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销活动

5U文学网 > 实用文 > 活动方案 > 促销活动 > 翻译成德语的中国文学作品,德语文学作品选读

翻译成德语的中国文学作品,德语文学作品选读

| admin

德语翻译的红楼梦和中文的差别

在德语中,有与汉语存现句几乎完全一致的表达。可汉德“存现”语义的表达在句法形式和语义表现等方面却并非完全一致。《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蕴藏的极高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红楼梦》中存在大量不同形式的存现句,本文站在对比语言学的角度,采用归纳、统计、描写等研究方法,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原著(曹雪芹、高鹗版)中的存现句和德国汉学家Rainer Schwarz翻译的德译本前八十回中表“存现”义句子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一选题对汉德语言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红楼梦》中的存现句进行了穷尽式搜集,借鉴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红楼梦》中的存现句进行了分类,探讨了《红楼梦》中汉语存现句的语法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德语译本中的表达方式,从句式、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其中所有的存现句进行详细的对比描写和分析。以期找到各自的特点和对应规律,希望能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共分七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根据前人有关汉语存现句与德语表“存现”义句子的分类研究成果,确立了本文研究的存现句的定义、划分标准和分类。我们从句子的构成出发,将存现句分为完整型存现句和非完整型存现句两大类。根据语义特征,又将这两大类存现句分别分为存在句和隐现句。第三部分依照前面确立的分类标准对《红楼梦》中句子成分完整型存现句与德语中对应句式进行对比描写和分析。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德语语法的框架规范性,《红楼梦》中德语表“存现”义的句子形式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态。第四部分将《红楼梦》中非完整型存现句与德语句子进行了对比。我们发现,德语具有极强的规则性,一般情况下德语中句子的各个成分即使没有实际意义也要在固定的位置上占位,跟汉语的表达有着较大的差异。第五部分着重对《红楼梦》中与现代汉语表达形式不同的存现句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我们发现,这类句式是汉语存现句中特有的。第六部分主要对《红楼梦》中汉语存现句与德语表“存现”义句子从语表结构、谓语动词、语义特征、语篇功能、语序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将对比研究结果及规律进行了总结归纳。第七部分结语部分是对本文主旨的全面概括,对两种语言中存现句表达方式的异同及特征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文研究的独创性及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谁知道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外译名

元末明实施耐庵所着《水浒传》,原书早在 300 多年前就流传到东西方各国,在 17世纪的江户时代传入日本,后被译成英、法、德、意、匈、捷、波兰等 12 种文字在各国发,其中,日本就有 18种日文译本。西方最早七十回全书译本是德文,书名《强盗和士兵》,法译本为《中国的勇士》,英译本为《发生在河边的 故事》,另有一些英文版译为《在沼泽地里》。译得最好的是 1938年诺贝尔文学 奖获得者、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作家布克夫人(中文名字赛珠珍)的译本,书名 《四海之内皆兄弟》, 1933年出版,连鲁迅在给友人信中都称赞∶“近布克夫人 译《水浒》,闻颇好。”意大利人安德拉斯节译《水浒传》 中鲁智深的故事,书 名《佛节记》;德国人译杨雄故事,书名《圣洁的爱》;节译武大郎与潘金连故 事,取名《卖大饼武大郎和不忠实妇人的事》;节译智取生辰纲故事,取名《黄 泥岗的袭击》和《强盗设置的圈套》。

罗贯中所着《三国演义》,在日本流传最广,不同的日译本有吉川英治《三国演义》,三间评价的三国志演义》,村上知 行的《全译三国志》。美国有位翻译家节译《三国演义》中关羽故事,书名《战 神》。

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早在 1831年就有日译本《通俗西游记》,其后英、西班牙、捷、波、俄等国都有译本。翻译家将书名译得五花八门, 英译本为《猴》,其它译本有《猴王》、《猴子历险记》、《猴子取经记》、《 侠与猪》、《神魔历险记》等。

