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5U文学网 > 作文 > 读后感 > 复活人物心理描写读后感

复活人物心理描写读后感

| 雷昕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一定有很多不一样的想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复活人物心理描写读后感篇1

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引起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孔子。从英译《四书》(理雅各(一译莱格)所译《四书》《五经》,在西方广为流传,英文名《中国经典》)中,托翁接触了孔子的著作,他曾写信给好友说:“我坐在家里,发着高烧,得了重感冒,第二天读孔子,很难想象,这是多么不同寻常的道德高峰,看到这一学说有时竟达到基督学说的高度,你会感到快慰”。他有提到“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更表示:“应该使这一学说成为公共财富”。 托翁研究孔子写了《论孔子的著作》、《论大学》等,并摘编孔子的语录,成为《孔子生平及其学说》一书。托尔斯泰身上的人道主义,使他同孔子的学说相呼应,并以“仁者爱人”这样的思想去规范自己和要求他人。在行动中他以身作则,厉行“平民化”,并以各种形式去谴责压榨人、残酷对待下层人的丑行,暴露俄国官吏和社会的黑暗,为民众的疾苦而呼。托尔斯泰一向关怀民众,主张博爱,他热衷于孔子的“仁学”,即“仁者爱人” 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托翁和孔子的思想相通。托翁对包括孔子在内的诸子百家的印象极佳,他曾经多次用文字表达对中国的热爱与尊敬:“很久以来,我就相当熟悉中国的宗教学说和哲学;更不用说孔子、老子和他们著作的注疏了。我对于中国人民经常怀有深厚的尊敬……”。据戈宝权先生统计,托翁阅读的有关中国的专著和译本有三十二种,他查证,托翁研读孔子和老子极下功夫,直至把诸子百家的言论编选成册,形成“每日贤人语录”专辑。

托尔斯泰是这样介绍老子的:“他(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 ,因为全部学说就在于指出这一转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学说叫做《道德经》”。有次,托尔斯泰在一份不足50部“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中,记录了一生阅读并留下印象的作品,根据阅读印象,分为强烈;非常深;很深三种程度。书目中,涉及中国的作品,有孔子以及老子数种,“老子”,是列在印象“强烈”这个项目中的。列入这个程度的作品,仅不过十部左右。托翁接触老子是在已创作出赢得了世界声誉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后,思想出现了巨大困惑,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觉完全相同。”就在这时,托尔斯泰遇见了老子,他在日记里写着:“我在翻译老子,结果不如我意”。 托翁阅读了老子《道德经》,后来,他与波波夫一起,将《道德经》翻译成俄文。同年,他写了《中国的贤哲》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孔子的著作、《大学》、中国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经》。在其中,他摘译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等原文,而自己未发议论或引申。在托翁笔下,老子是很难表述的。老子对托翁的处世产生了影响。托翁说:“我重新阅读了老子,我想写一本关于中国智慧的书,特别是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问题的讨论……”。他曾在日记里记载:“一早起身,收拾了房间。安德留沙打翻了墨水瓶。我于是责备他。我脸上的表情一定是恶狠狠的……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托尔斯泰与中国圣哲老子,真可谓时距千年,相隔万里,与老子的相遇,为其增加了一个参照系统,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境界交触现象极其难能可贵。

复活人物心理描写读后感篇2

在这里先要感谢我的好友,清理自己的书录时想到了我,便从中挑选了几本本应在高中最迟大学应该啃完的世界名著,其中之一即此书。

看版本已是很久的了,我还调侃他停留在中学起点,因为不甚喜欢这类题材,外加他的厚度,趣味性低又远离现代生活又不太能辩辨出名著价值的个人能力,这次读下来也是持续了好多天。

先看了导读,还有名声效应的影响,毕竟它成名之时对我已是历史,鄙人又恰恰对历史不甚感兴趣。但除了它的历史意义,作者其他方面的功力也是让人望其项背的,对我来说,这么庞大的结构,鲜明的人物特征很考验功力。尽管有很多借助背景及旁白的介绍,大篇幅的描述皆是环境景物的描写,很多交待的语句,监狱的描写很多,但没有从表现上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很多场面都略过了,但官场的现行记比较逼真,在主人公的奔波中一个个的显露,让人感叹那吃人的社会,又见证了社会的力量,而如今我们这和平安定的社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改变又是何等的艰辛!

