 6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 (同上) 7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是这样)(同上) 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上)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忙碌的样子)(有时)《短文两篇.山市》 78、又间令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同上)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依据,按照,顺着) (规律,此处指马的习性、特征)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83、攒蹙累积(重叠)(同上)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0、麦田浅 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同上)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

3. 初中文言文100个常用词是什么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 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 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 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 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 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 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 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 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 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 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 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 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 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 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 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 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 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 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 或感 *** 彩不同。

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 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 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 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 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 等。

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 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 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

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

4. 中考文言实词有那些

这个多了1、故:温故而知新(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公问其故( )2、或: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3、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 )4、遗:以光先帝遗德(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加:而山不加增(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弗敢加也( )6、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孰视之( )7、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又何间焉(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8、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必先苦其心志( )9、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10、市:愿为市鞍马( ) 东市买骏马( )11、备:前人之述备矣( ) 一时齐发从妙必备( )12、鄙:肉食者鄙(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蜀之鄙有二僧( )13、策: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14、道:策之不以其道( ) 不足为外人道也( )15、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 野芳发而幽香( ) 发闾左谪戍渔阳( ) 一时齐发众妙必备( )16、奉: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奉命于危难之间(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固: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8、意:意少舒( ) 意暇甚(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醉翁之意不在酒( )19、引:下车引之( ) 丁壮者引弦而战( ) 引喻失义( )20、曾: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曾益其所不能( ) 曾不盈寸( )21、至:寡助之至( ) 僧富者不能至( ) 礼逾至( )22、亡:今亡亦死( ) 暮而果大亡其财( ) 且秦灭韩亡魏( )23、信:愿陛下亲之信之( ) 弗敢加也,必以信( ) 欲信大义于天下( )24、许:杂然相许( ) 时人莫许之( ) 高可二黍许( ) 曳屋许许声( )25、文:皆披发文身(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舍其文轩( )26、期:陈太丘与友期( ) 期在必醉( ) 度已失期( )27、去:一狼径去( ) 日始出时去人近( )28、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 ) 所以动心忍性(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9、属:良田美池桑竹宇宙之属( ) 属引凄异(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召令徒属( )30、临:执策而临之( ) 临溪而渔(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1、强:赏赐百千强( )项为之强( )余强饮三大白( )以弱为强者( )32、且: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33、绝: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 )佛印绝类弥勒( )34、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借第令毋斩( )愿借子杀之( )35、将:出郭相扶将( )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公将战( )36、见:胡不见我于王( ) 曹刿请见( ) 子墨子见王( ) 路转溪头忽见( )37、顾:元方入门不顾(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8、归:吾谁与归(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9、拂: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40、过:以其境过清( ) 人恒过,然后能改( ) 及鲁肃过浔阳( )41、当:当奖率三军( ) 今当远离( ) 木兰当户织( )42、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 伐无道( ) 策之不以其道( ) 不足为外人道也( )43、得:二者不可得兼( ) 故不为苟得( )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4、辞:未尝稍降辞色( ) 蒙辞以军中多务( )45、诚:诚如是(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帝感其诚( )46、比:比至陈( ) 每自比于管仲( ) 其两膝相比者( )47、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 衣食所安( )48、恶:恶能无纪( ) 所恶有甚于死者( )49、称:不能称前时之闻( ) 先帝称之曰能( )50、夫:夫环而攻之( ) 夫齁声起( ) 荷担者三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 )。

