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

5U文学网 > 实用文 > 教学资料 > 教学随笔 >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反思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反思

| 发昌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说起随笔,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随着教育的普及,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变得更加规范化。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反思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反思篇1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孩子们没完没了的“打小报告”现象,不能不动一番脑筋。既不能小题大做,又不能不管不问,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每一次都当成有利的教育时机,教会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不,小津含又来报告了:“老师,馨馨碰着我了!”“馨馨碰着你有什么要紧的,”我笑着说:“她可能是不小心的,你应该原谅她。以后啊,别人不小心给你添了麻烦,你要谅解人家;你给别人添了麻烦,笑着说声对不起,别人也会原谅你。以后再有这类事,不要动不动报告老师了,好吗?”小津含闪着大眼睛听着我轻描淡写的一番话,似有所悟地回去了。小涵涵又来报告了:“老师,我的小刀没了,可能是昊昊给我偷去了。”我严肃地说:“涵涵,你说昊昊偷了你的小刀,有证据吗?你看见了?”“没——没有”。“就是了。不了解情况怎么就乱说呢!这可不行!遇到这种事,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丢了,或是忘在家里了,或者,你应该耐心问一问小朋友们,是谁拿去用了,或者谁跟你开玩笑,藏起来了。就是昊昊给你拿去了,说不定是跟你闹着玩呢,你说是不是?以后再遇到这类事,要动脑筋自己解决,不要动不动找老师了。”这一位“原告”也欣欣然走了。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很少为鸡毛蒜皮的事纠缠了。他们逢事互相谦让,似乎成熟了很多。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反思篇2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需要爱心,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孩子们更需要爱心,记得一位名人以前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作为幼教老师,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

孩子上幼儿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他从那里开始了真正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对于刚刚脱离父母怀抱的他们来说,幼儿园是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他们期望得到认可、赞赏、同情、关心和爱护,期望得到老师的爱。在那里,我不妨先举一个例子。康康是小班里一个十分聪明能干的小家伙,自我吃饭,自我尿尿,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那种小大人型的,但不知怎样的,最近一个星期己经连续尿了三次床了,问他的妈妈,他在家里最近一段时光从来不尿床。这可怪了,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之后才明白,原先这个小家伙是故意的,他只是不满意老师对他的“不在意”,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在意”,他是想从老师那里得到关心和爱护。这是一颗多么天真而善良的童心啊!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同时也是十分脆弱的,这就需要教师用自我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孩子的心去唤醒、去呵护。多与孩子交谈,多给孩子以爱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心来浇灌和呵护他们。哪怕只是一道温和的目光,也会让其争当“好孩子”,“乖孩子”的信念倍增。

作为幼教老师,最大的过失莫过于对孩子没有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了对孩子的爱。在幼教的日常工作中,爱心的体现无所不在。帮忙孩子系好带子、穿好衣服、盖好被子是爱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是爱心……爱心是重要的,有了爱心,我们就会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把这种博大而宽宏的爱心不断地转换成日常保教活动的耐心,职责心。从有利于孩子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不断加强自身幼教专业素质的提高,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活动计划,让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请不要吝惜我们的爱心,让我们在幼教岗位上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不断茁壮成长。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反思篇3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

游戏都有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游戏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能够在孩子选取了“这天玩什么”后,再来问问:“你们想怎样来玩这个游戏呢?”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当一个游戏提出多种玩法时,我们能够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玩是最好的”。

例如:玩“瓶瓶罐罐总动员”时,幼儿提出了很多种玩的方法,有的能够一个一个套在一齐,幼儿能够把它们一个搭起来等不同玩法。”透过实践,孩子们提出的规则要求没办法完成或是很难完成时,我们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又会得出另一个结论——“这样玩是不行的!”。实例证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选取了行为方式,才能真实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发展水平,毫无拘束的表露他们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他们头脑中所想到的一切。

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取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主角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用心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反思篇4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发现有几个孩子会走神,或者做出令人烦恼的事。此时,老师如果停下教学来进行教育,这不仅仅打断了孩子们的思路,而且效果不必须很理想。但如果老师能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程的状况下,用表情、体态语等非言语手段给予用心的提示,则效果会事半功倍。这时的你,该如何选取呢?