兰陵笑笑生所着《金瓶梅》,从 19世纪中叶 就开始在欧洲传播,欧洲最早译本是苏利埃·德·莫朗的法译本《金莲》,德国 汉学家弗·库恩根的德文译本名叫《金瓶梅·西门庆与其六个妻妾奇情史》;如今,西方有英、俄、西班牙、瑞典、芬兰、捷、南斯拉夫等译本。

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在国外已有十几种文字共 23种主要版本,受到各国读 者欢迎。世界各国较重要的百科全书,都有专条介绍《红楼梦》,美国的《美利 坚百科全书》誉之为“世界文坛的一座丰碑”。《红楼梦》早在乾隆 58年(1795年)就传入日本,但是,最早翻译《红楼梦》的却是英国人。道光 22年( 1842年),英国人汤姆将它的几个章节译成英文,书名《红楼梦幻》;英国汉学家 戴维·霍克斯等翻译成五卷英译本,书名《石头记》。《红楼梦》俄译本书名为 《红楼阁里的梦》,法译本则叫《庄园里的爱情》。

有的作品短小精悍,更为翻译家所青睐,因而译名繁,妙趣横生。元代王实甫名剧《西厢记》,译成法文书名《热恋中的少女,中国十三世纪的爱情故事》 。元代纪君祥名剧《赵氏孤儿》, 1756年由一个华名叫马若瑟的法国传教士翻译 介绍到欧洲,同年,法国大作家伏尔泰把它改写成《中国孤儿》搬上巴黎舞台; 后来德国大诗人歌德又将它改编成悲剧《哀兰伯诺》,主人公哀兰伯诺就是剧中 人物赵盾的儿子赵孤。《赵氏孤儿》是 18世纪唯一被欧洲人接受的中国戏剧。

明代冯梦龙选编《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德·莫朗把它译成《蒙辱的东方女性》,而英译本是《名妓》,颇具欧美小说风格。

清代蒲松龄小说集《聊斋志异》,已有英、法、德、保、匈、波、爱沙尼亚、丹麦等 20多种文字译本 。 1784年,《聊斋志异》传入日本,书名为《艳情异史》,意大利文译成《老虎 作客》,英文译成《人妖之恋》。清代李汝珍小说《镜花缘》,俄译本名是《镜 子里的姻缘》。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小说《庄子休妻鼓盆成大道》的译作,翻译者竟把它译成《不忠诚的鳏夫》,恰与原意相反,读后使人感到茫然。

金弢——我译德语名著 《香水》

那年头,西德慷慨发放奖学金

八十年代,时值西德畅销书低谷,却在一九八五年,德语文学界爆冷门地出了一本世界名著——《香水》。这几天有消息传来,此书作者居斯金德七十大寿了。于是,德国媒体对他的回忆文章不由得又掀起一股热浪。

这位一举成名的世界级畅销书作家,除了他离奇的作品情节外,被人炒得更为热火朝天的是他的性格。其待人接物超级内向,在欧洲众多的知名作家中可以说是空前未有。他害怕见人,极不愿见人,更不同意让人拍照。媒体上流传的为数极少的几张照片均是偷拍而成。

这么一位幽眇莫测、千金不谋一面的人物,我却有幸对他进行了一次家访,而这种千载一时的珍贵机遇,在当时我却是倥侗颛蒙。

自一九八五年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外事交流的加深,我每年频繁地穿梭在中国与西欧国家之间,尤其是对四个德语国家的反复访问,有机会结交了众多德国文友、作家,包括屈指可数的大作家。只要我们有计划安排,都能如愿与他们见面,像伯尔、格拉斯这两位获得诺奖的大家,又如棱茨、洛德曼、肯珀夫斯基等德语界一流作家,均不存在跟他们约见的困难。

按常情,作家无论是否出名,都会乐意接受采访,以宣传自己,扩大影响,提升知名度。然而这位寓居慕尼黑的居斯金德却是例外中的例外。

一九八九年十月,结束了中国作家团对汉堡“中国文化周”的访问,参加完毕法兰克福书展,我把作家团送到西柏林,将归程安排妥当送上飞机,把老作家邓友梅单独办好去美国的登机手续,把财务清单连同多余的外汇委托张洁带回,自己却破天荒地头一回单独留在了德国,开始了我的学者访问。