只是作者的缺处我等无资格与地位评价,只觉主人公的思想到最后还是有些模糊,甚至所谓的革命者也未见出异常的信仰,难道真的就只着重于平凡的大众的人类?主人公的思想是什么启迪的起点?其他人为什么根深蒂固的没有?洛娃又如何能够转变得彻底?任何队伍中都是良莠不齐?仔细想想也是能够理解,却不不甚深刻。

还是汲取所需,忽略不求甚解。

复活人物心理描写读后感篇3

写于19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世人认为是其创作作品中的“最高峰”。

《复活》是以一个农民的眼光来描写俄国资产阶级社会,是列夫·托尔斯泰与当时社会彻底的决裂,对其完全否定的宣言。

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上流社会的聂赫留朵夫,社会的现实,把聂赫留朵夫变成了一个与其他贵族一样的人,从而使他把玛斯洛娃逼良为娼。他是一位名气很高的法庭陪审员,在上帝布置的充满黑暗的“陷阱”里,他在审理一件杀人案件的时候,他见到了一位被指控为“杀人犯”的女子,而这位女子正是曾经被他给侮辱和践踏过后,又抛弃她为妓女的玛斯洛娃。他看到玛斯洛娃被宣判后失声痛哭,大呼冤枉的惨状。他决心去找庭长,律师设法补救。他的内心受到谴责,开始忏悔自己,想方设法地弥补自己的过去,他逐渐走上“灵魂进化”的道路,他开始发觉自己与周围的人都是可耻、又可憎的恶人。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们无情的压迫。

由于玛斯洛娃被陷害,聂赫留朵夫为她伸冤、奔走、上述。甚至在判决后,放弃了家庭和财产,随她一起去了西伯利亚。另一方面,通过妓 院老鸨在法庭上的供词,和对在法庭上的法官、院长、律师以及那些冠冕堂皇的大人物的会议的描写,说明这些大人物才是逼良为娼的罪人,即使这样,结果依旧令人失望。当聂赫留朵夫表示愿意与玛斯洛娃结婚时,她拒绝了,为了不阻碍他的锦绣前程,后来,她在西伯利亚的流放之旅上结识一位革命者,并与革命者建立了爱情。

作为故事的女主人公玛斯洛娃,她的遭遇与种种不幸让人怜悯,更加让我们对俄国当时的社会风气厌恶和痛恨。玛斯洛娃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母亲在女地主索菲亚姐妹的牛场上工作。父亲是流浪的吉卜赛人。在她3岁时,母亲便归天堂了。女主人索菲亚看她长的清秀,便把她收养了下来,因此,她过着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16岁时,与女地主的侄儿聂赫留朵夫陷入了深阱,无法释救。那时,聂赫留朵夫是个“正儿八经”的大学生,到姑姑家来度暑假。两年后服兵役,顺路经过姑姑家,索性就住了4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和玛斯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临别,他塞给她一百卢布,便到部队里去了。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有捎给她,可是令人愤怒的是玛斯洛娃怀上了他的孩子。当被女地主索菲亚发现时,她被无情地驱赶了出去,她为了生存,受尽了凌辱与调戏,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沦落到基达叶娃妓 院,成了一名供人玩赏的“妓女”。她是那样爱着聂赫留朵夫,却被这位高高在上的贵族青年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她不再相信任何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与谎言。

读到这里,我从内心憎恨这位贵族青年,但是《复活》中的“复活”却无处不在地冲击着我的心灵。

草管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与衣衫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芜落魄的农村与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西伯利亚与手铐脚镣的政治犯,突出了列夫·托尔斯泰对现实社会做的激烈的打击,揭露了社会制度的腐朽问题。