在一次语言教学活动中,本来教室里只听到我讲故事声音,突然有一位小朋友“啊—嚏!”重重地打了一声喷嚏,这时全班孩子开始不约而同地大笑起来。于是我拍了几下手示意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但孩子们似乎没有停止笑声的意思,声音十分得吵,甚至有两位孩子已经趴到了地上。我下意识地将一只手盖在了自己的耳朵上,顿时孩子们也开始模仿起我的动作,我立刻伸出食指放在嘴边,冲他们眨眨眼。啊呀,教室里一下子静悄悄的。我拍拍手,然后又拍拍腿,大家个个坐得端端正正。于是我伸出大拇指表扬他们,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中顺利地开展完我的教学活动。

由于每位孩子的个性、兴趣爱好都不同,对于小班孩子来讲,他们处于好奇心萌发阶段,喜欢模仿成人的动作与神态。在平时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现象随即做出各种反应。

在这件事件中,我巧妙利用非言语交际手段,调动了孩子们的用心情绪。对于这种方法,我们还能够将其运用到平时生活教育中。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发现极个别孩子不认真听讲,能够走过去轻轻地摸摸他的头;当孩子们在玩玩具时,发生争执或者乱扔玩具,能够皱皱眉头表示不满或者摇摇手阻止他们;当发现孩子们大吵大闹时,能够带领他们学习小猫等动作,学会轻轻说话。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并能正确地领会其中的暗示,自觉、愉快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孩子们还很小,为了让他们愉快地理解老师的教育,同时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要做的还有许多……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反思篇5

这天上午我组织幼儿上了一节游戏课,“抢椅子”的游戏,在游戏中我讲解了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在第一轮“抢椅子”游戏戏中,我请了十个小朋友为一组。游戏中每一个幼儿的个性都充分的反应了出来。第一次铃声停后李子玉被淘汰了,之后第二次第三次,但是在第五次问题来了铃声停后李俊瑶和崔新坤同时抢到了一把椅子。这时他们两个又同时站起来让座了最后李俊瑶留下来。

出乎我意料的是,前天两位为了一个玩具差点吵起来。这是怎样啦?事后我问崔新坤这天怎样不争了呢。他的回答好让我欣慰。老师你不是说小朋友间要互相帮忙、互相谦让。是的,我们在平时活动中就是让幼儿懂得大家在一齐关心、爱护、帮忙谦让,世界才是七彩的,生活是完美的,丰富多彩。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反思篇6

这天区角活动,孩子们选取自己喜欢的区域,只见平时不太喜欢画画的雨桐居然选取了画画,好奇心驱使我走到了他身边,只见他正用红色的蜡笔画着一个个封闭的圆,边画边说道:“这是小鱼吹出来的泡泡。”看见我立刻请求道:“老师,你能帮我画一条小鱼吗?”我赶紧说道:“好啊。”我就在他画的一个个泡泡旁边画了一条小鱼儿。他看着画好的小鱼:“老师,我还要许多泡泡和水里的小草呢。”我鼓励道:“雨桐,你这天真棒!”他高兴地点点头又开始画了起来。我真为雨桐这天的表现高兴。转身去别的区域观察。等我再次回来看雨桐时,傻眼了,只见那张画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纵横交错的黑线条涂满了整张纸,刚才的画面全给弄坏了,我有点生气地问道:“你怎样画成这样啊?”他轻轻地说道:“大风来了,下起了大雨,鱼儿都沉到海底看不见了。”我听了赶紧说:“原先是这样啊,老师错怪你了。”

雨桐的画虽然看起来不是很好,能够说是很乱,但作为小班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在画面中也表现出了情感,发挥了想象力。因此,无论画成什么样貌,都不失为一幅好画,老师不应去责备,而应去观察了解。幸亏老师能及时发现问题了解状况,才使得还幼小的心灵没被伤害。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反思篇7

俊俊在班里是一个性格孤僻的孩子,入园后他总是不愿与老师交流,不愿意与小朋友在一齐,宁愿一个人缩在墙角,拒绝参加一些游戏活动,总以审视的眼光来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时还采取抵触情绪,不愿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而且自尊心很强!他每次小便总是害羞不愿与老师讲。我们对他采取了很多的办法,但是效果不是很大,他还是很孤僻。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老师又是孩子的领路人和心目中的权威。渐渐地蔓延、扩散,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病态心理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危害终身。

帮忙孩子们消除自卑感,父母和教师要注意不要轻率地随意贬低他们的潜力或品质,以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给予褒扬和鼓励。孩子自己也要有“我能行”的一种信念,恰到好处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种自信。

20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