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销活动

5U文学网 > 实用文 > 活动方案 > 促销活动 > 黄鹤楼崔颢文学常识,崔颢的黄鹤楼讲的是什么

黄鹤楼崔颢文学常识,崔颢的黄鹤楼讲的是什么

| admin

崔颖黄鹤楼的文学常识.拜托急用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黄鹤楼崔景文学常识

1. 黄鹤楼崔应主要思想

更正:崔颢

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 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2. 崔颢的基础常识 急

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3. 崔颢的基础常识 急

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

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

《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4. 黄鹤楼崔颢写景特点是什么

崔灏《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

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

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

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

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

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 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

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

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

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

“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

)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5. 黄鹤楼的知识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动词,命名。《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述异》之志:即《述异志》.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了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舫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苁:高耸的样子。倚:靠着。河汉:银河。重檐:两层屋檐。翼:古代建筑的飞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形胜:山川胜迹。最:最好的事物。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苁”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苁”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6. 黄鹤楼全诗崔颢的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 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 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 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据说李白登临此楼,也是诗兴盎然,当他发现崔颢的这首诗后,连称“绝妙”,于是写了四名打油诗: 一 拳 捶 碎 黄 鹤 楼, 一 脚 踢 翻 鹦 鹉 洲, 眼 前 有 景 道 不 得, 崔 颢 题 诗 在 上 头. 便搁笔不写 ,后有好事之人据此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座李白“搁笔亭”. 现在黄鹤楼公园内有崔颢的题诗壁,对面即是李白搁笔亭. 李白写下的诗词与黄鹤楼有关的不下五首,其中有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从此,“江城”便成为武汉的美称. 唐代文学家阎伯理在其《黄鹤楼记》中描述“耸构巍峨,上依河汉,下临江流.”可谓:“ 危乎,高哉!”无怪李白以“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诺谓楚人重,诗传谢眺清.沧浪吾有曲,寄语棹歌声.”抒发自己心头的感慨. 黄鹤楼主楼壁画上有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 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也成。

7. 崔景的黄鹤楼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黄鹤楼 / 登黄鹤楼朝代:唐代作者:崔颢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古诗崔颢解析

黄鹤楼古诗崔颢解析如下: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朝代】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内容品鉴: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

【作品简介】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崔颢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作者介绍】

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讲解】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黄鹤楼相伴。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该诗内容为吊古怀乡。登上黄鹤楼后,诗人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遂即兴赋诗,一气呵成。该诗自然清新,又有气势,为历代所推崇。据说,李白登楼看到此诗后,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该诗的出色。

黄鹤楼的得名缘自其位于武昌黄鹤山的地理位置《齐谐志》中有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的传说,《太平寰宇记》引《图经》中又有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的记载。诗人从楼的来历入手,从传说写起,由怀古进入写景,又从中引发乡愁,场面宏大,情思悠长。

前四句围绕楼的得名写起,写此地空有此楼,人和鹤俱远去。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的白云,充满了对此楼变迁的百般感慨。这四句用了散文的写法,一气呵成,没有遵守格律的要求,连用了三次“黄鹤”,但没有丝毫呆滞的感觉。

后四句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他的写作顺序是由远到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 ,接着写进入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最后写楼下近处大江上的烟波。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和前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遵循起了格律,若断实连,气韵一体。尤其是结尾,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苍茫之感。

课文《黄鹤楼》的重要知识点都有哪些?

《黄鹤楼》知识点整理

原文:

州城西南隅(yú),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yī)登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wēi’é),高标巃嵸,上倚(yǐ)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tà)霞敞;坐窥(kuī)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重点词解释:

1、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2、 隅(yú):角落

3、 者:助词,表肯定语气

4、 费讳(yī):

三国蜀汉大将军。

5、 登仙:

成仙。

6、 尝:曾经

7、 驾:乘、骑。

8、 憩:休息

9、 于:在

10、 遂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遂:于是;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11、 列:记载

12、 存:保存

13、 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14、 观:观看

15、 其:代 黄鹤楼

16、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

17、 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18、 巃嵸:高耸的样子

19、 倚:靠着

20、 河汉:银河

21、 临:临近

22、 重檐:两层屋檐

23、 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24、 闼:门

25、 霞敞:高敞

26、 窥:看

27、 井邑:城乡

28、 亦:也

29、 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30、 形胜:山川胜迹

31、 之:的

32、 最:最好的事物

课文翻译:

在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来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记》上。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作者简介

阎伯理,唐代人,生平不详,所属文学时期为隋唐五代文学,代表作品: 《黄鹤楼记》。 被载入《文苑英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十四课《 短文两篇》。

作品赏析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瞭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昉的《述异记》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乘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中心思想

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现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的思想感情和对仙人的仰慕之情。

中考链接

阅读赏析题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现其耸构巍峨,高标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1 黄鹤楼,与湖南__________、江西__________齐名,号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2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时写下千古流传的名诗《黄鹤楼》,你能默写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足,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

4 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最后四句可有可无,甚至有画蛇添足之嫌。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

参考答案:

1 岳阳楼 滕王阁

2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鹦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 事列《神仙》之传,迹有《述异》之志 耸构巍峨,高标

4 C(为了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苏教版七(下)《黄鹤楼》练习精选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黄鹤楼》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yi)_____登仙,尝驾黄鹤

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

(lóng zōng )_______,上(yǐ)___河汉,下临江流;重檐(yì guǎn )_______,四闼霞

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jīng wú_______之最也。

二.解释词义。(19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9分)

(1)州( )城西南隅( )(2)费讳登仙( )(3)尝( )驾( )黄鹤返憩( )于此(4)遂( )以名( )楼。”(5)观其耸构( )巍峨( )(6)高标巃嵸( )(7)上倚( )河汉( )(8)重檐( )翼馆(9)四闼( )霞敞( )(10)坐窥井邑( )(11)亦荆吴形胜( )之最也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一词多义)(7分)

(1)【于】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2)【其】①观其耸构巍峨( )

②坐其中,颓然碧窈( )

(3)【以】①遂以名楼( ) ②以实奇( )③一儿以日初远( ) ④瓜州诸园亭,

俱以假山显( )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4)【隅】①州城西南隅( )②乘隅下垒石( )

(5)【之】①事列《神仙》之传( )②亦荆吴形胜之最( )③主人处处款之( )

3.词类活用。(3分)

(1)遂以名楼(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重檐翼馆( )

三.句子。(11分)

1.翻译下列的句子。(8分)

(1)事例《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译文:

(2)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译文:

(3)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译文:

(4)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译文:

2.说说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3分)

(1)遂以名楼。 ( )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

(3)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

四.阅读理解。(66分)

1.课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代人。黄鹤楼与 、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这篇短文介绍了 的特点,描述了 ,交代了 ,表达了 。(9分)

2.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请默写其中的两首。(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填空。(8分)

(1)《黄鹤楼》一文用了8句对偶句,或铺陈,或夸张,或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句,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极力铺陈黄鹤楼高大雄伟之能事。又如“ ”一组对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3分)

(2)《黄鹤楼》中具体描写黄鹤楼的位置、外观以及登楼所见的句子是: , ,

, ; , , , 。(4分)

(3)《黄鹤楼》中直接赞美黄鹤楼景色的句子是: (1分)

4.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3分)

5.文章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方面的内容?(2分)

答:

6.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7.文章突出说明了黄鹤楼的什么特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说明。(5分)

答:

8.《黄鹤楼》通过多种角度具体描绘了黄鹤楼的雄姿。初读课文后说说你对黄鹤楼总的印象。(2分)

答:

9.作者为什么转引《图经》的话交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2分)

答:

10.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实有虚。请指出文中哪句是写远景?哪句是写近景?(2分)

答:

11.《黄鹤楼》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请结合课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

12.文章是怎样以精练的语言说明黄鹤楼高大雄伟的特点的?(2分)

答:

13.对《黄鹤楼》这篇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是多余的了。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以“仙”字贯穿全文。

14.《黄鹤楼》一文如何做到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的?(2分)

答:

15.崔颢的诗《黄鹤楼》和本文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3分)

答:

16.崔颢的《黄鹤楼》和阎伯理的《黄鹤楼》都以“黄鹤楼”为题,一个是诗,一个是说明文,都谈到了黄鹤楼楼名的来历,试分析引用传说的作用。(2分)

答:

17.《黄鹤楼》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

18.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可见黄鹤楼原是一座军事哨所。如用此记载替换原文中的划线句,你认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语言优美而极具感染力,试赏析“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句。(3分)

答:

20.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之所以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其重要原因不在于其特色,更因为它们身上镌刻着历史文化的印记,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3分)

答:

21.综合实践。(3分)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1)请写出《滕王阁》中“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上句“ ”。

(2)写出《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博大胸怀的名句“

, ”。

(3) 写出崔颢《黄鹤楼》中实写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诗句“ , ”。

【参考答案】

一.祎 巃嵸 倚 翼馆 荆吴

二.1、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嵸:高耸的样子。倚:靠着。河汉:银河。重檐:两层屋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形胜:山川胜迹。 2、(1)在;到。(2)它,指黄鹤楼;它,指水阁。(3)用;因为;认为;凭借;如4)角落;边沿地方。(5)无实义,不译;结构助词,的;我们。

3、(1)名词作动词,命名。(2)副词作名词,最美的地方。(3)古代建筑的飞檐,名词活用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三.1、(1)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2)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3)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4)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1)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黄鹤。(2)判断句,“也”表判断。(3)倒装句尝驾黄鹤返于此憩

四.1、《文苑英华》 阎伯理 唐 岳阳楼、滕王阁 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 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 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 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2、(1)唐代崔颢的《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唐代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答:(1)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巃嵸。/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上倚河汉,下临江流。(2)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3)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4、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5、黄鹤楼的地理位置、黄鹤楼命名的由来、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6、答:这样就给这座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的主旨服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7、答:突出黄楼巍峨高大的特点。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手法。举例略。

8、答:黄鹤楼巍峨高大。“上倚河汉”,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它的高;“俯拍云烟”虽未直言其高,但一座直凌霄高楼已历历在目,神游其间,如临仙境一般。

9、答:黄鹤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瞭望楼。黄鹤楼虽然是一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代任防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名字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的主旨服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10、答:远景:坐窥井邑;近景:俯拍云烟。

11、答:全文不到100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如:楼的得名。有景物,如:“耸构巍峨……俯拍云烟。”有事实,如“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有议论,也有感慨,如:“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2、答:文章短小精悍,重点突出。文章仅仅围绕黄鹤楼高大雄伟的特点进行说明,中间描写楼的建筑,围绕高来写。开头的传说以及结尾由比较而产生的赞语,除了说明其具有神异色彩外,也是为了衬托其高。

13、C

14、答:本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首句先交代地理位置,而尾句概括了黄鹤楼的重要性,做到了前后呼应。

15、答:相同点:都写到和黄鹤楼相关的传说,都写到登楼所见、所感。

不同点:本课重在介绍说明,崔诗重在抒情;本课表达热爱山川和仰慕仙人的思想,崔颢的诗抒发思乡之情。

16、答: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更好地凸现出文章的主旨。

17、答:《黄鹤楼》一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最后又用了长长的中间略加停顿的感叹加反问的句式,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至此。文章戛然而止,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18、不好。用神话传说能给黄鹤楼增添神秘的色彩,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1分),这既为下文伏笔(1分),又表现了本文的主旨(1分)。(共3分。如认为好,答可增添行文的真实性的,最高可得2分)

《黄鹤楼》崔颢文学常识

1. 崔颢的基础常识 急

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

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

《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2. 崔颢的基础常识 急

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3. 【黄鹤楼崔颢的】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悠悠:久远的意思.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乡关:故乡.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白云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4. 黄鹤楼(崔颢)的解释

黄鹤楼诗词首推唐崔颢的《黄鹤楼》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据说李白登临此楼,也是诗兴盎然,当他发现崔颢的这首诗后,连称“绝妙”,于是写了四名打油诗:一 拳 捶 碎 黄 鹤 楼,一 脚 踢 翻 鹦 鹉 洲,眼 前 有 景 道 不 得,崔 颢 题 诗 在 上 头.便搁笔不写 ,后有好事之人据此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座李白“搁笔亭”.现在黄鹤楼公园内有崔颢的题诗壁,对面即是李白搁笔亭.李白写下的诗词与黄鹤楼有关的不下五首,其中有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从此,“江城”便成为武汉的美称.唐代文学家阎伯理在其《黄鹤楼记》中描述“耸构巍峨,上依河汉,下临江流.”可谓:“ 危乎,高哉!”无怪李白以“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诺谓楚人重,诗传谢眺清.沧浪吾有曲,寄语棹歌声.”抒发自己心头的感慨.黄鹤楼主楼壁画上有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 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也成。