那个年代,西德盛行发放奖学金,不但政府官方有不少机构提供奖学金,如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洪堡基金会,赛德尔基金会等等,各党派的奖学金更是枚不胜数,像阿登纳基金会、艾伯特基金会,诺曼基金会都是人尽皆知的,平常和名不见经传的笼统加起来可谓多如牛毛。

当时,无论中国哪位文化人或学者,只要对两国的文化交流有所贡献,即是申请奖学金的一种资格,诸如翻译了德语书籍,来西德作短期的文化访问,就可以向有关基金会提出申请; 已有译著付梓的一般都会同意。德意志这民族文化素质高,傲劲儿足,施舍心强,又特别顾忌对方的面子,作出拒绝怕让人难堪,没有充分理由一般不会说不。

那时,我们的国情根本不可能自己掏钱出国留学,一个大学毕业生挣的月工资,到了德国换成马克刚好吃一顿普普通通的饭。出国留学不是用了国家教委公派的名额,就得自己疏通关系得到国外自费留学的机会,即不占用国家的名额,想办法自己联系奖学金。不同公派生,这些人被称作自费留学。

如若谁已到了德国,只要在大学获得攻博资格,想得到奖学金更是易如反掌。能攻博,你会被视为人才,尤其一九八O年代的中国国情,他们认为你将来对两国文化交流会作出贡献。

博导的一封举荐信极为重要,既然有教授担保,他们更确信无疑。德国人非常相信自己人的话,尤其权威的话一言九鼎。有了博导推荐,向某个党派提出申请时,只要对该党的宗旨有所了解,写进自己的见解,那么几年的读博奖学金就万无一失了。

因多次来德访问,特别是第一次,那时在德国很少能见到中国人,只要会说德语,都给人印象深刻。因慕尼黑汉泽尔出版社出了张洁、王蒙、张抗抗众多作家的书,所以我们在慕尼黑这一站的新书发布会、作品朗诵会尤其频繁,我有机会结识了众多文化友人。

第一次上台翻译,慕尼黑文化局长为我们的德语是在国内所学而极为诧异。得到赏识后,他们主动提供奖学金,还强调自己的奖学金有多种优越条件,像是怕我们不感兴趣。

是年秋,我得到邀请,但我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干得不亦乐乎。现在回想起,那年没有应邀是对的,否则我就没有了往下几年跟众多作家的美好回忆。

因外事繁忙,我跟德国使馆及文化机构来往密切。德国艾伯特基金会有个驻北京办事处,急需有人教中文。在国际俱乐部经海顿参赞引见,我认识了基金会负责人。

同在秀水街外交公寓,住着德国 《南德意志报》 常派北京记者达尔先生。此人在台湾学的汉语,老婆台湾人。一九八五年携家来中国,入住秀水街,负责给 《南报》 文艺、文学栏目写稿。我们于一次外事活动上相识。

平日出入外交公寓,那位达尔记者能打个照面。因行色匆匆,从未得机攀聊。招待会认识后,他主动出击。他是搞新闻的,有备而来。他需要文化口这方面的消息,有内部未见报的动态更好。

报人搞消息是常事,然而一经牵扯到外事,情况就会变质。“内外有别”、“外事无小事”,而且出了问题就是大事,捅了娄子就是大错!