5. 中考文言文点击的150实词表

1 比 ①并列,靠近 ②比较,相比 2 鄙 鄙陋,目光短浅 3 兵 ①兵器,武器 ②兵士,军队 4 病 ①疾病,生病 ②疲劳,困苦不堪 5 察 观察,明察,识别 6 彻 穿透 7 乘 ①坐,驾(战车) ②趁着,引申为“冒着” 8 从 ①跟从,跟随 ②顺从,听从 9 当 ①对着,面对 ②在,正在 ③当前 ④占着,把着 ⑤应当 ⑥(dàng)相抵,当作 10道 ①路,途 ②思想,道理,主张 ③说,谈论 11得 ①得到,获得,找到 (知道,了解)(看到) ②得当,合适 ③能够,可以 12定 ①安定,稳定 ②平定 13伐 ①砍伐 ②进攻,征伐 14犯 ①侵犯 ②触犯,冒犯 ③冒着 15方 ①方形 ②方圆,周围 ③地域,区域 16负 背,以背载物 17赋 ①征收,敛取 ②赋税 18覆 ①覆盖 ②颠覆,灭亡 19更 更换 20故 ①缘故,原因 ②故意,特意21顾 ①看望,拜访 ②回头看 22观 ①看,观赏 ②观察,考察 23归 ①返回,归来 ②归还 24好(hào)喜欢,喜好 25号 ①(háo)大叫,呼啸 ②(háo)大声哭 26还 ①返回 ②同“旋”,回转,掉转 27惠 恩惠,给人以好处 28及 ①赶得上 ②至,到 ③趁着,等到……时 29极 极点,尽头 30计 ①计算,计量 ②统计,汇总 31加 超过,虚夸,以少报多 32假 借,借来 33间 ①间隙,中间,期间 ②(jiàn)隔开,间断 ③(jiàn)参与 34简 挑选,选择 35见 ①看见 ②往见,拜见,参见 36节 气节 37竭 ①竭尽,尽力做某事 ②枯竭,完 38尽 完,没有了 (过完) (毫无保留) 39进 ①向前,前进,上进 ②进献,献上 40居 ①居住 ②处于 ③停留 ④在时间词前,过了 ⑤相处41举 ①提拔,举荐 ②发动 ③全 42具 ①具备,具有 ②详细 43俱 在一起,一起 44聚 征集 45苦 愁苦,被某事物所苦 46类 类似,相象 47良 ①精良,美好 ②贤善,贤良 48临 ①面对,对着 ②靠近 ③正当,将要 49虑 ①思想,心思 ②顾虑,担心 50论 ①议论,述说 ②学说,观点,论断 ③判定,定罪51漫 ①满,弥漫 ②不可辨认 52灭 ①暗,看不见 ②灭亡,消灭 53名 ①名称,名字 ②有名气,著名 54明 ①明亮,光明 ②照亮 ③明智,贤明 55命 ①命令 ②指派,差遣;吩咐 ③使命 56谋 ①咨询,谋议,考虑 ②商量,谋划,出主意 57难 ①不容易 ②(nàn)灾难,祸殃 58平 ①平坦,无凹凸 ②铲平,削平 ③公正,公平 59戚 悲伤,忧伤 60启 开,打开61奇 ①奇特,特别 ②(jī)零数,余数 62强 ①壮健,强盛,强大 ②(qiǎng)勉强 63清 ①凄清,冷清 ②清爽 64请 请求,请允许(我) 65穷 极,尽,(走)完 66秋 日子,时期 67求 ①寻找,寻求 ②要求,谋求 68取 ①拿 ②索取 ③获得,开出 69去 ①离开 ②除掉,去掉 ③损失,失去 70全 ①完整 ②保全71任 ①责任,职责 ②任用,委任 72入 ①进入,与“出”相对 ②交纳,进献 ③收入,收进 73塞 ①(sāi)充满,塞满 ②(sè)阻塞,堵塞 74善 ①好,好的,善良的 ②善于,擅长 75少 ①数量小,不多 ②(shào)年幼,年轻 76舍 ①放弃,离开 ②(shè)房屋,住宅 77身 自己,身体,生命 78生 ①草木生长,长出 ②使……活 ③生活,生计 ④对读书人的称呼 79胜 ①超过,胜过 ②忍得住,能承受 80师 军队 81施 ①施行,实施 ②设置,安放 82实 诚实,真实 83食 ①吃 ②食物 ③同“饲”,给吃,供养 84使 ①命令,派遣 ②出使 ③致使,让 85属 ①类,类属,一类 ②同“嘱”,嘱托 86说 ①说,讲,告诉 ②同“悦”,喜悦,高兴 ③古代的一种文体 87素 白色的88汤 ①热水,开水 ②同“烫”,用热水焐 ③(shāng)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9通 ①达,到达 ②通过,畅通 90痛 悲痛 91亡 ①灭亡,消亡 ②使……遭到灭亡 92望 ①远看 ②对着 93为 ①替 ②做,作(雕刻)(写)③任,担任,充当 ④变为,成为 ⑤当作,作为,认为 ⑥是 94徙 迁移 95狭 窄,不宽阔 96鲜 鲜艳 97向 以前,原来 98效 ①见效,奏效,有成效 ②任务,重任 99信 ①言语真实,诚实 ②信用,守信用 ③相信,信任 100兴①(xīng)起,兴起 ②(xīng)兴盛,复兴101行①行走 ②做,实行,从事 ③品行 ④(háng)(军队)行列 102形①身体 ②形状,样子 ③表露,表现 103修①整治,修理,修建 ②长 104徐 缓慢,缓缓 105许①同意,答应,允许 ②表约数,上下,光景 106寻①找寻,寻求 ②顷刻,不久 107业①事业,功业 ②职业 108遗①遗留 ②(wèi)给予,赠送 109夷 平坦 110贻 赠送,送给111异①不同 ②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③其他的,别的 ④诧异 112易①变换 ②换,交换 113诣 往,到……去(见) 114益①增多,增加 ②益处,好处,得益 115阴 山之北,水之南 116引 引用 117应①理睬,响应 ②答应,回答 118盈①满 ②充足,增长 119游①游水,在水中浮行 ②出游,游览 120余①我,我的 ②遗留,剩下(的)③其他,此外 ④整数后表不定余数121语 说话,谈论 122缘 沿着 123远①遥远,空间距离大 ②久远,指时间漫长 ③深奥,深远 ④不接近,疏远 124云①说 ②如此,这样(常与“尔”连用) ③云朵(“云”的简体字) 125阅①看,观览 ②经过,经历 126责 责备,责罚 127章①印章 ②花纹 128知 知道,懂得 129止①停止,停留 ②阻止,劝阻 130治 惩治,治罪131致 取得,得到 132质 质地,本体 133众①众人 ②多,众多 134专①专一,专心 ②独有,独占 135走 跑,逃跑 136。

6. 求中考文言文必考150个常用加点字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150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

综合上海目前正在使用的三套教材,笔者觉得下列实词值得大家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给予足够的重视: 岸、卑、比、鄙、兵、病、薄、踣、步、察、尝、朝、彻、乘、驰、从、错、达、旦、当、道、得、定、毒、恶、伐、犯、方、菲、奉、负、赋、覆、更、故、顾、固、观、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

218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