5. 文学常识填空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楚辞》。

我国的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

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

《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

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

西游记》

作者:(明)吴承恩

共一百回

《红楼梦》

原名:石头记

作者:(清)曹雪芹

四大吝啬鬼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莫里哀的《悭吝人》中的阿巴贡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果戈理的《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严监生--吴敬梓,《儒林外史》

还有一个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呵呵 完了o(∩_∩)o。

6. 崔颢的《黄鹤楼》的语言特色是什么啊

崔颢《黄鹤楼》的艺术特色崔颢(704?—754),汴州人(今河南开封),唐开元十一年(723)登进士第,天宝中官至司勋员外郎,世称崔司勋.崔颢为人俊才逸发,早年使酒纵博,为诗情致浮艳,时论以为轻薄.但有些反映宫女生活的诗,为她们的贵贱无常而感慨;还有些诗,对豪门权贵有所讥刺,多少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满.后游历山川,从军边塞,诗风转趋雄浑豪宕.用殷璠的话说,就是“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边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河岳英灵集》)”.《黄鹤楼》是崔颢的七律名篇,是“千古擅名”的览胜之作,抒发了作者登临吊古、怀土思乡的心情,颇有豪放不羁的气概.诗的前两联写楼名来历,从神话传说写到现实的感受.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骑鹤远去了,只留下江边的高楼;黄鹤一去,再也不曾飞返,唯有楼外的数片白云,千百年来,总是这样的悠悠漂浮,是等待仙鹤的一朝回归?是沉思人世的沧桑变化?楼无言,云无言,空茫、虚幻,不仅反映了黄鹤楼的古今变化,恐怕更表现了诗人登楼时的寂寞之感.后两联写等楼所见,诗人从视野的远处写来,先写汉水一带,晴空万里,汉阳绿树,历历在目;再写鹦鹉洲上,茅草茂盛,一片碧绿;最后描写长江,暮色苍茫,烟蔼沉沉,诗人触景生情,不由得勾起了淡淡乡愁.然而,诗人所生发的仅仅是一己的乡思旅愁吗?当我们神似诗中“鹦鹉洲”的用典,回溯到那才士不遇、世人欲杀的特殊历史背景时,回溯到那带有终古迷茫色彩的“黄鹤楼”的传说时,答案不言自明.所以,这首诗,当是诗人不遇之作.但由于,生动描绘了长江的明丽景色,所以全诗色彩鲜明,景物如画,格调仍然显得高昂而不颓唐.从诗体上看,虽然是七律,但前四句辘轳相转,一气贯下,叠用拗句,颇得六朝民歌的精髓.超拔迥秀的立意,浑然天成的气象,对诗体的创造性运用,使得本诗成为“黄鹤楼”诗的千古绝唱,也难怪李白登黄鹤楼想题诗歌咏时,见到崔诗,怅然搁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7. 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回,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川,平原。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历历:分明的样子。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乡关:故乡。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8. 《黄鹤楼》崔颢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

在律诗中,这是一首破格之作。诗的前四句一气贯注,跌岩转折,连用三个“黄鹤”、两个“空”字,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三平调煞尾,完全摆脱格式和平仄的拘束,自然流泄,意到笔随,情跃纸上。对于这一七律中的离格奇绝之笔,沈德潜曾称赞它是“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作为律诗,前四句既然破格,后四句就要力求整饬归正。否则,就把七律写成七古了。由于该诗后四句回到格律时文笔也很自然,因此它在整体上仍然给人以大气磅礴、一气呵成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此诗实在是一种创新和突破,所以,人们不仅不以“离格”责之,反而弥觉新颖。

它的尾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运用的对偶句,这句写景的诗句不仅是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色,引出后句,更是有触景生情之说,诗人借景抒情,更加鲜明地突出了他的愁思。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年首就整伤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而最后一句则是直接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点名全诗的主旨,抒发了作者的忧愁心情与思乡,无奈之苦。

(这些一部分是我找的资料,一部分是我自己的理解,都给你了,希望有用!)

22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