外事原则是先请示、后汇报。这种规矩貌似麻烦,但又有绝大好处。虽多了几道程序,但也有利免除承担责任。既然由领导决定,责任自然也在领导。当时的外事内定,不管谁来约谈,都不正面同意或拒绝,汇报后再作定夺。

达尔先生约我去北京饭店喝咖啡,我如约而至。让人喜出望外的是他带来了这本我心仪已久的小说 《香水》 作为见面礼。我虽在单位订阅德国 《明星》、《南报》、《明镜》 周刊,尽管畅销书栏目总有这本书,并一直雄踞榜首,但就是弄不到书。这回书一到手,通宵达旦读完,第二天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打完电话就马不停蹄地译开了。

那时我们班上干私活部里领导不反对。一九八五年赶上中央政策放宽,加之领导都是刚从文革过来的中年干部,又是外语专业,对年轻干部非常包涵,而且还提倡搞些文学翻译,以提高专业水平。是时“文人下海”为时尚,第二职业很流行,不坐班的抓紧时间捞外快,作家弃文从商,无产者赤贫本色始遭耻笑。那是改革开放、文革后文艺界最春风得意的黄金年。

一九八八年底开启学者访问我到了慕尼黑,住文化部基金会,白天大学听课,晚上有诸多的文化活动。一次新书发布会上,通过文化部主任的介绍,我认识了巴伐利亚电视台台长,一位非常慈祥的长者。

这位老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相当友好,当他听说我翻译了小说 《香水》,又是巴伐利亚州文化部的客人,当即就跟我敲定,明天上午在电视台见面,说要帮我两个忙。

我如约前往。午餐时老人说,一是要安排我给电视台录制一个文化节目,阐述德中文学的交流,谈谈翻译 《香水》 的心得,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有机会进了主播室,而且还是外国电视台。其实也就是半个钟头的录制,剪辑后充其量是十分钟的节目,但他事后开出的稿费单,让我在银行转账时不得不咨询所得税问题。

那时西德富得满地都是马克。官员们,只要自己看得顺眼的,因手中有权,一有机会就会施舍。我跟文化部的人交往多了,原因是有不间断的文化活动,彼此都混得很熟,他们说话也不把我当外人,向我透露,他们的基金会每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本年度的奖学金全部用光,最好是用得还不够,需要追加一些。如果今年的奖学金没用完,上级部门只会认为一是工作没有做到家,任务没有圆满完成,这对年度的总结报告是一个负面参照; 二是因为此年度的经费花不完,明年的预算只会有减无增。所以批复奖学金时,只要理由基本符合要求,就会慷慨解囊。

二是电视台长者要把我引见给 《香水》 作者居斯金德,因为我是他的译者。说起当年能抢先在国内将小说迻译成中文并出版,还得感谢那位达尔先生。

《香水》 作者家住慕尼黑市中心,就在我们当年留学生谁都熟悉的“福楼”斜对面,他四十来岁还是独生。我能有机会对他家访,是电视台长者给的面子,否则作者无疑会将我拒之门外。那是百年不遇的机缘,然而当时对这种千载难逢的好事我是一无所知。后来读到大量的媒体报道,才知道他是素来推扅杜客,深居简出,是异常的不合群,从不见人。那时他刚崭露头角,多少还是羽翼未丰,后来因此书连年占居畅销书榜首不衰,他更是行情大涨。我采访了他,真是三生有幸。

那时因刚出国不久,跟本单位的机关刊物 《文艺报》 还挺热和,设想着写一篇采访录。家访时,我把译作送给了作者,他回赠了他的作品,并留下签名。因考虑到采访稿可能会需要一张作者的照片,于是我把三角架也背去了。然而,他就死活不让拍。

那次采访《香水》作者,几多花絮让人无以忘怀:

一是德国初来乍到,我曾跟博导去中餐厅吃饭,话及我翻译的 《香水》,被邻桌的一个德国作家听到便攀谈起来。他是时任捷克作家总统瓦·哈维尔的挚友,也是 《香水》 作者居斯金德的莫逆,一听说我翻译过 《香水》,他马上起身向我鞠躬,表示敬意;

无巧不成书。后来我有了自己的酒楼,一次他携文友来我店吃饭,被我一眼认出。他说自己跟居斯金德一直过往甚密,还向他提及见到了 《香水》 的译者。这一回我向他展示了我 《香水》 的中译本,并当即请他转达我对作者的邀请。虽然时光过去十年,我深信不疑作者对我那次采访一定记忆犹新。然而,月转星移二十载,他一直杳如黄鹤;