作为世界经典名著《复活》,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的良心问题,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生活。书中体现了卑劣的德行,镇静的智慧和博爱的怜悯。全部是生活的本身,它把人心里最肮脏的东西拿出来了。人心很复杂,好人与坏人,善与恶都很复杂,而《复活》诠释了他们。

“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骂。相反地,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便再过千万年,他的精神依旧存于世间,受到世人敬仰”。只有走出精神上的空虚,才能够真正的活,名曰“复活”。

复活人物心理描写读后感篇4

这个寒假,我读了《复活》这本书。《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写的代表作品。《复活》是他长期探索的总结,代表着托尔斯泰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叫玛丝洛娃,他是一个被压迫、被践踏的下层妇女。他先被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抛弃后,接着又被她的主人赶出了庄园。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公平的遭遇后,她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不再相信爱和善,结果一步步沦落为妓女。但玛丝洛娃的苦难还远远没结束,她又被人诬陷犯有杀人罪,被告上了法庭,服了四年苦役。这本书虽然虚构,但真实反映了俄国社会压迫摧残下层人民的真实些照,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

在对玛丝洛娃进行审判的法庭上,法官们简直昏庸无能,不管案情,直接定玛丝洛娃有罪。如此如同儿戏的审判方式,导致监狱里管着大量被无限的“犯人”,而真正的罪犯却逍遥法外。及其讽刺了沙俄发露的反动本质。

在聂赫留朵夫上诉的过程中,无论是外省还是京城,无论是下级官吏还是上级人员,到处充满了腐败和黑暗。暴露了其中的丑恶!

《复活》这个作品其实托尔斯泰想通过这一部小说西安各国人说明,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压迫者还是被压迫者,都要改恶从善,就可以消除社会中的丑恶。

所以,通过这本书,我觉得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中国大部分人民都能吃饱穿暖。而且我们还受到法律的保护,有冤屈还可以申诉。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复活人物心理描写读后感篇5

聂赫留道夫为什么会从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成为以后不思进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学时最好的朋友—曾经善良、讲义气的谢列宁最后都变成了惟利是图的、庸俗的、不思进取的人。这不能不承认他们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真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处在一个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层社会,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渐渐的原来在他门身上的美好品质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们自己却全然不知!

有句话说: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我并不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为人是主观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虽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觉得一个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不得不重视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在幼儿成长阶段,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假如一个孩子所处家庭环境,父母经常发生争吵,常常充斥着紧张与对抗,这样他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锁起来,慢慢变得不爱与人交流,对任何人都缺乏足够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个别时候遇到某些敏感问题时会采取对抗的心理,情感变化无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击倾向,这是幼时情感受到压抑的结果。听起来好像有点可怕,但这里我没有一点夸大其词的说法。这是有关专家研究的结果。

由此看来 ,一个良好的环境对自己的成长非常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处于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间互相关心,平等相待。这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会很自然的影响到你在学校与同学的交往中,将来走向社会对待他人的态度中,这样的人更容易与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关系,有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会养成好的性格。

后天的环境和条件对人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个人而言,复杂一些的环境对人的锻炼可能会更大一些,我们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身,困乏其身"也可以看出艰苦环境对有大成人的磨练。然而有时自己周围的环境自己是无法选择的,一个优越的环境如果利用好了,是一个人发展的优势,若只是安逸于里面,不思进取,那么就会不知不觉地丧失自己的斗志与追求,迷失自己。

人生常常是苦和乐同行,悲和喜携手,挫折和顺利与我们的相伴。环境锻炼人,环境塑造人。让我们以微笑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以微笑面对挫折。严酷的自然环境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体质。艰苦的环境锻炼人,它使人发愤,使人振奋,使人不得不调动起全部精力为生存和发展而斗争。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千万别让安逸的环境宠坏!舒适良好的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基石,在这样的路上我们应该走的更快,而不是沉迷于路边的风景,忘记自己前进的路还很长很远。

204948