二是一九八九年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欧洲翻译中心”举办国际翻译研讨会,我作为中方代表出席。来自世界各地的二十六国与会者中,有十八人翻译了 《香水》,我们十八名 《香水》 译者,还特地举行了一次翻译 《香水》 的专题讨论会;

三是二OO五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天气异常炎热,客人们都去了啤酒公园,我百无聊赖地看着报,进来一个美艳绝顶、二十上下的金发姑娘,要买两瓶啤酒带走,我们自然而然地攀谈起来。

我问她:我怎么没见过你,这一带的客人我都认得。她说她在我们那栋楼里、就在我们餐厅花园侧面的楼上临时借了一个房子。她不是慕尼黑人,这次从外地来是为了当配角拍电影 《香水》。

我说我没听错吧,是居斯金德的小说 《香水》?她说正是。我说:“你今天来买啤酒是来对了,这部长篇小说就是我给翻成了中文,我还采访过作者本人。” 她看了我的 《香水》 中译本,觉得实在太不可思议了,决定留在店里喝她的啤酒,要跟我聊下去。

她是一个乡下姑娘,家住科隆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慕尼黑这样的大城市她还是第一次来,文理高中还没毕业,仍住父母家,她叫戴爱娜(Diana),她给我留下了手机号和父母家的电话,这张纸条我一直收存至今。

几年后,我从报纸和电影杂志上得悉,她成了德国的大明星、电视连续剧 《医生日记》 的主角,红极一时,被誉为德国有史以来最性感的女演员,一直杀进了好莱坞。我去电话,祝贺她事业上取得非凡成功。她说,那天晚上一起喝啤酒,她仍历历在目,而且依然非常愉快地回忆起慕尼黑的邂逅。

喝完啤酒的第二天晚上戴爱娜又来了,但今天她不是来买啤酒的,她要拿 20欧元买走我 《香水》 的中文译本,是电影 《香水》 的导演艾辛格(Eichinger)让她来的。

世界是那么之小,人生又是那么奇妙: 我在一九八六年于北京巧遇记者达尔,意外得到 《香水》 一书,接着因德方奖学金来到慕尼黑,一住就是三十三年; 原由翻译了《香水》,被引见与作者认识并采访了他; 与教授在中餐厅吃饭又巧遇作者的挚友; 戴爱娜姑娘又百年不遇地碰巧借住在我们楼里; 来买啤酒从而得知了我是 《香水》 译者; 而我的译本又被 《香水》 的导演艾辛格买走,他可是德国出了名的第一大导演,除了过世的法斯宾德(Fassbinder),德国至今空前绝后。这么多无数个巧合加巧合,难道都只是巧合,不是“缘分”?让人百思不解!

居斯金德少言寡语,惜字如金,但他曾经的两句话让我始终难忘。既然他不会多说一句没必要的话,甚至一个没必要的字,那么他说了,这两句话必定有不同寻常的道理。

第一句: 当我把我的译本送给他时,他说完“谢谢”便说:“您可以联系瑞士出版社。” 这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插话,让我苦思冥想了十三年,直到 2OO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才茅塞顿开,才恍然大悟他让我接洽瑞士Diogenes出版社的用意,那是因为版权;

当然,就如一九八O年代我们对西方版权问题一无所知那样,居斯金德对中国当时的国情也是“孤陋寡闻”。他无从知道,作为“世贸组织”之外的中国,跟版权国之间对等地不存在制约,就像一九八五年慕尼黑汉泽尔出版社出了再多的中国书,没必要支付一分钱版权费一样;

第二句是,在我的翻译过程中,始终为小说离奇的情节、超越常人的想象力而愕然,也是译著印行后不少读者向我提出的困惑: “作者何来这样的创作念头。” 我将这一问题直陈于他,我期待的是如同提问其他作家那样,将是一长篇滔滔而论。没想到他的回答竟是:“也许当时我还年轻。”

如此一句:“也许当时我还年轻”,跟问他何来小说的创意,这问答之间的逻辑性和有机关联,想来让人莫衷一是。这种离奇抑或正是其“物以稀为贵”的价值所在。他的小说出了名,多少导演想拍成电影,多少经纪人想跟他交易版权转让,他三缄其口,坚如磐石,沉默二十年,直到 2OO5年才同意出让 《香水》 版权,并为此得到了 2O,OOO,OOO欧元的版权费!

2022年元月O6日 易稿慕尼黑

老舍作品被译成哪些语言

老舍是中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创作成就硕果累累,留下近千万字文学作品。据了解,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日本开始翻译老舍先生的小说,日本汉学家先后翻译出版了《小坡的生日》、《赵子曰》、《骆驼祥子》等小说;到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翻译出版了《骆驼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本、前苏联、东欧、朝鲜、越南都先后翻译出版了多部小说与戏剧,进入八十年代,又有更多的作品被许多国家翻译过去。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二十多部老舍作品被二十多个国家的近百位汉学家翻译成多国文字,其中以俄文、日文、德文、法文居多。老舍的女儿,北京老舍纪念馆馆长舒济认为这些汉学家把“京腔京味,反映新老北京普通市民的故事,完整地翻译出来,传递了老舍生平作品的神韵与幽默,一本本外文译本就像打开了小胡同中的一扇扇大门,让外国读者走进门去,认识中国,认识北京。这是最好的文化交流、交融。”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翻译大家,他们有哪些关于翻译的著作?(不要太专业,漫谈式的就好)

陈望道

浙江省义乌人。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译著有《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1920年8月),《马克思底唯物史观》(日本河上肇的《近世经济思想史论》部分内容,1920),日本岛村抱月著的《文艺上的自然主义》、《苏俄十年间文学理论研究》(日本岗泽秀虎著)等。

胡适

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胡洪,字适之,汉族,安徽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中国现代哲学家、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郭沫若

译著有:《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

林语堂

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有十一部中文著作,四十部英文著作和九部翻译作品,数百篇散文小品。

朱光潜

中国现当代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美学家。译著有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和《歌德谈话录》等。

丰子恺

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石门镇)人。中国现代漫画家、翻译家、文学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博学多能,

丰子恺

著译甚丰,在漫画、文学、美术理论、音乐理论、翻译、书法及艺术教育诸方面有突出成就。尤以富有朴素、细腻、深沉和哲学味的散文和漫画著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董秋斯

原名董绍明,笔名秋斯、求思等。河北静海人。三十年代初,出版与蔡泳裳合译的苏联小说《士敏士》。抗战期间,译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冰心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译著有《先知》(散文诗集)叙利亚凯罗.纪伯伦著,1931,新月、《印度童话集》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中青、《吉檀迦利》(诗集)印度泰戈尔著...。

梁实秋

原名梁治华,字实秋。著名文学家、学者。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巴金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与翻译家。从20年代到80年代,他以优美的文字翻译了俄、法、英、美、日、德、意、匈牙利、波兰等国作家作品。他的作品曾先后被译成日、苏、英、法、德、匈牙利、波兰、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瑞典等国文字。译著有《面包略取》(克鲁泡特金著)(1927)、译文集《父与子》(屠格涅夫著)(1943)、屠格涅夫的《处女地》(1944)、《快乐王子集》(王尔德著)(1948)、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1950)、高尔基的《回忆布罗克》(1950)…

戴望舒

浙江抗州人。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6年发表魏尔伦的诗。翻译书目:《少女之誓》(小说)法国沙多勃易盎著,1928,开明;《鹅妈妈的故事》(童话)法国沙.贝洛尔著,1928,开明;《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 l928,亚细亚;《天女玉丽》法国保尔.穆杭著,1929、尚志;《爱经》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水沫;《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光华;《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伊可维支著,1930,水沫;《一周间》苏联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水沫;《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1930,金马;《青色鸟》法国陀尔诺夫人著,1933,开明;《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天马;《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梅里美著,1925、中华书局;《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

钱钟书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他本人对翻译理论也有独道的见解,提出化境说。

杨绛

原名杨季康,作家、评论家、翻译家。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季羡林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是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戴望舒

浙江抗州人。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6年发表魏尔伦的诗。翻译书目:《少女之誓》(小说)法国沙多勃易盎著,1928,开明;《鹅妈妈的故事》(童话)法国沙.贝洛尔著,1928,开明;《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 l928,亚细亚;《天女玉丽》法国保尔.穆杭著,1929、尚志;《爱经》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水沫;《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光华;《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伊可维支著,1930,水沫;《一周间》苏联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水沫;《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1930,金马;《青色鸟》法国陀尔诺夫人著,1933,开明;《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天马;《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梅里美著,1925、中华书局;《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

孙大雨

原名铭传,笔名子潜。浙江诸暨人。对美国文学的中译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有卓著的成绩。译著有(意大利)契利尼《自传》,(英)罗伯特·勃朗宁《安特利亚·特尔沙多》,弥尔顿《欢愉》,莎士比亚的《黎琊王》、《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哈姆雷特》、《麦克白斯》;用英文古韵文译了屈原的《离骚》及宋玉、潘岳、刘伶、陶潜、韩愈、苏轼的诗歌和散文。

傅雷

字恕安,号怒庵,上海南汇人。文学翻译家。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六十年代“文革初期”,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不堪凌辱而自杀身亡。

田德望

河北顺平县人,我国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他翻译的瑞士作家凯勒的作品《乡村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小说堪称德语文学翻译作品中的范本。田德望毕生研究但丁,是国内最著名的但丁研究专家。1986年退休以后,他集中精力翻译但丁的《神曲》,并在临终前几个星期完成了《神曲》的最后一部《天国篇》的定稿,历时十八年译出了但丁用15年写成的《神曲》,堪称但丁的知音。田德望翻译的《神曲》不仅是一部真正做到“信、达、雅”的杰出中文译本,而且也是一部有独到见解的高水平的学术专著。正因为此,田德望翻译的《神曲》不仅获得了我国的“彩虹”翻译奖,而且获得了意大利文学遗产部的国家翻译奖。为了表彰他在但丁研究中的杰出成就,意大利总统于1999年接见了田德望,并授予他意大利“总统一级骑士勋章”。 2000年10月6日病逝于北京。

钱钟书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他本人对翻译理论也有独道的见解,提出化境说。

杨绛

原名杨季康,作家、评论家、翻译家。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季羡林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是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杨宪益

著名翻译家。1940年与英国姑娘戴乃迭订婚后,同返中国。1952年,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从事翻译工作几十年,与夫人共同翻译了《红楼梦》、《儒林外史》、《鲁迅选集》、《离骚》、《九歌》、《招魂》、《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散文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等中国古今名著100多种,很多已被公认为翻译作品的经典。杨宪益、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五十年,自1951年创刊以来,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惟一窗口。其妻戴乃迭(1919—1999),原名Gladys B.Tayler, 婚后更名为Gladys Yang,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七岁时返回英国,在教会中学接受教育。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最初学习法语语言文学,后转攻中国语言文学,是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自40年代起定居中国,1999年11月18日于北京逝世。

最新的德语版《西游记》有多好

林小发在中国生活25年,她所翻译的《西游记》是第一部德文全译本。杨帆 摄影

金发碧眼,端着枸杞茶——这就是《西游记》的译者Eva Lüdi Kong(中文名林小发)。在第68届法兰克福书展上,德国雷克拉姆(Reclam)出版社首发德文版《西游记》。朗诵会之后,林小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林女士,您好!您所翻译的《西游记》是第一部德译本吗?

林小发:不是的。以前出版过一部《西游记》的徳译本,但是删减版,内容大约只有中文原版的四分之一。我所翻译的是完全未删减的,因此可以算是第一本完整的德译本。我用的中文原版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西游记》,这个版本以清代的《西游证道书》为底本。相对于更常见的明版本,这个版本经过了一些文笔润色,也删掉了一些描述性的诗歌。比如,师徒三人取经路上遇到一座山,这座山怎样怎样。如果把这种描述性的诗全都翻译成德语,会占很大的篇幅,而且也不太符合德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觉得这个版本对德国读者来说是最合适的。

记者:在德国有多少人知道《西游记》?

林小发:非常少。练气功,太极拳,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可能听说过《西游记》的一些片段。但是,作为文学作品却鲜为人知。对于这么伟大的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实在是非常可惜。

记者:您为什么想到翻译《西游记》?一共花了多长时间?

林小发:我是从2000年开始翻译的,陆陆续续翻译了10多年。在此期间,我取得了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主要是为了给这个翻译工程做一个扎实的铺垫。翻译的原因是,这本书给我打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读了之后我很想继续深入了解,也很想分享给德文读者,于是就开始翻译。一开始没有找到愿意出版的出版社,但我还是继续翻译,直到我翻译到60多回的时候,才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从一个职业翻译的角度看,我这样毫无保障地翻译这么大的一部著作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是,我觉得非常值得,因为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心态的调整。

记者:您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林小发:翻译中遇到很多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如果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真正投入其中,从原意本身去理解。比如出现在回目和诗词中的一些道教术语,如金公木母、婴儿姹女等,直接字面翻译成德语很容易,但这不是我的翻译方式。我认为翻译之前必须理解透彻,否则无法把真正含义传达给读者。因此,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内容,读了很多文献,也请教过佛学院和道学院的人。

记者:您觉得,对于德国读者来说,最难以接受的是什么?在翻译过程中,您是怎么处理的?

林小发:德国读者最难接受的应该是关于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因为这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比如说,“修行”这个词,对中国读者来说很普通的概念,德国读者却不能直接理解。但是我没有作任何删减,也没有做内容调整,而是做了适量的注解,帮助读者理解。另外,就是译文和原版的风格要尽可能的接近,这也包括行文的流畅程度以及诗词的韵律等。因此,我读了大量的德国经典作品来修炼自己的德语文笔,其中歌德的作品对我帮助很大。

记者:您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还是当代文学?

林小发:我很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大的世界观。比如《道德经》、《中庸》、《大学》都包含这一种思维方式。当今社会,人有点飘,没有根。我从中国传统的思想里面能得到很多,对我的日常生活也很有帮助,佛教是其中一个。比如,佛教很关心人的心理。而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西游记》就可以从这个层面来解读。师徒三人取经的过程可以看做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也就是一个人逐渐释放内心负面的东西、获得自由的过程。从这个层面来说,这部作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记者: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接受情况如何?

林小发:整体上说,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接受参差不齐,德国的文学界还没有系统地接纳中国文学。所见书籍都是单本,出自不同的出版社,比较散。不过,目前情况逐渐好转,中国文学已被正规的德国文学出版社看重,如本次出版《西游记》的雷克拉姆出版社就是专门出世界文学名著的大出版社。

记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林小发:现在学中文的人多,但真正精通中文的人还是不够。我们有很优秀的汉学家,但是德语文笔很好的也不多。以前,有一种称谓是“汉学家德语”,就是说译文太接近中文的表达习惯,反倒使得德语文笔不流畅,或者有点别扭。

记者:现在,中国正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中国文化。您认为,中国文学应该如何“走出去”?

林小发:推广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是选择对象国可以接受的方式,这就需要搭建桥梁的人,比如长时间在德国生活的中国人,或者长时间在中国生活的德国人。假如缺少这样的中介人,很容易走进“一相情愿”的局面——一方一片热情,而对方不能接受。

记者:您现在哪里生活?下一步的翻译计划是什么?

林小发:我在中国杭州生活了25年,现在刚回到瑞士。在中国的时候,我主要做翻译和讲师,回国后我主要会讲中国传统思想儒释道的基本概念。我现在正在翻译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写的《中国艺术哲学》。

人物介绍:

瑞士人,生于1968年,始读苏黎世大学汉学系,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2004年浙江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和中国美术学院中德艺术研究生院,如今进行文学翻译、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播等工作。

22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